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碎片化语境下大学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陈丹娥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12-18 18:46:58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碎片化语境下大学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陈丹娥南通大学  江苏南通  226019)

 要: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的精神源泉,是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随着“碎片化”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的内容更加分散,信息的传播更加迅捷,传受主体更加个性化。在这趋势性的语境潮流下,大学文化承受着碎片化所带来的影响,又有着自身创新发展的强烈需求,必须积极面对新常态作出应对策略,发挥主体的文化自觉,开展创造性的文化建设活动,增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辐射力和凝聚力。

关键词:碎片化大学文化建设创新

新媒体作为“交互式数字化融合媒体”,它通过各类智能终端以及广泛的移动互联技术,开拓了新型的、全方位的传播路径,满足了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也成为当下流行的一种新文化业态。当文字、图片、影像等通过新媒体技术像雪片般涌向受众群体,当受众以追求自我为导向寻找和接收海量信息,整个社会的传播呈现出强烈的碎片化语境。

    如今,碎片化语境广泛存在于微小说、微电影、微社区、微博、微信等以传播“微文化”为特征的文化传播生态之中,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文本内容和叙述方式都呈现碎片化,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现场记录等,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在微平台上。通常这些“碎片”内容短少或散乱无序,缺乏延展和深入,使得高效的阅读体验变得越来越艰难,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快餐式文化消费。二是碎片化语境体现的是实时信息的“行进式传播”,信息碎片可以在短时间快速、广泛地传播,实现了多重性、多元化的信息交互式传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导和受众,热点事件可以得到迅速发散和反馈。

一、碎片化语境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冲击

  大学文化作为一所大学的“精神特质”,集中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通过文化构建、文化传播、文化评价等系统性行为,发挥先导、教育、约束等功能,对于提升大学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作为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几乎时时刻刻在接收来自新媒体网络的碎片信息。尤其是手机移动终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获取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与信息的对接可以随时随地实现。从已有的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甚至有不可控的倾向。

虽然碎片化的海量信息提供了即时获取个性需求信息的现实可能,但同时也掺杂了大量的垃圾信息。接收大量休闲娱乐、低级趣味的信息,不仅严重浪费大学生的时间,消磨其意志,对于其自身发展和大学文化建设都会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

第一,浅阅读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作家王蒙说:“碎片化阅读会使人对信息的摄取变得肤浅、平面、简单的量化,并缺少深度,缺少思考”。网络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深刻的改变,通过简单的搜索、推送等“懒人化”的方式就能获取信息,深阅读被信息的获取速度慢慢消解。人们不再倾向于扩展阅读的思维深度,进行信息的再创造,而是对信息的解读停留在表面,对新媒体技术产生了严重依赖,成为了被动的“接收器”。

第二,对媒介素养的提升带来严重冲击。碎片化的文本内容弱化了以往传播主体的筛选功能,使得信息的真伪、虚实的界限变得模糊。大学生要做到理性分析和正确解读这些信息,个人的媒介素养至关重要。而事实上,太多碎片信息的冲击,使得大学生对于信息的选择、辨别面临更加费时费力的困局。信息分辨力较弱的大学生容易盲从,受到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如何将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内化,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对于个人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凝聚碎片化传播的力量,建设大学文化

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学校各职能部门及师生群体,应更加明确文化自觉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变化、新常态,担当起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

1.拓宽和完善微传播平台建设

高校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是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拥有多语种、多载体、多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在培育大学文化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是建设大学文化的重要阵地。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之下,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和信息充电的职能作用会更加凸显,其文化传播的主体者地位也会越来越突出,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平台建设是大学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

当前,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微传播模式可以满足即时微型传播的个性化需求,是当下碎片化语境中应引起高校高度重视的传播路径。然而从图书馆的微传播服务来看,开通微博、微信等微账号并进行持续性信息服务的平台传播效果并不尽人意。不少高校、图书馆的微账号发布的信息少、周期长,渠道推广面狭窄,很难吸引目标用户,处于一种名存实亡的僵化状态。推进图书馆的平台建设,是开展大学文化建设迫在眉睫的任务。一方面,图书馆仍要继续加强馆藏建设,完善自身的信息库。同时,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建立起互联共通的服务管理系统,进行分块、分类管理。通过超链接、多账号互联互推以及引入平台建设的辅助软件系统,实现信息的全方位覆盖,使信息的搜索、推送、观阅更加便捷。

