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例 高升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8-08-26 07:56:08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7年度科研经费资助项目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例

高升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河南新郑  451150) 

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培养,除了要嘴巴子活、笔杆子硬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脑瓜子灵、动手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支架式的学习环境,以保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实践。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并纷纷开展实施。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文化、教育、宣传方面最基础和最具有延展性的传统学科,自开设以来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出了诸多专业人才,为国家文化、教育、宣传、新闻出版等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应有的力量。然而,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其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要使该专业人才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高校培养单位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准确把握并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积极探索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由此可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打破传统一贯的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加快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与实施,切实为地方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这也是该专业发展再次迎来春天的必由之路。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培养目标过于单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实践不够重视等等,要想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无疑要做到: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优化课程结构,适当改革教学方法,妥善强化实践环节等。专业要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依托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作为一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始终秉持中西合璧的办学理念,实施国际化全人教育,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达此目标,该校在积极构建基础学科,夯实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提供多元文化的学习渠道,通过对全新认知科学的学习,优化学习方式;通过创新教育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通过创建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学风;通过外籍教师全英语授课强化对学生汉语、英语双语能力的培养,使其初步具备国际化的沟通交流能力、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并成为一个适应国际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合格人才。

近年来,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实施了2012版和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校质量评价体系得出的评价结果,结合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为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该专业于2015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修订。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主要背景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人才需求与社会发展同步,培养方案必须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因此,方案调整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与人才素质的需求,凸显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二是校内督导评价结果为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了理论参考。根据学校教学督导办评价结果,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应用能力,为走向社会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三是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为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不仅仅限于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广泛调研、充分研究社会需求、认真借鉴同行专业培养经验、分析培养问题及结合本校专业生源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2012版培养方案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制定了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在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一方面关注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保证教育部规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和其他专业课在方案中的合理分布。同时拓展和夯实人文基础,加大了通识平台课程的建设,促进专业学生在低年级接受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专业学习,加大了对本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积极拓宽学生就业口径,加强了应用型社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二、两个版本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具体情况

1.培养目标的调整

从培养目标看,2015版培养方案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是强调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之能适应更加广泛的就业和发展需求。二是培养要求更加明确具体,更加强调学生说和写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本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和根本素质。

2.围绕培养目标,构建更加完善的课程体系

围绕培养目标,2015版培养方案设置了层次更加清晰、结构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四个平台,分别为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每一个平台又按照课程内容和性质做了进一步划分。相比较 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调整。

一是在通识教育平台中对公共选修课程的完善。过去的培养模式,过于注重专业对口,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知识经济时代亟需知识密集型和技能密集型人才,专才型人才没有宽厚、扎实的“通识”基础,根本就谈不上创新,更适应不了瞬息万变的社会。为此,在2015版培养方案里,针对性地在通识课程平台中增设公共选修课程。所增设的公共选修课程由七大类组成:文化素养类、人文技能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新兴交叉综合学科类、艺术素养类和体育类。学生选修需覆盖这七大类,避免唯重专业的一孔之见,促进学生多方面跨专业去汲取各类有用的知识。在通识课程平台里,鼓励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个人兴趣及发展方向,实行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推动学科交叉,促进专业复合,极大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社会适应力。

二是在专业基础平台中增设了一些学科基础课程。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在基础课部分增加了《管理学》《秘书学概论》《经济学概论》等基础理论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及深入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满足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从事文字工作的综合需要。

三是在专业教育平台中专业选修课程进一步完善。2015版培养方案里所设置的专业教育平台专业选修课是基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这些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们一方面是专业基础课程的细化和深化,另一方面也是专业课程的重要分支,在学生的就业选择和考研需求等方面显现出更为明确的培养目的。归结起来,这些课程有以下特点:一是所涉领域宽广。为了极大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社会适应力,本专业提供了二十多门专业选修课程,课程涉及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秘书学、管理学、应用等多个领域。二是突出实践教学和应用类课程的内容。在这些选修课中专门增设了多门应用实践类课程,如《演讲与口才》《摄像摄影》《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档案管理学》《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等,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四是在实践教学平台分设集中实践、理论课程实践及能力拓展课程,增设理论课程实践环节。这些实践环节的完成是全面实施实践教学计划的重点,也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的关键。尤其是在充分吸收反馈信息的基础上,2015版培养方案在这一平台课程的设置中注重理论课时的压缩,增加了理论课程实践环节,进而使一些更加有利于学生成才的选修课程及实践教学能够在该版方案中得以灵活设置。同时开辟“第二课堂”来保障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如在积极邀请省内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的基础上,以“知行大讲堂”为基础,再设立“就业创业沙龙”,辅以专业学生创办的新闻中心、《知行》杂志社,构成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另外还打造了人文知识竞赛、诗词大会、书法大赛、朗诵比赛等一批品牌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参与实践锻炼的平台。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主要体现

1.课程体系清晰,模块结构合理,设置科学前瞻

新方案共分四大模块,分别是:通识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及实践教学课模块。通识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凸显宽口径、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专业课模块致力于本专业“学有专攻”的培养理念;实践教学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凸显“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思想

2015版培养方案在整体的设计中,推行的是“模块+平台”的课程结构体系,体现的是“宽口径、厚基础”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意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发展潜力。构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选修课程,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极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特别是注重了地域文化课程的开发,如依托地方的文化研究成果,开设地域文化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凸显专业发展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特点,使学生深刻领会地方文化资源与本专业融合的独特视角,学会如何将本专业特色与地方文化有效衔接。

3.突出学生实践动手的应用型能力培养

2015版培养方案遵循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学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着力解决以往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通过专业课程平台中选修课程专设的应用性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平台中的集中实践、理论课程实践及能力拓展,弥补了课堂教学偏重理论教学的不足。推行多向度、立体化、应用型的培养模式,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实践环节当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表达与组织协调能力,极大地调动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促进教师变革教学思路,推行教学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紧密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来思考,对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和改造,设计了新型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了由知识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转变,将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知识点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应用型教学模式。通过以上深入的教学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专业影响力日渐增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良好,认为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社会责任感较强,专业功底较好,特别是实践应用能力非常突出。

 

参考文献:

[1]刘传霞潘晓生.关于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04)

[2]陈键.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J].文学教育(中),2016(7)

[3]孙永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研究[J].语文建设,2014(01)  

[4]姚锦莲.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略[J].钦州学院学报,2014(03)

作者简介:

高升(1986--)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讲师,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中文系主任、中原传统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学、书法学。

 

 

 

 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362792   13309215487 (微信) 

责任编辑 :孔延莉   QQ 511860427     693891972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