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杨建萍 吹吹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断想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0-28 10:03:29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杨建萍大理州云龙县文化旅游局白族吹吹腔艺术团  云南云龙  672700 

古老的吹吹腔戏曲艺术,经历了形成、发展、兴盛的发展过程。云龙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境内先后多次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说明很早以前就有人类活动。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县,名比苏,全县有白、汉、彝、傈僳、苗、回等21种民族,总人口19.7万人,其中白族占总人口84.73%,纵观历史,云龙是滇西古县,经前人辛勤劳作,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创造出特有的古代文化。关于白族吹吹腔戏的起源,在云龙有这样一个传说:“明朝时候,白族‘本主’奉旨平‘蛮’(指另一民族),扎营在云龙漕涧。‘蛮’人在河水里放毒,毒死‘本主’,明朝皇帝为表彰‘本主’功绩,令当地居民立祠祭奠,于每月初五摆会做斋唱戏”。据老艺人讲,那时唱的就是现在的吹吹腔史料记载“白族吹吹腔的出现,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修建最早的吹吹腔古戏台是云龙三七古县城戏台,始建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距今已近四百年历史,由于历史、地理、民族等原因,白族吹吹腔戏得以在云龙代代相传。

如何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好这枝有着悠久历史的戏剧之花,使“老白剧”在社会主义艺术百花园里闪烁光华,这是我们白剧音乐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就此,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老白剧”应在合理的继承和革新中发展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兴衰,其关键在于: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体现出时代风貌;是否适应人民群众的欣赏心理和情绪需要;艺术上的特色是否不断更新。传统的吹吹腔戏曲,由于受历史环境及其它条件的限制,因此,它在有着许多艺术上的优点和长处的同时,也还存在着诸如表演、唱腔、伴奏,甚至包括剧目等一些尚需补充或改善的地方。在对待祖先们留下的文学艺术宝贵遗产问题上,我们既要以虚心的态度,努力做好搜集整理继承工作,又应在认真、严肃、科学的分析研究中进行合理的改革与创新。吹吹腔艺术应按其自己的艺术规律不断地向前发展,寻求剧种上的新的色彩,突破艺术上某些长时的徘徊,在革新和创造中不断繁荣和发展。

二、更新剧目,提倡多演现实题材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云龙白族吹吹腔剧目有三百多个,其中传统剧目二百四十个、新时期创作剧目八十多个。白族吹吹腔经历了一个逐渐民族化的发展过程,其发展大至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早期吹吹腔剧目,第二阶段为白族吹腔剧目,第三阶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理改编和新创剧目。第一个阶段的剧目从内容上看是以杨家将、赵匡胤、说唐、说岳、三国、水浒人物故事为主,这批剧目分“折”,不分“出”,演出有严格程式,人物出场都是“引……诗……白……唱。演员念唱多用“汉语白音”,唢呐伴奏唱吹吹腔。这一批剧目全为外来剧本,但在演出过程中也逐渐加入了一些地方方言。演员演出时,不再是全说汉语,而是汉语和白语夹杂,一般是剧中有身份的人物说汉语,下层群众说白语,一个角色也可以汉语和白语夹杂,人物之间照样进行交流,剧本也是汉、白语夹杂。因为白族没有文字,所以白语部份也用汉字写出,但在句旁加点注明。近年来,云龙县通过文艺工作者不懈努力创作出一大批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白族吹吹腔剧目,如《全家富》、《春花》、《相亲路上》、《人勤花茂》、《鸡鸣茶香》、《喜兆三元》、《见面礼》等,这一大批剧目都取材于白族的现实生活,在剧目中大量吸取了白族民间语言演出的演员用“汉语白音”在唱词的用韵上逐渐规范,注意平仄。这批剧目有意识地注意吸收了白族民问歌舞、民间艺术,同时向其它剧种学习,在音乐唱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都有创新,达到较高水平。

吹吹腔戏曲的这些优秀传统剧目,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并使之发扬光大。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则是:传统的东西过多,而且大多是原封原样地照搬上台。这就使一些剧目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差距太大,与时代的发展风貌严重脱节。这说明在搜集后的整理改编工作尚待加强。为了达到传统戏曲为现实服务的目的,我认为应该大力提倡多写多演白族生活中的现实生活题材,并以此赢得更多的观众,稳固吹吹腔在人们心目及生活中的地位。现代吹吹腔小戏《人勤花茂》、《鸡鸣茶香》等新剧目的实践,也成功地证明了:一旦赋予传统的艺术形式,以新的内容,它势必在群众中引起巨大反响,并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根据山区文化教育不太发达的特点,我认为最好用民族语言创作。因为在演出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用汉语说白,群众听不懂;反之,即使你是演花灯,但用的是白族语言,群众也能接受。

