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马锋 刘家林 黄湘淇 李蒂森 为富平县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富平县二黄渠综合化开发利用为例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05-15 13:40:41 作者:马锋 刘家林 黄湘淇 李蒂森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8年西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是:2018037
为富平县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以富平县二黄渠综合化开发利用为例
马锋 刘家林 黄湘淇 李蒂森(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陕西西安  710130) 
摘 要:富平县二黄渠全称为富平东雷二期抽黄工程渠,它将黄河水引入富平,使旱作雨养农业变为灌溉农业,农作物产量逐年增长。历经二十余年,二黄渠的功能正在由传统的单一农业灌溉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涵盖古灌渠遗存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旅游产业发展等领域。对二黄渠的综合化开发利用将成为构建富平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富平县;二黄渠;可持续发展
陕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省份,农田水利灌溉事业起步较早。秦国时期,陕西境内就修建了古代三大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的郑国渠。本项目的调研重点是郑国渠古灌渠遗存的支渠——二黄渠。上世纪末国家依托古灌渠开凿的二黄渠,极大地缓解了包括富平在内的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多个县市的农业灌溉用水问题。二黄渠作为陕西古灌渠再利用的典范,在发挥传统的农业灌溉用途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成为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新契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富平依托二黄渠所营造的生态环境,立足于红色文化的根基,在红色旅游领域迈出了第一步。本课题旨在将富平旅游产业发展,与富平二黄渠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一、二黄渠的历史沿革
二黄渠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在富平古灌渠遗存的基础上开凿而成,是国家“引黄工程”的重点项目,为富平县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农业灌溉用水。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了无数中华儿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建设水利工程,引用黄河水进行农业灌溉。战国末年,韩国的郑国主持修建了郑国渠。郑国渠是以黄河的二级支流泾水为水源,灌溉渭水北面农田的水利工程。它西起仲山西麓谷口(今陕西泾阳西北王桥乡船头村西北),郑国在谷作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干渠总长近300华里。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它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使关中地区的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
汉朝时期,赵中大夫白公主持修建了白公渠。渠首位于郑国渠渠首上游约14米处(在今陕西省泾阳县小龙王庙遗址附近)。其首段渠线较直,至泾阳县船头村西北处,与郑国渠故道相汇,然后同行至桥底镇寨子沟处,郑国渠由此转向东北,白公渠则转向东南,取低位而行,向东经云阳镇滑里村,至三渠镇湾子扬村后南入三原县境,县内全长约31.5公里。主要灌溉泾阳、高陵等县农田4500余顷。
到了唐代,人们对白公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更新改造,在原总干渠下建了三白渠,即太白(又称大白渠、引清峪、冶峪水与白渠合流,灌溉三原、富平两县)、中白(在高陵县西北县界处建彭城闸,灌溉三原、高陵、栎阳)、南白(灌溉泾阳)三条干渠。三白渠渠系工程在引泾灌溉史上是一个很大转折:渠首工程建有石堰洪门,开始了将引洪灌溉为引泾常灌的历史;渠系闸、斗建筑物较多,全灌区斗门多达176个;灌溉管理严格。
唐代之后,人们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渠道。到了民国时期,为了应对1929年陕西关中地区发生大旱,中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挑起了在郑国渠遗址上修泾惠渠的重任。在他本人的亲自主持下,此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数千民工辛劳苦干,历时近两年,终于修成了如今的泾惠渠。泾惠渠于1932年6月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秒,可灌溉60万亩土地,开始继续造福百姓。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按照边运用、边改善、边发展的原则,对新老渠系进行了3次规模较大的改善调整与挖潜扩灌。1949年到1966年为第一阶段,1966年到1983年为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至1995年为第三阶段。富平县东雷二期抽黄工程是第三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建于1990年7月,于1997年6月30日初步完成,全长135公里,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内集资兴建的一项大型电力提水工程。它将当地的旱作雨养农业变为灌溉农业,使农作物产量逐年增长。富平县东雷二期抽黄工程是在富平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建成的,是灌区各级领导、广大群众与抽黄指挥部工作人员用辛勤汗水共同努力的成果。

