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邓超1 李修梅2 论曹操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0-28 10:10:40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邓超1 李修梅2(1中共五河县委党校  安徽蚌埠  233000;2蚌埠市吴安小学  安徽蚌  233000)
摘 要:曹操的诗歌不仅对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做了客观的反映,还对征战士卒和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做了如实的描写。他能够真实地表露自己的内心情感,既有对在战争中深受煎熬的普通百姓的怜悯,也有对将士远离故乡,思乡心切的感同身受,亦有对执政者的批判与希望。即使是他的游仙诗也蕴含着积极务实的人生态度。曹操的诗歌,集中体现了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处处洋溢着真实之美,并对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曹操;诗歌;现实主义;游仙诗
魏晋是中国发展历史当中的一个及其重要的阶段,它孕育了整个时代的大变革,在这一时期,人的精神开始觉醒,人们逐渐地从传统的神学禁锢中解脱出来,开始重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并尝试着用真实的情感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建安文学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应运而生,后人常用“俊才云蒸”“彬彬之盛”誉之,实不为过。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歌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黄侃在《诗品讲疏》中对曹操的诗歌有这样的评价:“魏武诸作,慷慨苍凉,所以收束汉音,振发魏响。”应该说,曹操是实现“汉诗”向“魏诗”过度的关键性人物。曹操诗歌的影响力不仅远胜建安七子,更在一定程度上为曹二子之所不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无时无刻不是用心在吟唱,在悲凉慷慨的诗风当中,凝结着诗人的主体体验和对社会人生的观照, 处处洋溢着现实主义精神。
一、对汉末社会图景的客观记录是其现实主义精神的直接体现
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歌,这些诗歌除了七首是游仙题材外,其余十五首几乎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和动乱中的军旅征战生活。文学的生命源于真实,真实的文学,它的生命才更长久。曹操充满写实性的诗歌创作成就了建安文学的一代辉煌,难怪后代诗评家如钟惺、沈德潜等人称曹诗有“汉末实录”,起了一代“诗史”的作用。
1.曹操的诗歌真实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社会现实
汉末,各地军阀连年混战,曹操亲身经历了战乱与不幸,有着极其深刻的生活实感。《薤露行》是曹操用乐府旧题所作的五言古诗,诗歌集中反映了汉末动乱期间的社会生活,仿佛给我们展开了一幅汉末的历史画卷。“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诗歌开头便明确指出了董卓之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汉灵帝用人不当,导致宦官把持朝政。“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这一句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曹操认为何进并无大智却欲谋大事,只能落得一败涂地,既客观反映了历史事实,又强烈表达了其内心情感。“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既批判了董卓在京师作乱,倒行逆施的罪恶行径,又痛斥了朝廷懦弱无能,政治混乱不堪的局面,充分地表现出国家衰败萧条的景象。所以,明人钟惺称此诗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2.曹操的诗歌真实记述了征战士卒的悲惨生活
曹操置身于汉末乱世,在战争中与士卒朝夕相处,对将士的悲苦感同身受。其《苦寒行》这样写道:“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这首诗描写了讨伐袁绍余党高干时的情景,诗人用了铺垫的手法,层层深入。诗歌开头便营造出道路艰难、树木萧瑟、北风呼啸、风雪交加、野兽出没的凄凉氛围,看到此景,诗人不禁延颈长叹息,愁闷不安起来。紧接着,诗人又写道,由于水深桥断,大军难以前进,再加上迷失了道路,直到日落时分,大军还没有到达宿营地,军卒战马皆疲惫不堪。诗人通过客观真实的记录,包含深情的描绘,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征战士卒的艰苦生活。
二、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是其现实主义精神的情感内核
1.曹操的诗歌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关心与怜悯
在人们普遍的意识当中,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一个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统帅,很难敞开自己的心扉,抒发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真情隐藏在冷酷的面容之下,从而树立起不容侵犯的威严。但是曹操却并不如此,面对着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黎民的疾苦,他哀民生之多艰,他怜士卒之多难,他希望改变分裂的局面,给人民以平安祥和的生活。可以说,曹操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还是一个关心民生的诗人。
《蒿里行》描写了由于汉末战争不断,导致大量贫民死亡,白骨露与野而无人掩埋,不闻小儿声几许,但见白骨累成堆。诗中“千里无鸡鸣”一句让人尤为震撼。“鸡鸣”和“炊烟”一直是古代文人笔下常用的意象,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鸡鸣”和“炊烟”的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乡村温馨安静的生活图像,看到了“鸡鸣”和“炊烟”,便看到了家,便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但是,在曹操笔下,却是“千里无鸡鸣”,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可恶的战争,是战争破坏了人民安乐的生活,是战争造成了这荒凉、惨绝人寰的景象。曹操之所以极力渲染战争的惨状,以及由战争带来的巨大的社会破坏,就是因为他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当曹操面对着百姓劫后余生的悲惨生活时,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对人民的同情溢于言表,这种质朴古直的情感、强烈而真实的内心表达,让我们不禁对曹操深沉的人文关怀肃然起敬。曹操在《对酒》中这样写到:“人耄耋,皆得以寿终。”短短的八个字,不仅写出了诗人心中的理想社会,更写出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这种真挚的情感无需施加任何雕饰,就有了触动人心的力量。
2.曹操的诗歌表达了对执政者的批判与希望
