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吕燕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实践生成探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0-29 08:46:23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吕燕(中共桂林市委党校  广西桂林  541002)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中国外交的审时度势的独立思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正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创新局面。本文从实践生成的视角来关注习近平外交思想形成的历史性、具体性和探索性,并以这种实践生成的特性来认识和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内含的理论创新和世界性。

关键词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生成

2012年,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接手的中国已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时候,需要重新思考自己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需要中国以自身行动去回答向世界要什么和能为世界做什么的重大问题。在此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外交战略思想。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正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创新局面,向世界发出了中国声音,贡献了中国方案和智慧。在实践层面,“习式外交”塑造了中国外交发生的深层次和多维度的变化。

一、实践生成的历史性:坚持和平发展的前进之路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出了优秀的历史文明。璀璨的中华文明史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2014年,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上的演讲,深刻阐述和强调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1]

1.“和合”传统文化让我们追求和平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传承下来的思想精髓已沁入中国人的血脉。“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2]

在学理层面,“和合”文化是一种协调型文化。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理智与情感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协调来解决,进而实现“合异”。在“和合”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民,自然将追求和平的世界视为我们的梦想。

在实践的现实世界层面,“和合”文化赋予了中国外交具有一种不同于他者的自我。这种自我是对和平的不懈的自觉和始终的清醒的追求。

2.近代以来的历史经历让我们爱好和平

19世纪中期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让中国人民对于战争的残酷和危害有了切肤之痛。以史为鉴,以近代以来的历史为参照,我们深知中国今天的和平发展道路多么珍贵。“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是第一个向世界庄严承诺永不扩张、永不称霸的国家。”[3]中国要和平发展,即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中国是和平发展,即通过自身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

3.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奋斗的结果

1945年联合国建立之后,“零和博弈”仍主导冷战历史长达45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领导人奉行的坚持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和平共处外交,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的问题,夯实了新中国的根基,树立了新中国独立自主之和平外交的华彩国际形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继承和创新,且已上升为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它拓展了“和平共处”原则的外延,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社会制度相同的社会主义国家都适用。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邓小平以战略家的世界眼光阐述了他关于世界的根本哲理式论断:“许多老的概念,老的公式已不能反映现实”,“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以合作为主”的“全方位外交”对我们的影响比过去更直接、更切近。美国外交史学家约翰•加迪斯曾盛赞邓小平是造成世界最大积极变迁的一位伟大的战略家。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拓展和延伸,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的务实而理性的外交战略。

二、实践生成的具体性:外交战略思维的转变和理念创新

中国外交战略思维和外交理念不断在调整和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中国外交战略思维转变和外交理念创新的重要体现。

1.调整外交的战略思维以适应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毛泽东时代“战争与革命”主题下的外交战略思维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政策有“一边倒”战略、“两条线”战略等等;“两大阵营”、“中间地带”、“三个世界”等战略思想。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外交战略思维具有意识形态色彩,主要是把国家安全战略,即把维护新中国的独立主权放在第一位。

毛泽东时代外交战略的实施,坚定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逐渐恢复了新中国在国际社会里的大国地位,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为之后中国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奠定了基础。

(2)邓小平时代“和平与发展”主题下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和平与发展”取代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邓小平在延续毛泽东对外思想和政策的基础上,为适应中国改革开放需要,进行了外交战略思维的调整:即不以意识形态论国家间的亲疏关系,在以“独立自主”为核心的基础上开展“全方位”外交。

邓小平外交战略思维的哲学意蕴主要体现在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家环境。邓小平外交战略思维突破了国家利益观的两重性,提升了中国外交的道义力量。

(3)习近平新时代“奋发有为”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11年版的《中国外交》白皮书中,中国外交文本理念“积极作为”取代“有所作为”。这表明中国外交的战略思想有所升华。即中国将更积极地融入国际秩序中,大方展示大国外交的形象。

客观地看,当前中国定位的实际具有三重属性: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大国。今日,中国更加重视世界之中国的定位。

今日的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些“成长烦恼”: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2012年十八大召开的前后,中国的周边出现了“钓鱼岛”、“黄岩岛”、“南海岛礁”等涉及领土主权的危机。在各种复杂的外交压力和战略压力面前,客观上要求中国需要更广阔的战略视野、战略布局、战略能力和战略统筹,去把握战略机遇,塑造世界之中国。

习近平主席就任一周后,就开始了海外出访,足迹遍布五大洲,开始了突出中国特色的大国战略构建。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这是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特征,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外交战略,昭示出中国外交战略思维的调整。

