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刘雅利 从高建群张贤亮方言叙事探微当代丝绸之路文学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05-28 19:34:52 作者:刘雅利 来源:新丝路杂志社 文字大小:[][][]

刘雅利洛川县职业高级中学  陕西洛川  727400

 要:所熟悉的丝绸之路随着时代的进步,出现了彻底性的重置性构建,整合了时代的精髓,逐渐延伸出相应的精神,丝路文学便是其中之一。丝路文学是丝绸之路开拓的升华与衍生。本文从高建群、张贤亮小说的方言叙事入手,探索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视阈的创业史,

关键词:

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等地区。中华文化融汇多民族文化于一体,并长期保持各民族文化的特色。西部文学意识的初现是是以“新边塞诗”自我命名为标志的以此确认一种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和美学追求。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东西部文化形成了自身独立的特性,因此有了中国文学的东西部之分。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西部文学是中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急速转型导致东西部文化差异逐渐拉大,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不同,而出现一大批带有明显西部地域性的文学作品,涌现出一群西部作家和描写西部的作家。这群作家队伍庞大,数以千计。

新时代,随着中央“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丝绸之路又一次成为时代主旋律。丝绸之路文学,也逐渐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课题。笔者认为,丝绸之路文学是西部文学的重要组成在当代文化语境当中,西部文学与丝路文学是密不可分的兄弟,这两者之间在多层面都有相应的衔接性、关联性。特别在跨入创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铭记丝绸之路的探索艰辛性。此,丝路文学体现了艰苦创业的丝路精神。从这个视角来看,西部文学群体中更多的是丝路文学作家,张贤亮、高建群在小说叙事中,不仅描写了形式各异的创业史,更是给我们画出了一幅又一幅丝绸之路风情画。

一、高建群用生动传神的陕西方言描绘出人物个性

高建群作品中的人物说着陕西方言,操着地方俚语,使得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传达了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增强了作品的乡土味,也勾画出西部人民的个性特点

在小说《六六镇》里,张家山逞能开了个民事调解所,人们编了一个儿歌来讽刺他:“张家山,张家山,陕北出了个儿老汉,麻纸糊的一张脸,四处充好汉!”这个“儿”有嘲笑戏弄的成分,在民间经常会用到,但意思比较复杂。把不同寻常的人叫“儿货”,把男女之间的风流韵事叫做“儿事”。“咋价”是为啥、为什么的意思;明白了叫“解下了”;热水为“滚水”,妻子叫“婆姨”,奶奶叫“婆”,父亲叫“大”。

《最后一个匈奴》中的人物说着方言,显得质朴稳重,洋溢着淳朴、真挚的陕西地域文化气息。比如,孩子出生称为“落草”,死亡叫“上山”。从中可以看出,陕北生存条件艰苦,人们对生和死看得很平常、很坦然。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一切顺其自然,表现了陕北人乐天知命、生死达观的精神状态。这里也渗透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陕北处于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融地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即黄土高原文化。陕北人受到少数民族风俗和宗教的影响,普遍相信“轮回”的说法,因此面对死亡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淡然和回归自然的洒脱。所以,丧事从简,“丧葬不做佛事,不用麻衣冠,不修神主,坏不择地,各就左近荒地葬之,惟不修围墙,不树碑碣,蔓草蓑烟,转瞬即不知为谁何”。

二、张贤亮用方言所描绘出生产图景

张贤亮的笔下描写的多是宁夏平川的农场和农村的生活,其中,透过方言折射出的西北丰富的生产生活民俗:一是小说中有大量的与西北的物质生产有关的方言词语、俗语等,二是借助方言展示出西北的生活民俗,尤其是西北人民的爱情和婚姻生活。

1.方言所体现的西北生产民俗

西北生产民俗是指西北这一特定地区的民众,在西北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因此,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例如:

(1)劳改犯们没精神说话了,只顾埋着头薅草。要为那一天五分地的定额而奋斗。《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2)他犯个熊错误!那驴日的就是太能了,谁都不愿意放他。你不知道,你光看见他赶车,其实那熊耕耙犁锄,扬场赶滚,砌砖盖房,样样都能。现时哪达儿去找这样的劳力?”《绿化树》