三、博采众长,充实丰富吹吹腔音乐

音乐是戏曲艺术的重要部分,是形成和区别一个剧种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在音乐上不断追求剧种艺术特色,在唱腔、伴奏上不断充实发展和精心再创造,这是吹吹腔艺术今后发展的一条途径。就国内许多剧种的音乐形态来看,无论是从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剧种,还是在说唱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只要剧种一经形成,便不断丰富自己的音乐及特色。吹吹腔戏曲音乐在唱腔、伴奏的剧种色彩化方面,我认为应该要多作些充实丰富。白族有着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丰富的白族民歌小调、歌舞、大本曲、唢呐曲、白族三弦、口笛、牧羊弦等多种形式的曲调,是吹吹腔戏曲音乐吸取、借鉴,以用于丰富唱腔、伴奏的最好来源。此外,在吹吹腔戏曲的音乐构成中,可对一些曲牌作些慎重而科学的改革,如在原吹吹腔体系的曲牌上作些板式变化的尝试,象[一字腔][高腔]等,可派生出“慢一字”或“高腔慢板”之类的新唱腔。当然,这种尝试应遵循本民族的音乐特性及剧种特色来进行。

四、关于伴奏曲牌、乐队建制及剧种特色乐器

伴奏音乐对整个音乐形象的塑造是不可缺少的。在各种场面的伴奏效果问题上,吹吹腔的曲牌还可多作些选择与探索,可以从大量的民间曲牌中进行借鉴与吸收。吹吹腔的唱腔一般无伴奏,这里面有其复杂因素,而在唱腔中加入伴奏,无疑会对唱腔音乐起到很好的烘托效果。关于吹吹腔乐队建制,以及乐队与剧种特色乐器——白族唢呐的关系方面,应首先考虑的是:剧种特色的民族性;乐队音色的谐调性,乐队力度的均衡性及与唱伴奏的均衡性。吹吹腔乐队的构成,应以本民族风格最为亲切的主要乐器为主,构成骨架,并揉合相应的其它乐器,以求得音色和力度在剧种乐队上的个性表现。此外,如何处理好剧种乐队主奏乐器与其他乐器的关系,在音乐创作及配器色彩方面的探索等等,也是建立和发展吹吹腔民族剧种乐队的前提。

五、增强戏曲的表演风格色彩化

吹吹腔的表演艺术是在白族的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吹吹腔戏曲以歌舞见长。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吹吹腔艺术也应该是以歌舞型作为戏曲艺术的表现风格来发展。从目前现状来看,其舞蹈性动作及身、手、步伐等各种表演程式,在表达剧情内容,渲染情节,或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等实际效果来看,显得很不够理想的。吹吹腔在表演程式上的许多不足,同样存在着一个发展与创新的问题。这里,有一条捷径可走,那就是向本民族丰富的民间舞蹈及表演艺术进行借鉴与吸收。把各种具有民族特性的舞蹈语汇,充分地应用于吹吹腔表演程式中。另外,有着悠久历史的白族大本曲“唱、说、做、舞”,及“装文扮武我自己”等方面较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手段,也应是吹吹腔值得学习借鉴的一条路子。

六、探索、寻找民族特色的打击乐伴奏

吹吹腔的打击乐伴奏,民族个性及色彩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变化感和动力感很不突出。就打击乐伴奏程式的民族色彩性来说,这也是吹吹腔戏曲面临的一个复杂的课题。它需要认真的研究与探讨,并且还需要有一个理论与实践的过程。由于吹吹腔是处在一种特定地区环境中的民族剧种,服务对象也是特定环境中的民族群众,那么,首先就应该在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中,以本地区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和生活特点来进行探索与寻求。基于这一点,我想可从以下考虑:在本民族绚丽多姿的艺术形式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找出共性和个性的东西,作为打击乐及伴奏发展上的基本素材、基本理论依据从本民族的劳动生活及所居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中索取向先进的剧种学习借鉴,慎重而又科学地吸收。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