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姒晓霞 时尚文化语境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建设探析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09-04 09:34:21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西安工程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项目《时尚文化语境下的新闻与传播学位点建设》部分研究成果编号15yzl03

时尚文化语境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建设探析

——以西安工程大学为例

姒晓霞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48

 要:当前,传媒行业高速发展,高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建设要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大实践技能训练力度,积极寻求自身办学特色,以满足行业需求。西安工程大学立足传统优势学科和地域文化资源,谋求时尚文化语境下传统文化的时尚化、国际化传播路径,在实践中培养面向世界进行文化传播的优秀专业人才,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关键词:时尚新闻与传播西安工程大学文化国际化

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方案,自此,中国高校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专业硕士的培养注重新闻传播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旨在更好地适应新闻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对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但近些年,各地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的建设普遍存在同质化程度高、课程设置没有特色、与学术型人才培养方式雷同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在当前新媒体日新月异、媒体融合不断深入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挖掘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良好实践技能的高级人才,才能真正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积极推动新闻传媒行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高校学位点建设与传媒环境现状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 年,全国开设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的高校有102家。2018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公示了新增学位授权审核结果,其中全国新增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5个。除了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以新闻传播专业著称的院校,多数后续开办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多为综合类院校,甚至不乏以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由此可见,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的新热点。

随着新闻传媒行业特别是网络媒体、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传受界限的日趋模糊化使新闻传播行业不再神秘。不论是满足普通受众了解新闻传播行业知识技能的需要,还是适应新闻传播行业对专业人才日趋紧迫的需求,高校越来越多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建立无疑是传媒大环境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但另一方面,多数高校并没有新闻与传播学科雄厚的学术底蕴,办学经验有限,所以在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考核各个方面都显得中规中矩,无特色可言,培养出的学生也很难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建设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如何办出自身特色。

二、时尚文化传播语境解读与学位点办学特色的挖掘

作为西部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笔者所在的西安工程大学在走综合大学发展道路的进程中,也于2015年开办了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在三年的专硕培养过程中,如何区别于地方具有新闻传播专业办学传统的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院校,又如何能与其他几乎同时开办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的院校进行竞争,西安工程大学在学位点办学特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西安是一座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历史名城,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它独具魅力之处,也是本地高校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西安工程大学是一所植根西安40年的老牌院校,其纺织服装等与时尚前沿相关的专业使其在西安乃至西部地区都显得尤为特别。学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的建设正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以时尚文化传播、传统文化时尚化和国际化、数字媒体等方向为特色的学科布局,以适应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对外传播需要及中华文化在现代时尚文化语境下继承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关时尚传播的研究者认为“时尚传播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发生在周遭世界里一切时尚信息的共享。这种共享由不同的社会情境所决定,经由媒介转化与引领,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1]因此,对于时尚和时尚传播的理解不能只局限在服饰流行的层面,而应推而广之到受众在从众心理驱使下对整个社会信息传播的关注、跟随和参与,而人们所关注的信息有相当一部分与历史、文化、传统、艺术有关,这便形成了现代社会生活中有传媒和传播活动构建的时尚文化语境,对相关对象的研究也必然成为新闻与传播学科新的生长点。由此,在明确了自身定位后,西安工程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突显了自身特色:开设了“‘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中加入了《“丝路”文化专题研究》、《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华文化域外传播专题研究》等学位选修课;师生的研究方向也日渐明晰,近两年,先后申请获批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陕西韩城古代建筑壁画的数字保护与虚拟博物馆的设计研究》、《安塞民间绘画的动画活态传承与数字美术馆的设计研究》、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延川布堆绣旅游文创衍生品开发研究》等多个纵向课题,取得了学科发展的重要突破。

三、注重实践训练并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突出培养优势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后者更注重对学生学科理论水平的提高。两者在学位水准上没有高下之分,但培养定位和人才去向却有明显不同:专业硕士主要面向行业,是能够参与新闻传媒行业实践的技能型人才,而学术型硕士主要面向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博士研究生的后备力量,是未来从事学术研究的理论型人才。但在高校实际的学位点建设过程中,往往混淆了二者的差异性,不少院校是用大同小异的偏理论性的培养方案同时培养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硕士研究生,结果往往导致培养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无法适应传媒行业的实际需要。

因此,对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注重实践为主,理论为辅,课上课下均需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结合行业发展现状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将“双师制”落到实处,真正让行业里优秀的从业者成为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实践,校内导师也应有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以指导学生在校的课程内实践,校内外导师应交流协作,用最佳的培养方案训练学生,充分将理论融入实践。

西方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依靠自身建构来完成,学习是个体原有经验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加工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情景性,认为学习是一种情景认知,是与社会环境、社会实践连在一起的。”[2]作为专业硕士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自身建构,是一种不断在具体的环境中探索、发现、认知和进步的过程,不能只是通过书本进行学习和研究。新闻与传媒专业硕士的培养,必须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就要融入实践环节,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行业实践中学习,从而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真正能够胜任新闻传媒实践岗位的工作。

西安工程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将专业实践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践环节可集中,亦可分散、分段进行,同时亦可与课程学习、课题研究穿插、同步进行,具体内容和时间由导师负责安排实施。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中多数非学位课程都有大量的实践学时,在结课时均采用提交实践作品的方式进行考核。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0.5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学生须在导师组指导下制定实践计划,完成实践后提交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多数学生均进入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等平台进行专业实践,由行业导师直接给与专业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进行深入学习,同时又得到了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在未出校门时就能够适应岗位需要,独立完成行业工作。

为给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搭建更好的实践平台和途径,西安工程大学近两年来加大了国际文化交流力度,2017年举办了首届“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组织师生与“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的青年导演进行创作交流;与巴基斯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派师生赴巴参加“中巴经济走廊文化大篷车”项目活动;成立了“中巴经济走廊文化艺术研究所”等。在进行一系列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过程中,新闻与传播专业师生积极寻求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交流的途径,深入探索“丝路”沿线国家文化艺术传播研究的可行性,掌握了巴基斯坦国家一手的文化发展现状及其与中国交流合作的切入点,明确了国别文化的差异性,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应积极面向行业需求,找准办学定位和特色,加大实践培养力度,才能为社会输送优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017年12月,第二届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暨第二届MJC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研究生培养处处长郝彤亮指出,今后将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着力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课程体系建设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3]。这些将是今后全国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发展的宏观指导思路,也将是各个高校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庆.时尚传播研究什么?——兼论时尚传播研究的五个方向[J].当代传播2015.3 P40-41)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3]https://xwxy.jnu.edu.cn/html/news/2017/1221/1116.html

作者简介:

姒晓霞1978--)女,汉族,文学硕士,讲师,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影视艺术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