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铜仁地域文化软实力提升策略思考 任清平1杨慧芳2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12-07 13:39:05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本文章为“2014年铜仁市党校系统重点课题”《提升铜仁地域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Trdxkt2014003

铜仁地域文化软实力提升策略思考

任清平1杨慧芳21中共铜仁市委党校  贵州铜仁  5543002铜仁市万山区茶店中学  贵州铜仁  554300

摘 要:近年来,铜仁市的文化软实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但从整体上看,铜仁市的文化软实力较弱,存在尚未形成独有的文化产业优势与良好的效应等问题。铜仁市应该从形成整体发展思路,加强规划与实施;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加大传统文化弘扬力度;实施“人才兴铜”战略等方面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增强铜仁文化的竞争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文化强市的目标。

关键词:铜仁市;地域文化软实力;现状;问题;提升策略

铜仁地域文化软实力指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的铜仁地域文化精神、文化产业、人文素质和文化生态等所具有的创造力、吸引力与感召力。良好的地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铜仁软实力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一、铜仁市的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铜仁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挖掘文化积淀,形成产业规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目前,铜仁市的文化产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的数量都大大增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更是直线上升。至2012年底,铜仁市文化产业单位共有913,个体工商户1484,共有从业人员1.31万人,收入16.17亿元,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26亿元,GDP的比重为1.86 %。各区、县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2.树立了响亮的文化品牌

铜仁市将“梵天净土·桃源铜仁”作为文化品牌进行塑造。通过在央视、贵州卫视等电视台播出“魅力梵净山·桃源铜仁美”等节目,扩大影响力与提升知名度。现在,“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已经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都认同的铜仁文化形象,对外知名度不断提高。铜仁市10个区、县也相应打出各自的文化品牌,如思南县“黔中首郡·乌江明珠”、印江自治县“墨韵茶香·福寿印江”、玉屏自治县“箫清笛韵·诗画侗乡”等。铜仁市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铜仁文化的吸引力与感召力明显增强。

3.着重振兴文化旅游产业

铜仁市立足资源现状,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大投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发展势头呈现出日益良好态势。铜仁市开发了以梵净山为龙头的一批景点,现有4A级旅游景区10个,重点打造了苗王城、大明边城、石阡楼上古寨等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形成铜仁旅游景区网络,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2007,铜仁市共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77亿元。2016年,铜陵市当年接待旅游人数445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7.3亿元,增长幅度巨大。

4.挖掘利用民族文化资源

近年来,铜仁市通过发掘、整理、保护、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多措并举,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从1998年至2012年,铜仁市成功举办了十届梵净山旅游文化节,举办了思南花灯艺术节、玉屏萧笛艺术节、苗族“四月八”节、铜仁市龙舟节、沿河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旅游节等。举办了《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魅力梵净山·桃源铜仁美》,以及铜仁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情景歌舞活动。还把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曲艺和各种民族民间绝技不间断地搬上舞台,先后挖掘、推出了一批如《情姐下河洗衣裳》、《我的家乡梵净山》、《望牛山歌》等经典曲目,2008年还走进了央视《民歌•中国》等,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宣传推介了铜仁,提升了铜仁的文化软实力。

5.整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铜仁市的专家学者和文艺工作者一直都在努力整理铜仁市的红色文化资源,除了修缮保护各种遗址、资料外,先后整理出版了《黔东革命根据地史》、《周逸群文集》、《铜仁红色旅游》等文献书籍。拍摄了影视剧《旷继勋蓬遂起义》、《喋血神兵》等,并在央视播出。其中,《旷继勋蓬遂起义》获得第十二届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十三届解放军全军电视剧金星奖

铜仁地域文化软实力在近来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从整体上看,铜仁市的文化竞争力还比较弱,尚未形成独有的文化产业优势与良好效应,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

二、铜仁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存在问题分析

1.缺乏总体战略规划

提升铜仁地域文化软实力对铜仁市来说是一个较新的课题,目前已有的战略设想与规划要么是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要么是专门针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尚无提升铜仁地域文化软实力总体战略设计,也缺乏一个专门规划,这不利于新时期铜仁地域文化软实力建设和提升。

2.文化产业规模小,创新能力比较弱

尽管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增幅较大,据统计,2012年为8.264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86%,增加了0.36个点,但是低于2012年全省2.22%的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全国3.48%的平均水平。2012年,10个区、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以上的仅有3个县(江口、石阡、碧江)。总体上看,铜仁市文化产业创新能力比较弱,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强,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多半从事销售文化产品和服务工作,从事创新设计、研制的人员不多。

3.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铜仁市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除了苗王城的苗族绝技表演外,能够经常性长期反复表演、吸引游客、增加收入和带动就业的文化活动寥寥无几,具有名气、影响深远的文艺精品和文艺著作较少,民族文化村的建设经营也不够成熟。铜仁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着上升的空间与余地。当然,还有许多未被利用的铜仁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尚待去发现与利用。

4.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铜仁地域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人才队伍总体上比较弱,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待遇较低。严重匮乏熟悉文化创意、文化园区管理运营、文化产品研发、文化品牌经营和管理、文化金融等专门人才。