(3)“不要趁风扬场、下雨和泥。”贺立德告诫他,“现在说搞大包干,刷地都搞起了大包干,难道咱们搞了二十多年的集体化就白搞了么?老实说,对现在这些新道道,我总有些怀疑……” 《河的子孙》

(4)他们平原地区与山区不同,在播种小麦的季节墒气太旺反不是好事。低洼田里积了水,马拉播种机进不去,拖拉机更无法开动,只能用单套牲口拉着木耧播种。提耧下种是个技术活,自推广播种机以后,会干的人已经不多了。《河的子孙》

从这些叙事中看出,在张贤亮用笔通过方言展示西北地区的生产民俗在灌溉方式,在宁夏平川的“黄灌区”,有着特有的春灌和冬灌,种植水稻,到了季节需要“薅草”在耕种方式上,“提耧下种”的播种方式是个技术活,需要摆耧高手,另外“二牛抬杠”的马拉犁式也很普遍在农作物成熟丰收时,“趁风扬场”和“旋筛子”需要丰富的经验,是有技巧的农活。这些方言叙事的例子不胜枚举,画出了丝绸之路沿线的生产场景图,艰苦创业路。

三、方言所呈现的丝绸之路沿线语言之美

西部作家们通过准确地使用方言,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丝绸之路风俗画,在这里,人们过着单调贫寒却又精致多彩的乡土生活,有直率正直又有侠骨柔情的西北汉子和善良泼辣对爱情忠贞的西北妇女,他们在长满了芨芨草和沙枣树的西北高原的土地上,各自跳着自己的舞曲,为我们传递着西北之美。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在张贤亮的笔下,生活民俗通过方言的视角在饮食、服饰和爱情婚姻生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西北特点。

高建群在《最后一个匈奴》《大平原》《六六镇》等作品中,引用了许多生动有趣、意义丰富的民间熟语。熟语的使用使地域文化的特征更加突出,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使得高建群的小说鲜活生动,更富于表现力。在《最后的民间》里,张家山让李文化写《过继子嗣文书》,李文化不会写“嗣”字,张家山说:“一满是张士贵的马,一上沙场,就卧下了。不会写,先空下。”通过对话,人们就可以看到张家山的幽默而又卖弄学问的性格和对李文化的不满。

在方言的基础上产生的熟语形式众多,一般分为俗语、歇后语、谚语等。而熟语更能表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和乡土特征,更好地揭示出近乎原生态的生活方式、精神特质、思维习惯和性格心理。俗语采用了许多修辞方式,如夸张、比喻、拟人和双关等,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老百姓的真情实感。比如,好狗照三家,好汉照三庄;女人豆腐心,谁睡跟谁亲;瞌睡遇上个递枕头的;拔出萝卜坑坑在;人比人活不成,驴比驴子驮不成;牛头不烂,少了二斤柴炭……

四、西部文学作家通过自己的笔,勾勒了丝绸之路风情

西部是一片充满了坚韧的精神追求和厚重历史感的土地,丝绸之路沿线是一片因苦难而圣洁的土地,这是代表了纯洁理想和美好信念的土地。

丝路文学作家用持久的坚持,为贫血的中国文化提供的参照,是真实的。尽管存在着种种复杂性,说他们是高尚的人,是真实的马丽华笔下的西藏,张承志笔下的西海固,周涛笔下的文明的新疆,红柯的神性大美的西域都是如此。

随着最初边塞诗词不停在的倡导西部文明自由的美学思想,期的丝路文学内容中往往存在着一股自我的力量和一种源自于内心的自信,图腾给了游牧名族信仰,文学给了游牧民族内涵,他们在文学的道路上始终坚守着作为游牧民族的那份自尊与自强,这就是丝路文学的发展路径。

总之,当代丝路文学的创作基本可以被分为丝绸之路以及前丝绸之路,也就是古代与现代两大类别,在文学形态上,其呈现的样式非常多,但是与常规的文学并没有品质上的差异。古代丝绸之路从原本的沉默中发言,随着时代的带来,引发了全面性的发展与复兴,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一来,国际化的丝绸之路又开始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对此,丝路文学便有了发展的空间。丝路文学的创作基本上可以被称为蔚为大观,文学视野非常辽阔。西部文学与丝路文学的结合便会显示出神圣、伟大的悲壮色彩,体现慷慨激昂、激扬清浊的正面旋律。

 

刘雅利(1973--)女,陕西省洛川县职业高级中学教师,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