2.“习式外交”内含的外交新理念

(1)与世界各国共筑“中国梦”

2012年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是一种浪漫的憧憬,它承载着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要推动“中国梦”在时代的车轮中一步一步的实现,离不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助力。

“中国梦”在国际社会的含义体现为“世界梦”。对于国际社会而言,“中国梦”是和平的梦,是发展的梦,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的梦。“世界梦”就是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和美好生活的梦想联结到一起。

今日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世界梦”的组成部分,是与世界各国共筑的“中国梦”。那么,与世界各国如何共筑“中国梦”,进而实现“世界梦”?而后,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与世界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的提出和完善是在外交实践过程中渐进生成的。2011年9月,《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首度出现“命运共同体”概念。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出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3年,习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向世界提出“命运共同体”。2015年,习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首次全面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2017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被写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决议。2018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内写入宪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源于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和国际秩序的清醒认识。它是划时代的全球体系治理方案,涵盖了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观、合作共赢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义利观。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塑造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观。现存的国际秩序是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根基的,它在应对当今的全球治理问题上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它在为现实挑战提供解决方案上也显得力不从心。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分强调对现行国际秩序中的不适应新的现实的部分做渐进式的改革,真正做到维护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法则。

第二,提倡可持续的合作共赢的发展观。倡导“合作共赢”有利于发展的可持续,有利于推动国家间的合作,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共建,进而建构起最大公约数下的国际合作,最终催生一种更健康更公正的惠及全球市场的发展环境,以保证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第三,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在国际事务中,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很重要。只有处理好“义”和“利”的辩证关系,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秉持国际公平正义,摒弃零和博弈思维,恪守双赢,推动建立起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最终构建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实践生成的探索性:具有恢宏意境的“一带一路”倡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虚无的空中楼阁,而是深刻实在的具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视为联接“中国梦”和“世界梦”的实现之路,也可视为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其实践路径的具体探索,则是推动实施具有恢宏意境的“一带一路”倡议。

1.“一带一路”是以“丝路梦”成就“中国梦”联接“世界梦”的融通之路

(1)“一带一路”是成就“中国梦”的战略发力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深入国人心中。它是一条通往更繁荣更公平的社会和拥有美好生活及未来的必经之路。要圆“梦”,使之成为现实,需要可行的路线图。“一带一路”建设肩负着圆“梦”的使命,承载了这一重托。

“一带一路”建设对于解决中国的战略问题意义重大,不仅是战略发力点,还拓展了中国发展的新空间。“一带一路”对于解决中国富裕优质产能的市场、中国长足发展的资源获取多元化、国家安全的战略强化问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政策,可以充分发挥中国的独特优势,是重塑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新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最终实现梦“圆”。

(2)“一带一路”蕴含的世界意义

“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现代复兴。古丝绸之路促进了国家间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在民族稳定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带一路”在空间和性质上实现了对它的现代复兴,是惠及世界46亿人口的“亲善之路”、“繁荣之路”、“交流之路”。可见,“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将世界看作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不谋求称霸,而以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助力“世界梦”的“丝路伟业”。

“一带一路”为全球经济增长增添了新动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摆脱经济困境的良方。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是解决全球经济发展瓶颈的一剂良药,可视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能。“一带一路”可以成为沿线国家资金、人才、技术、资源、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超大型流通和交易的市场,可实现生产要素资源的高效优化配置,促进沿线国家间产业链的有效构建、转移和合作,从而为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

(3)“一带一路”是重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发展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敢于分担和引领解决全球治理难题的担当的体现。它已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共识和国际共建,渐变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了中国与世界的内外融通。“一带一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利益共同体”从蓝图到行动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原则。它展示了中国的诚意和胸怀,契合了沿线国家发展和合作的意愿,才能凝聚最大共识,行稳致远。

2.“一带一路”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奋发有为”阶段的新探索

中国外交如何在新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好服务保障,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奋发有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18年6月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我国对外工作要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实走深、行稳致远,推动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4]“一带一路”符合中国推动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的必然逻辑,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亮丽名片,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体系治理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会继续书写新篇章,为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EB].http://www.gov.cn/xinwen/2014-03/29/content_2649512.htm.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26.

[3]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03c_128192341.htm.

[4]习近平. 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EB].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06/24/nw.D110000renmrb_20180624_2-01.htm.

作者简介:

吕燕(1985--)女,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中共桂林市委党校统一战线教研室教师,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