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李迪 袁海燕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12-06 12:29:34 作者:李迪 袁海燕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SJD686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李迪 袁海燕(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1

摘 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健康教育主要是以挖掘大学生潜力和积极的心理品质为目的,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指导,利用新媒体丰富快捷的传播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创新。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的指导下的新媒体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科学的理论和现代化的手段相结合,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有效的顺应时代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 20 世纪末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首先提出并积极倡导。积极心理学主张挖掘人们自身具有的积极素质和积极力量。提倡要以人潜在的、实际拥有的并具有可发展性的力量、优势、美好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大限度的挖掘自身的潜能获得良好的生活。

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健康教育主要是以挖掘大学生潜力和积极的心理品质为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的教育过程,通过对大学生开展积极快乐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使学生产生幸福体验。其核心理念是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寻找并挖掘自身的内在能力和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提升潜能和发扬优势,从而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关注问题的思想得以解放、观念得以更新、理念得以升华,使心理健康教育更积极、更人性化,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否定,而是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其中的优缺点,进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矫正、发展和补充。

1)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理念

积极的理念是指对于事物有积极的看法和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积极、宽容、感恩、乐观和自信的心智模式。能够理智、客观的分析和判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困难,能够调整、改变和驾驭自己的意志和行为,提升自尊感,对未来充满希望。

2)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

积极健康的人格是一种相对持久的、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总和。积极健康的人格形成要以求知欲和先天学习的能力为基础,通过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的价值要求,将相关经验转化为内在动机和价值,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积极健康的人格需要富有包容心与同情心,并且具有自我安全感,能够自我认同,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对自己和世界负责;有较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能保有平和、喜悦、快乐的情绪力量;有较强的心理韧性,内心中满力量;也能够传播积极的正能量,进而促进家庭与社会的良好发展。

3)积极的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是心理治疗最好的深层战略,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了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那么他也就不会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因此,为学生提够一个良好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注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情绪控制力、洞察力等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扩展积极品质,就可以有效的对于一些心理之上的疾病进行一定的预防。”

二、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1.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它已经深入到现代人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手段。当代大学生是接受和使用新媒体最广泛的群体。新媒体已经遍布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他们日常活动的重要媒介,为他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休闲娱乐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2.新媒体的特点

1)传播主体大众化。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模式,传播主体和客体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网络、电脑、手机等新媒体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大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他们也有机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于此同时,由于新媒体信息发布的便捷性,使得新媒体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多元。

2传播手段多样。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媒介高度发达,信息传播手段也日益多样。大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接受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光纤电缆、卫星等通讯网传播信息;信息可以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进行传播。

3)传播内容分众。新媒体能够通过其庞大的用户数据库分析出大众的信息偏好,对用户进行分类,从而有针对性的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不同的内容,实现个性化的服务。因此,也能够更直接、更深入的影响受众,实现高效的媒体传播。

4)传播时效增强。新媒体利用其数字化和网络的技术,使得信息传播的过程更加快捷,改变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多层级和滞后性的缺陷,实现了信息发布和信息反馈的即时性。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的指导下,围绕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标,利用新媒体丰富快捷的传播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创新。

1.建立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我们应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网络宣传和普及,构建综合性、服务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在2000年前后,从互联网开始普及,我国的高校开始陆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网站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几年来,高校的心理健康网站并没有跟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发展,存在着内容更新慢,网站内容形式单一,信息呈现方式以文本和心理测试为主,缺少鲜活性、趣味性,严重滞后于新媒体的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应该形式多样,内容联系实际。比如,网页要足够的吸引人,让学生有亲切感,除了传统的文本形式,可以多设计和制作一些视频动画,使网页更加的灵动;可以增加互动环节,设置心理讨论区,在线心理咨询问答,让更多的学生在心理网站上体验到存在感,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另外,网站的内容不应是在其他网站上转载心理健康教育文章就敷衍了事,而是应该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针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供心理帮助。再次,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也可以具有“慕课”功能,可以将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和学生共享,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上受益。

2.研发使用心理健康相关APP 软件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移动客户端的使用相当频繁,而APP的出现和应用,使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随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APP通过新颖的图片、音视频传播和及时互动性,有效的实现了大学生对信息的个性化的需求。也因此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急需一款真正了解他们需求、能够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手机 APP。手机APP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使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碍为学生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手机APP还可以整合优秀的教育资源,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专题讲座、心理活动、心理测量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根据自我需要随时随地进行选择。另外,手机APP 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更自由的表达路径,他们可以通过手机APP表达思想,排解压力、互动人际,教育者也可以从他们传递的信息中进行分析整理,采用针对性的策略使大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3.建立虚拟心理活动训练营

利用新媒体的虚拟性,高校心理工作者可以创建虚拟心理活动训练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活动训练。这种训练营不仅成本低、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和空间,而且学生更易于接受。如“冥想训练”用于帮助学生进行冥想和放松训练,提高学生专注力,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情绪记录”帮助大学生记录和管理自身的情绪,及时报告情绪变化,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够追踪记录大学生的情绪变化,提供辅助训练;“早睡早起打卡训练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从而更高效的学习和生活;“21天行动改变训练营”通过每天的行动改变的记录及平台成员的相互监督鼓励,帮助大学生改变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虚拟训练的可开发空间很大,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起步阶段,有望通过不断的精进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4.建设新媒体心理健康网络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一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它辐射大、受面广,但也受到师资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大部分课程只能在同一时间段集中教学,并基本是合班的大课,难以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而新媒体的应用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基于新媒体时代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可以构建大学生网络资源库,整合国内外名师资源,建立名师课堂。广泛收集整理和运用各种视频、音频与文字资料,丰富学生的的课外拓展学习的资源,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可以开发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课程APP,满足不同年级,不同的需求的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网络监督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黄静茹.中国积极心理学发展研究现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7-82

[2]任俊、李倩.积极心理学:当前的困扰与未来的走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40-146

[3]何炎芬.自媒体背景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观察.2016 (17)

[4]王有斌.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

[5]彭雅楠、席居哲、左志宏.互联网+背景下心理服务类APP状、问题及展望[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333-336

[6]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5-127

作者简介:

李迪(1981--)女,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心理咨询师。

袁海燕(1981--)女,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心理咨询师。责任编辑 孔延莉   13309215487   029-87362792

稿 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这是一份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新型刊物,由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主办(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