图1 富平县四大灌区灌溉图(富平县灌区灌溉管理局提供)

二、二黄渠与流域内的经济生产活动
“三农问题”始终是国家重点关心的问题,农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富平虽地理位置优越,但随着农业生产范围的扩大,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二期抽黄工程通过新的灌溉体系使富平能够维持足够的农业生产范围。富平县抽黄灌区于1997年6月正式通水,由流曲、刘集两个供水系统和兴镇系统(美原灌区)组成,灌溉老庙、美原、流曲、华朱、王寮、留古、刘集、到贤、小惠、宫里、杜村(原城关乡)、曹村等13个乡镇约2.7万公顷耕地。1997年7月至2005年,完成田间配套工程,设计灌溉面积约1.9万公顷,2005年实际灌溉面积约1.3万公顷,受益人口约34万。千年旱塬滋雨露,万里黄河润富平。引来黄河水,浇开致富花。1997年6月30日黄河水进入富平,使旱作雨养农业变为灌溉农业,农作物产量逐年增长。对灌区内施家乡黄塬村城北、流曲镇丈八村、雪山、顺义村、城东等小高地建小型抽水站12座,配备6B13水泵,配套功率13千瓦。地形扬程5—10米,灌溉面积500—1000亩,灌区内消除了水中旱地。[1]
家住施家乡黄塬村侯家社的原施家乡水管站站长侯养存说:“黄河水来之前,地下水贫乏,水位下降到地下80米。1986年至1997年全乡因地下水位下降,180眼机井报废100眼。1988年至1995年新打机井130眼,1995年全乡井位210眼,水泵设计出水量10—15立方米/小时,实际是新井打深,老井退废,地下没有补充水。旱年井灌小麦亩产300斤,天景雨水好时小麦最高亩产500—600斤,实际是三年两头旱,每年只能收获一料小麦。1998年黄河水灌溉之后,小麦亩产达到1000—1200斤,玉米1000—1200斤,一料变两料,复耕100%,达到吨良田。地下水现在已回升到地下60米。”[1]


通过对富平县1985—2013年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的统计,耕地面积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与之相对应的粮食总产量却呈逐年上升趋势。粮食连年丰产的背后,一是种植了高产的新品种粮食作物,二是应用了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及耕作技术,三是抽黄工程提供了灌溉水源。抽黄工程稳定充足的灌溉水源为灌区大面积旱地粮食增产创造了条件,为富平县粮食产量连年丰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二黄渠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二黄渠流域地处温带大陆型季风性气候区,流域内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冬春少雨干燥,夏秋多雨湿润。二黄渠流域的农业熟制为两年三熟制,每年冬季会播种冬小麦,冬季至次年春季为冬小麦的育种期,该期间恰为二黄渠流域的干旱少雨期。因此,受到每年冬春季降水量变化的影响,流域内冬小麦产量不稳定,且长期处于偏低水平。夏秋季为二黄渠流域秋粮主产期,该时期虽满足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但降水量异常偏多、短时期降水量大而集中的极端气候现象时有发生。综上所述,由于流域内气候环境复杂多变,导致二黄渠流域旱涝频发,对流域内的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针对二黄渠流域的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问题,当地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梯级开发力度。以富平县三合四级抽水站为例,首先应采取修筑护坡的措施加固渠道两岸土壤,减轻渠道径流对土壤的侵蚀力度。并在现有的水坝基础上,扩大有效库容量,增强调蓄径流的作用,从而基本控制长期以来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旱涝灾害,促进农林牧业的发展。
二黄渠提水灌溉工程渠首位于合阳县东雷村塬下太里湾黄河右岸,途经合阳、大荔、蒲城、富平,流域整体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植被覆盖率偏低、春季多强风,加之过度开垦、掠夺式开采矿产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和人口外流。针对上述问题,当地政府部门应围绕流域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业,把发展农业、林业和水土保持作为保护和开发流域土地资源的重要环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扩大果树种植面积,并引入新西兰奇异果等新品种。以此在提高土地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并同步建设二黄渠风景园林景观带,打破传统的黄土高原印象,形成水清树绿的优美景观
目前,二黄渠流域主渠在陕西省环境保护厅、陕西省水利厅、富平灌区灌溉管理局的综合治理下,水污染问题从源头上得到了控制,主渠水质整体达到国家Ⅰ类标准,为流域内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流域内各村镇支渠的水质状况存在一定差异,整体水质状况不佳。造成水质不佳的原因是流域内各村镇存在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入渠的情况,污染源以固体污染物为主。针对支渠的污染问题,当地环保部门应积极开展垃圾综合回收利用试点,化解流域内各支渠的污染问题。各村镇也应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升当地群众的环保意识。
由于近年来二黄渠流域生态环保治理力度增强、措施得当,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改善。在取得进步与成就的同时,仍需立足于旱涝防治、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污染综合治理三大领域,促进二黄渠流域生态环境向更高水平迈进。