与此同时,大学要积极提升校园整体的网络基础设施,尽可能创造多样化的传播平台。校内各职能部门、科研院所、文化团体应打造一体化的微传播平台,形成能够深入互动往来的信息生态。除了对校内传播平台进行整合,也要注重与社会传播平台进行合作,并在校园内外进行积极的推广,锁定目标群体。

2.加强“微内容”的建设

信息的碎片化传播趋向体现的是当前新媒体技术发展浪潮之下文化消费的快餐化、浅层化。长期沉迷于碎片化的信息阅读,容易导致读者形成惰性思维,对于形成理性的思考判断能力、逻辑理解能力和系统的知识体系都带来严重冲击。大学校园必须当好文化内容的把关人、引路人,对于碎片化信息进行筛选、提炼、扩展、延伸。校系室所、图书馆、教师、学生都应参与到信息的分享、过滤、导引的一体化链条中来,共同构建以交互为特点的微传播格局。

图书馆除了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和管理,还要在“微内容”上下苦功夫。在信息服务上根据热门检索和排行提炼出最新热点,进行信息的推送和推荐;根据后台的大数据观测,积极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如以小众化的专题发布微信息,根据反馈情况再组织深入的读书活动、讲座专题等,把浅阅读引向深阅读;与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内容的模块整合,贴近校园文化实体进行栏目策划,发展线上线下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等。大学的官方微账号等可积极开展微话题,以当下校园关注的热点、难点为切入口,促进与受众的多维互动。在信息的选取上精挑细选,避免狂轰滥炸。也可即时发布实事热点,不拘泥于校园文化活动,根据受众的反馈适时作出内容和形式的调整,方便形成活泼生动的文化氛围。

3.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媒介素养

大学生由于受自身社会阅历、人生经验、思维判断能力所限,对于碎片化信息的解读往往会陷入一定的盲区和误区。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就是提高其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评估思辨能力以及再创造信息的能力。这有助于大学生在碎片化语境中甄别信息的良莠、真伪,有选择地吸收。针对微传播平台锁定的学生用户,高校可以开设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专题讲座和培训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指导。这些讲座和课程如果能够结合时下热点,以经典案例探讨的方式进行,取得的效果可能更加事半功倍。让大学生参与微传播平台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对信息内容的选择、创作和传播,可以使其对微媒体、微信息的运营管理产生最直观的切身感受,从实践活动中获取经验值。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鼓励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促使大学生不要过分依赖网络虚拟生活,也要增强现实生活中健康的人际交往活动,以脱虚向实的方式去感受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

三、结语

在碎片化语境之下,大学的文化建设既受到严峻的挑战,又迎来变革创新的机遇。由于碎片化信息本身是对海量信息的一种拆解与重构,发挥主体能动性,有效利用碎片化信息,进行主动性的筛选、学习和吸收最为至关重要。大学的文化建设应充分凸显“主我”意识,对碎片化信息进行选择、整理、再创作,将碎片化阅读引导延伸为碎片化学习,与已有的文化体系融合起来,建构更加开放、完善的文化体系。如此,大学文化的发展才能更加趋向多元,并不断保持生生不息的内在驱动力量。

 

参考文献

[1]高校学生群体微媒体使用困局与导引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5年10月(上半月)

[2]高校图书馆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年第10期

[3]新常态下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基于文化自觉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

[4]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的碎片化传播[J].新闻前哨,2015年第5期

[5]新媒体时代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4年第5期

[6]论大学文化建设的系统构建[J].教育探索,2015年第3期

 

 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362792   13309215487  

   编:孔延莉   QQ 511860427     693891972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