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梁雪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缘由、主要表征及实践意义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0-31 15:22:30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梁雪芹(中共和布克赛尔县委党校  新疆和布克赛尔  834499)
摘 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是由邓小平提出的,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的深刻阐释,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思想前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提供了理论主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根本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缘由;表征;意义
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自中共十二大起,历次党代表大会都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词。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主要表征有哪些?其当代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是我们作为理论工作者必须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缘由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着重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摆脱苏联模式及其影响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与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是密不可分的。建国初期,由于缺乏经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不得不照搬苏联的模式。对这种照搬苏联经验的情况,毛泽东“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后来他提出“以苏为鉴,走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毛泽东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探索出现了重大失误,探索这一命题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邓小平的肩上。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分析苏联模式及其弊端。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1]在通过总结以往的经验,分析苏联模式的问题,邓小平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是分析苏联模式获得的经验启示,也是为了突破和摆脱苏联模式而做出的必然选择。
2.反思“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极大的损失,带来严重的灾难。它充分暴露了“左”的错误危害和我们体制的弊端。正是“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迫使我们党冷静下来,认真总结经验,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进行深刻的反思。邓小平曾经说过,“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1]他认为,“文化大革命”提供了反面教材,“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三中全会确定将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心,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就是因为有‘文化大革命’作比较”[1]。通过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进行重新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
3.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历史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改革开放帷幕刚刚拉开、整个国家尚处在百废待兴的时候,邓小平就对“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了多次阐述。他明确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其中至少有两个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是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二是人口多,耕地少。这一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而不能照抄照搬外国模式。对中国来说,社会主义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化是巩固中国社会主义的必要基础。“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就没有前途”[1],只有“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才能有效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1]。他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从而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步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表征
邓小平从国情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依据新的实践,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观点。这些新的理论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明确强调:“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1]他指出,注重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观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的,就是要消灭贫穷,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他特别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围绕发展生产力问题,邓小平还提出许多新的思想观点,如: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一个判断标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这些重要思想观点,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思想,是邓小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的新贡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模式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突破,得益于邓小平的思想创新,也来自他的大力推动。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指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1]邓小平提出发展市场经济的问题,就是为了更新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实践证明,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后来他在南巡谈话中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邓小平对市场经济的深刻阐释,彻底破除了传统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束缚,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理论基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走向民主、健全法治的社会主义
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邓小平鲜明地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的著名论断。这个论断,阐明了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表明了我们党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决心和意志,也提高了人们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所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分立那一套。他同时还强调,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1]。有了法制的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和发展才不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开创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源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所以,邓小平明确强调:“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1]他还多次指出,推进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社会活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他认为,实行改革开放,“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1]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我们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他还提出,面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思潮,“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受“左”的影响走老路,也不能受“右”的影响走邪路。如今,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就更加坚定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意义
第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思想前提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创造性的新事业,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大变革。邓小平说,这样的事情,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没有现成的经验,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正是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基本内涵就是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呈现出自己的鲜明特色。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提供了理论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提出的。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分别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四者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第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根本保障
加强制度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邓小平很早就提出制度建设的问题。他深刻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所以,他提出了“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的重要思想,并强调,改革的最终意义要体现在制度的成熟和完善上。在邓小平看来,制度的成熟和完善,需要一个实践探索、经验积累的过程。经过40多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已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稳定的标志。
第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不可能真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我们要把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方方面面,让世界知道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追求、文化担当。只有深入贯彻落实这些基本要求,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注释:
[1]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2]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4]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