四、二黄渠与流域内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富平依托二黄渠所营造的生态环境,在二黄渠发挥农业灌溉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立足于红色文化的根基,在红色旅游领域迈出了第一步,形成了以怀德公园习仲勋陵园、淡村习仲勋故居为核心的红色旅游带。2015年3月,陕西富平县青少年教育基地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基地包括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习仲勋同志的陵园。习仲勋陵园的中央为习老雕塑,陵园内植有侧柏、龙柏、白皮松、火球等,雕塑后有习老夫人齐心题字: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淡村习仲勋故居通过原始档案与数字媒体回放等方式,全方位展现了习老的生平、革命历程、建国后为党和国家作出的贡献。
红色旅游是二黄渠流域旅游资源的突出体现和集中代表,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以陶艺村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成为了二黄渠流域的又一个旅游特色。
陶艺村坐落在富平县城以北,依托于唐鼎州窑遗址,是由一个准三星级的宾馆和三个展览馆、几个陶艺作坊以及千亩果园构成的文化风俗体验式景区。在陶艺村的北部,散落着七八个各异的窑型建筑是陶艺村的“富平国际陶艺博物馆”群,这里展出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位陶艺家的13000余件(组)的精致作品,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国际国内规模最大、收藏作品最多的现代陶艺博物馆群。富平陶艺村不仅是对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更多的是与国际国内陶瓷工艺上交流,每年有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家在这里创作,来这里交流,每一件作品都是西方文化、思想与中国传统陶瓷完美的结合。
富平县距西安市约77公里,距渭南市约71公里,从两地出发至富平县乘车需约1小时,属近郊出行。二黄渠流域地处我国苹果四大产区之一的黄土高原产区,具有悠久的苹果种植历史。富平苹果在省内外也拥有良好的市场口碑。近年来,城郊生态农业旅游成为农业与旅游业新的结合点。因此富平县应充分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把进一步发展城郊生态农业旅游作为二黄渠流域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
二黄渠干渠富平段距怀德公园习仲勋陵园最短距离约12公里,距淡村习仲勋故居约20公里,距富平陶艺村约10公里。该渠段拥有丰富的果树资源,是发展城郊生态农业旅游的理想地点。当地政府应将红色旅游带、陶艺文化旅游带和城郊生态农业旅游带相结合,打造新型旅游产业区,并发展配套的旅游服务业,增加就业机会,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解决人口外流问题。旅游产业具备环境影响小、利润附加值高等有利因素,发展旅游产业既保障了二黄渠农业灌溉的基础性作用,也开发利用了区域旅游资源,提升了区域影响力,是促进富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五、结语
2018年1月17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富阎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富阎一体化发展要以军民融合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合作为基础,以园区共建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系统推进基础设施互通、产业发展集聚、城乡规划统筹、生态环境共治、整合区域资源、凝聚发展合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支持富阎一体化是陕西省委、省政府打造大西安和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增长极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二黄渠流域应借力政策支持,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形成都市农业和文化旅游基地。
富平县二黄渠是我国引黄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灌渠遗存再利用,其发挥的引水灌溉功能极大地缓解了渭北平原东部地区的干旱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二黄渠正在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正日益发挥着更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
保障农业基础性地位,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古灌渠再利用,成为促进富平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举措。富平县作为二黄渠流域的重要县市,在二黄渠综合开发利用中处于桥头堡地位,其可持续发展途径将为二黄渠流域其他县市提供借鉴,并最终为国内外其他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学参考。

注释:
[1]《千秋功业——东雷二期抽黄干渠以下工程建设巡礼》:《陕西日报》,1997年4月1日,农村经济版。
作者简介:
马锋,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刘家林、黄湘淇、李蒂森,西北大学2016级历史学院学生。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