三、提升铜仁地域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分析

1.发展战略与总体思路

结合铜仁实际,提升铜仁地域文化软实力应该立足于自身优势,制定整体战略规划,强化战略实施,充分发挥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儒家、佛家、道家等文化优势,继续加大“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文化品牌宣传力度,利用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铸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时期铜仁精神,践行“厚德铸铜•仁义致远”的城市精神,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开发民族文化文艺精品,提升铜仁文化创新能力,形成铜仁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点,加大文化生态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增强铜仁地域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实现将铜仁建成“区域性文化强市”目标。

2.发挥铜仁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现代功能

1)塑造融入铜仁历史文化内涵的新时期铜仁精神

铜仁精神是铜仁地域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应该具有铜仁历史文化精神底蕴,体现时代精神的特征。所以,新时期铜仁精神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依据铜仁历史文化精神,特别是儒家文化和红色文化精神的精髓,铸造新时期的铜仁精神。

在铜仁历史上的儒家人物中,首倡贵州开科取士的田秋先生一生都着力实践,李渭先生一生强调“以行为先”,着力“躬行”。[1]田仰、陈珊父子、徐如澍、成世瑄、严寅亮等儒家学者都是“躬行”的积极实践者,他们一生都以儒学之道,经世济用。在铜仁红色文化史中,周逸群烈士先天下之忧而忧,一生都在积极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为救国救民而奋斗。黔东儿女在参加北伐与南昌起义,参与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与红三军一起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等行动中,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力求在实践中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躬行求真”。[2]要使新时期铜仁精神更具深刻的内涵和历史文化底蕴,就应该融入“躬行求真”这个文化精神精髓。

当然,“开放创新”作为当代中国时代精神,也是新时代铜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将“躬行求真,开放创新”作为新时代铜仁精神,可以激励、振奋全体铜仁人民的精神,形成不断探索与实践的新气象,提升铜仁地域文化软实力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2)倡导“仁”、“为民”思想

“仁”是儒家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的思想灵魂。铜仁儒学人物代表李渭在继承阳明心学时,也继承了“仁”的思想,他强调民之聚而为盗,与官吏过分贪婪密切相关,认为克制官吏心中的过分私欲,减少对人民的骚扰,才是弥盗的根本办法。他在日记中写道:“道不明则仁体裂,天地闭。惟是念在民,使同归蔼然一体,吾之原也”。[3]即他主张“明道”、“不欲”、仁而为民。晚年回乡后,李渭在思南兴学,其传道授业的书院就叫作“为仁书院”,也体现了他对“仁”的倡导与追求。

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社会的良好运行依然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如果弘扬了“仁”的积极精神, “美好幸福新铜仁”则指日可待。“为民”是儒家思想的一个基本内涵,而铜仁红色文化中更是贯穿着“为民”精神。在黔东苏维埃运动中,红三军践行“为民”精神,帮助人民获得土地等基本生产、生活资料,严格执行军纪,做到了对百姓秋毫无犯,做到了一切为了群众利益,做到了与百姓亲如一家人,与人民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受到了百姓的真诚欢迎。[4]今天,铜仁的党政干部应该弘扬“为民”精神,在工作中处处为民着想,以真心和辛苦指数来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戴,保持党和人民的鱼水关系,造就政民和谐相处局面。

3.强化民族文化资源利用与文化创新,增强文化产业实力

今后,铜仁市应该继续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从政策上进一步给予支持,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旅游网、影视频道、微博等媒体平台宣传、推广特色民族文化,打造更多铜仁市特色文化品牌。鼓励全市各地积极申报特色民族文化发展建设项目,尤其是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化及区域特色饮食文化,如土家族的哭嫁歌、糟辣椒等。通过对众多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开发与创新,促进民族文化资源有效利用,培育一大批铜仁知名文化品牌,多搞类似《情姐下河洗衣裳》等利用文化资源的创意项目,争取项目落地,在产生良好效益时,增强铜仁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4.实施“人才兴铜”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铜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人才兴铜”战略。一是实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人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民间艺术人才。二是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态,以体制机制保障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开发的有利制度环境,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三是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的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以良好的形象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和热爱。为此,铜仁市应该充分利用本地人力与物力资源,鼓励和扶持铜仁学院和铜仁职院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文化人才培训基地。

总之,提升铜仁地域文化软实力是一项区域性的综合工程,任务艰巨,事务繁多。铜仁市应该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有效策略,大幅提升铜仁地域文化软实力,将铜仁建设成区域性文化强市。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铜仁市历年统计公报及相关单位的统计。

参考文献:

[1]任清平.浅论李渭与阳明心学[J].铜仁学院学报,2010,(06)

[2]唐承德,姜之铮.周逸群传[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3]莫友芝等编,关贤柱点校.黔诗纪略[Z],3.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共铜仁地委党史研究室编著.黔东革命根据地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任清平,男,土家族,贵州印江人,历史学硕士,现为中共铜仁市委党校副教授。

杨慧芳,女,贵州天柱人,本科学历,现为铜仁市万山区茶店中学英语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 孔延莉   13309215487   029-87362792

稿 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这是一份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新型刊物,由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主办(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