对于腐败的执政者,曹操提出了严厉的批判,在《度关山》中他写道:“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曹操认为治理国家的良法善政,已在那些腐败的继承者手中被无情抛弃,他们只知道横征暴敛压榨百姓,贪婪的双眼,已经看不到百姓的心酸与血泪。“封建五爵,井田刑狱。有燔丹书,无普赦赎。”曹操希望执政者执法要严厉,要做到违法必究,但是不能滥用刑罚。“侈恶之大,俭为共德。”曹操认为作为执政者一定要做到勤俭节约,他认为奢侈是大的罪过,而勤俭则是公认的美德。在这一点上曹操可以说是文如其人,西晋陈寿在他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对曹操有这样的评价:“不好华丽,后宫衣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褥取温,无有缘饰。”足见曹操生活之俭朴。在生活中,曹操对自己的家人提出了严厉的要求,他所颁布的《内戒令》写到:“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熏香。”“房屋不洁,听烧枫胶及蕙香。”他禁止家人在家中熏香,即使房间产生了异味,也只能烧一些枫树脂和蕙草来改善。
3.曹操的诗歌表达了对征战士卒的同情
曹操在他的《却东西门行》这样写道:“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诗人通过对鸿雁境遇的描绘,让我们不禁黯然,鸿雁都能根据时节选择飞南或者归北,而这些出征的将士呢?他们远离家乡妻子,镇守四方,马不解鞍,甲不离身,不论寒冬酷暑,只能静守在这里,实在连候鸟都不如啊?这样一种思乡而不得归的情感是何等的悲切与真实?“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狐狸在临死之时,头都向着自己洞穴的方位,人又怎么能忘记自己的故乡呢?诗的结尾更是把这种情感抒发的高潮。
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也说:“情深而不诡”,“事信而不诞”,当我们评价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不仅要看到文字表达的是否真实,符合客观实际,还应该看到这种真实与作者内心实际的感受是否吻合。曹操诗歌当中所流露出的对底层人民的关心与怜悯、对执政者的批判与希望以及对征战士卒的同情是发于心而付于文的,这些情感是实实在在,可感可触的。
三、游仙诗是其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另一种诠释
游仙诗是以表现遨游仙境为主题的诗歌,这类诗歌在魏晋时代尤为兴盛,在这一时期,不仅道人创作游仙诗,文人也争相创作,逐渐形成一代诗风。作为魏晋诗人的代表人物,曹操也不例外,他的这类诗歌占其现存全部诗歌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提及游仙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虚无缥缈,诗人往往通过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来表现不与世俗社会为伍的强烈愿望,好像与现实主义扯不上关系,甚至有人认为曹操的游仙诗是消极之至,无可取之。但是,如果对曹操的此类诗歌作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当我们把曹操游仙诗求仙访道的外壳去掉,其内核却是积极的“现世”思想,亦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精神。
《秋胡行·愿登泰华山》是曹操游仙诗中重要的一首,诗说:“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遥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这几句透露出诗人有长生不老的梦想,并希望用神药实现这个愿望。但是,紧接着诗人又写道:“世言伯阳,殊不知老;赤松王乔,亦云得道。得之未闻,庶以寿考。”“得之未闻”就是说没有听说过真正得道成仙的,诗人清醒地认识到成仙是不可能的,所谓的老子长生不老、王子乔、赤松子修得正果并不可信。长生的思想败给了曹操的唯物思想,当曹操意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自身无法干涉的时候,他便用积极乐观之心态去面对,于是他写道“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他认为品德高尚的人不会为慢慢衰老而担忧,只会为社会的不安定而忧虑,充分表现出曹操积极务实的生活态度。其实,曹操产生长生不老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人生是何其短暂,理想的实现又是何其地漫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让诗人产生了苦闷,但是,他并没有在苦闷中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他冷静地认识到:既然生命的短暂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忧虑又有什么用呢?生命的意义在于能否在现世中做出应有的贡献。诗歌的最后,曹操甚至转向了对神仙的批判,“泛泛放逸,亦同何为!”他认为神仙的逍遥自在其实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秋胡行·晨上散关山》是曹操的另外一首游仙诗,诗中的三位“老公”过着“名山历观,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的悠闲生活。当要决定是否要随仙人而去的时候,曹操犹豫了,“沉吟不决”真实地表露出诗人的内心活动,仙人最终飞身上天了,不再回来,诗人也清醒的认识到,仙世不可求,还是应该像齐桓公那样,在“现世”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建功立业。诗歌虽然写到了“求仙”,但是亦写到现实,最后以“人间事”作为总结,内心世界求仙得道与现实世界的建功立业经过激烈斗争,后者战胜了前者,曹操的务实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
由此可见,曹操的游仙诗其实是以现实为主体的游仙诗,他是借游仙来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想要建立不世之功的远大理想。这种务实的作风,积极面对现实的心态,是曹操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另一种诠释。
王沈《魏书》评价曹操“文武并施,御军三十馀年,手不离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极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文章”。曹操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在政治斗争中他可谓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被称一代奸雄。但是,在诗歌创作中,他却是一个极其坦诚之人,是一个充满着关爱与怜悯的普通文人。他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对以后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2]张亚新.《品曹操》[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3]李玉英.《曹操诗歌之悲情探源》[J].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4]张作耀.《曹操传》[M].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5]张士聪.《是求仙还是求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102页
[6]王丽珍.《求仙道旨在于求功业》[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7]陈华昌.《曹操与道教及其仙游诗研究》[M].太白文艺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作者简介:
邓超(1985--)男,助理讲师,文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李修梅(1984--)女,二级教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