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探寻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当代伦理价值 2 冯国利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8-08-26 08:38:47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三、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当代伦理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物质文明的进步不代表社会的整体进步,尤其是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升级的特殊阶段,各种矛盾纷繁复杂,各种利益冲突交叠在一起,若处理不慎,很容易引发社会动荡,破坏社会和谐。网络上统计了当今社会存在的十大典型社会问题,包括:麻木不仁、信任危机、任人唯亲、买官卖官、浮夸风、公款消费、形式主义、照搬照套、身份造假、剽窃成果等,纵观这十大社会问题,几乎都涉及发生在各类人群中的伦理道德滑坡的问题,如:有些公职人员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置社会责任与道义于不顾;有些人在追求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忽略了其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紧抓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不肯松手;有些人则为了片面追求物质利益而甘愿践踏道德底线、不择手段;有些人只重视物质利益而轻视道德践履。当然,也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也知道要遵守伦理道德,但问题在于,他们仍然很容易去轻易地触碰道德底线,很难将善的意向切切实实地落实到行动上,割裂了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两者之同一关系,没有从根本上树立起“要用高的道德标准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这样的共识,如此种种,都极大地延缓了社会文明进步的历程。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曾经说过一句很值得我们深思的话:“我们正在以举世震惊的速度创造物质财富。但一个民族的崛起,仅仅是物质的堆积?我们还有没有崇高的信仰?还有没有凝练的精神?”[6]1从王阳明“致良知”的角度而言,崇高的信仰、凝练的精神,这才是人性中最珍贵的元素,没有崇高精神支撑的表面上物质的繁华就如空中楼阁,是不堪一击的。如果我们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来观照当今社会存在的种种伦理道德滑坡现象,我们肯定可以从中找到许多纠时弊之偏的良方,整体提升国民的伦理道德素养。

1.从道德意识的源头处剔除不道德之念头

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中提出的“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观点使我们对“知行”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强调了“知”与“行”的高度统一性,即“知”是“行”之始,“知”的过程同时也是“行”的过程,思想意识的流动就是行,所以,个体一旦有不善的念头就应该立即踢除,这可以使人们从道德意识的源头处杜绝不道德行为,处处以“良知”的标准要求自己,并进一步在道德践履的过程中提升个体的道德境界,正如王阳明所说:“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5]18充分强调了从源头处剔除不善之念的重要性。在王阳明看来,“知”与“行”就是“真知”与“真行”,不能有丝毫作假,“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5]47知行本来合一,真知真行方能致那良知。若能真行此道,社会上那些不道德行为的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从纯理论的角度而言,甚至可以下降为零。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在每一个个体起心动念的一刹那间,良知所可能发挥的纠错作用。

仔细考量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中存在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有人通过搞关系谋取一官半职,有人通过走后门搞工程,有人通过行贿中投标,有人以赚取金钱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于是就有了贪污受贿、豆腐渣工程、塑料板井盖、毒奶粉、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等等,诚信的缺失如同瘟疫那样蔓延,社会的许多角落隐埋着虚假、欺诈、伪造的陷阱,因为缺失诚信,老板与员工之间互不信任;因为急功近利,我们生产了大量低端产品,很难生产出世界名牌;因为只想赚快钱,我们热衷于山寨……这一切的一切,都严重破坏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若能很好地用王阳明的心学观照当下,在这些人起心动念的时候,立马从源头处把这些不道德的念头克除掉,以良知来唤醒我们的“本心”,那么,整个社会将是另一番温馨和谐的景象。

2.要努力以真知促真行

上文在分析当今社会存在道德滑坡现象的原因时,提及有一这样一类人,他们也许并非没有“要遵守伦理道德”的意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即使知道道德底线却还是会轻易去触碰,明明有善的意向却没有切切实实的用行动去落实,割裂了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两者之同一关系。若借助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来分析,这种“知道道德底线却还是会轻易去触碰”的现象,其实并非“真知”,即,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知道”或者“善的意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知道”或“善”,因为,在王阳明看来,“真知”必能“真行”,如果一个人真正知道了什么事情是道德的、善的,他就“一定会”或者“一定能”从行动上表现出来,就如《传习录》中所提到的,一个真正懂得“孝敬”之理的人,就一定会用实际行动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摩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5]4真行才能知得真切。“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5]4在王阳明看来,真正的“知”同时也是要经过实践检验的,“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知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知弟?……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如此,方可谓之知。”[5]4因此,对于那些在实际工作中自以为知道道德底线,却没有遵行道德,我行我素,自行其道的人,在王阳明看来,这些所谓的“知”其实不是真知,而只是假知,“真知”的指导作用和“真行”的道德实践是紧密联系、合为一体的,只有以“真知”促“真行”,在“真行”中验“真知”,才能使“知行合一”的工夫呈现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

3.要以“致良知”作为道德践履的终极追求

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努力以最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这个最高的道德标准,就是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中“致良知”的境界。

王阳明在他的晚年所提倡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5]5的观点,强调人在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既要将道德理论通过道德践履来切实表达,又要不断地通过道德践履去充实和完善道德理论进而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高度强调了道德践履的重要性,为此,王阳明特别强调“人须在事上磨炼,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5]15的重要性,要通过不断在事上磨练的过程中才能无限接近“良知”的境界,而这种“知之真切笃实”、“行之明觉精察”和“事上磨炼”的工夫就是达到“致良知”境界的最有效途径,这些方法对于提升个体的道德境界有着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

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的提出是建立在其所认为的“心即理”的前提之上的,在王阳明看来,那个最高最完美的“理”不在外部世界,它就存在于一个人的内心之中,王阳明“龙场悟道”所悟到的“道”就是圣人之道,就是那个最高的“天理”,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之中,不必向外部去求取,“龙场悟道在形式上是一种神秘体验的获得,但引导王守仁得到了一个实质的结论,就是,理本来不是存在于外部事物,而完全地内在于我们的心中。”[4]208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个最高的“理”在现实生活中展示出来,而这个“展示”的过程就是“致良知”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展示那个最高的“理”,个体的伦理道德境界就会不断地向最完满的“良知”无限靠近,止于至善。

 

注释:

[1]引自《宣讲家网》

[2]原文中称“王阳明”为“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9),明朝人,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人称王阳明

[3]董平.“知行合一”的思想巨擘[N].浙江日报.2016 年12 月26 日第11 版

[4]浙江大学哲学系董平教授在浙大公开课《王阳明心学》里的讲课录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陈来.宋明理学•第十八章•王守仁[M]北京:三联书店.2011

[3]杨国荣主编.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董平主编.中国哲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王阳明全集.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金一南.浴血荣光[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作者简介:

冯国利1968--)女,诸暨,博士研究生,诸暨市委党校高级讲师

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362792   13309215487 (微信) 

责任编辑 :孔延莉   QQ 511860427     693891972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