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谈谈创新创业教育三结合 谢小梅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12-18 18:44:27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课题名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海南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课题类别:一般课题;课题号:HNSK(YB)17-58 

谈谈创新创业教育三结合

谢小梅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海南海口  571100)

 要:笔者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阐述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分析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落实的难点。

关健词:创新创业;教育;三结合

一、研究原由

笔者在担任专任教师前,曾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担任学院团委副书记兼系部的团总支书记,组织学生多次参加创业大赛,同时也担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任务,对创业有浅层次的了解。但对创新创业的真正认识,是始于笔者于2017年11月参加海南省高校青年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特别是陈明锐老师的课中,谈到创新创业的三结合,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起了本人的研究兴趣。由于笔者专业的特殊性,除了担任思政课,还担任素质教育课程,一直都想把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做一个研究,找到两者的契合点,这次的培训给了笔者很多启发。在此,尝试做一个浅层次的初步研究。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创业教育源于美国,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我国的创业教育始于1997年清华大学创办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查阅政府发布的文件会发现,前几年的1号文件是关于“三农”问题,而这两年的1号文件都是关于“创新创业”。特别是2015年两会政府报告发布,“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以及“互联网+”成为热门词汇。那么,什么是创新创业?经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得出所谓创新教育主要是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素质、能力思维技能以及创新品质和创新意识等。创业教育主要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为目的, 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开创和开拓某项事业的精神以及对某一产品的谋划和营销能力。总之不管是创业教育还是创新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和方法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需要而出现,通过特殊的培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创业素质。由此我们可得出,创业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创新教育,个性、开创性、创新性和实操性是其根本属性,它不是局限于已给定的知识与理论的灌输,而是更加强调受教育者创新意识与精神的培养,创业能力与素质的生成。创业的本质与核心是创新和创造,岗位就业、岗位立业、开拓事业、创办新企业、开拓新岗位等是其基本内涵,它不是局限于创办企业或公司,而是更加强调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不应是解决社会就业压力的“救命稻草”,也不应是挣钱的“孵化器”,它的本质应该是培养每个大学生具备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素质教育课程。并且不只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更是培养学生的意识和素质的课程。

三、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相对于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对落后。虽然1997年清华大学创办的创业计划大赛是我国第一次开始创业教育,但标志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正式起步,应该是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受到一定重视,但从整体来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不成体系,没有从深层次重视,只是面上的泛泛而教。对创新创业的本质和内涵领会的不够透彻。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甚至认为创新创业就是教学生如何去创业开办企业,与学科无关,脱离专业教育。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无非就是开几门创业课,请成功企业家讲讲他们的成功史,或者开展一些创新创业活动或比赛,把这些活动的资料图片收集好,就算是完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

四、创新创业教育三结合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三结合,指的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借助思政课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通过课程论文、社会调研等形式,促使学生深入社会、认识社会,树立主体意识,在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在专业所长的领域中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让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作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有力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动态、捕捉行业信息,学习利用社会资源、地区优势,有针对性的开展创业实践,做接地气的创业者。

创新创业教育三结合有何意义?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高校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生力军,信息快速更替的时代,需要适应性极强的创新人才,而市场的多元化则需要具备创业意识的人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大学生施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培育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根本任务。从《教育规划纲要》的明文说明可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面向社会全体学生、推进学生的全面成长,着重于增强学生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强烈责任感,敢于探究开创精神与处理突发事件的较强执行力。因此,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个有效良好的载体,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施展创新创业教育这个载体,能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其次,专业教育是始终是大学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没有任何一项工作可以脱离专业教育而独立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也不例外。创新创业教育有了专业教育的保驾护航,将蹄疾而步稳;专业教育有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辅助,将如活泉涌动,生生不息。再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业实践技能的提升。象牙塔式的创业是经受不起现实的冲击的,也无法培养和锻炼出真正的创业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经过社会实践检验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经不起市场考验的。

五、创新创业教育三结合落实的难点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度不高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才能真正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发展。现实中,创新创业教育只注重创业技能教育,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注重创业基础知识、创业技能、市场经济管理等内容的讲授,忽视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等课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单从思修课内容去讲授,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寥寥数语带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二者分离,使学生并未意识到自身除了需要掌握创业技能外,还需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这就导致了学生有创业欲望和热情,而没有创业意志和创业素质,最终没有创业能力。或者在创业的过程当中无法承受遇到的挫折和创业之路的艰辛,从而放弃了创业的想法。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未结合专业教育开展

专业教育始终是大学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没有任何一项工作可以脱离专业教育而独立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也不例外。但从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势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完全融入学校培养人才的育人体系当中,甚至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被边缘化,纯粹是为了响应教育部呼吁的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而开设。从课程设置来看,大部分的创新创业课程是通过公共课、选修课来开设;从任课教师来看,大部分的创新创业课程由公共课教师担任,还有一部分是由辅导员担任,只有极少部分由专业教师担任。由此可看出,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没有交叉融合的,特别是文科院校,创新创业课教师只负责讲解相关教材的内容,而专业课教师也只负责本学科知识的传授,几乎没有针对自身专业的创业教育科课程。这就直接反映了高校的创业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严重脱离,使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的有力优势。事实证明,创新创业教育有了专业教育的保驾护航,才能蹄疾而步稳;专业教育有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辅助,也才会如活泉涌动,生生不息。

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很少组织学生走出象牙塔,而是在校园里闭门造车。也没有深入社会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更没有提供实际操作的平台满足学生将创新创业知识操练其中。这样一来,学生很难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也无法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行为能力,难以真正深切体会到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给自己所带来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我们,应重视和正视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本身要具备创新创业思想和观念,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课堂、融入专业。才能做到摒弃传统的知识传授教育,加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着重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对促进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思政教育,2015(12)

[2]刘艳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10

[4]庞芳.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7)

作者简介:

谢小梅(1984--)女,汉族,海南省临高县人,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学、礼仪学。

 

 

 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362792   13309215487  

   编:孔延莉   QQ 511860427     693891972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