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马晓 网络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引导策略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1-12 08:42:52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马晓(三江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2

 要: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路径,影响了传统的以固定空间模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结构。网络成为大学生这群“新新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批千禧之后是“衔着鼠标出生的一代”,他们依赖网络,他们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同步成长,网络社会不仅仅改变着他们的行为方式,更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网络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全面的、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在这种背景下,正确的利用网络引导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积极有效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我们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网络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策略

一、网络社会的概念

1.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是指信息时代的社会,网络社会一词,首次出现于学者狄杰克(Jan van Dijk)于1991年出版的书《De Netwerkmaatschappij》。在传统的社会形态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人的经验和体能,是一种“经验社会”;伴随着工业的兴起发展,技术和能源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一种“技术社会”;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知识和信息的快速传播,网络k以其自身优势迅速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影响着传统的以固定空间模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结构,从而形成了现实空间中新社会结构形态的“网络社会”和基于互联网架构的电脑网络空间的“网络社会”

有学者认为:“网络信息技术及其建构的虚拟社会,创设了新的社会活动和精神活动空间,延伸了现实社会生活领域,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活基础、结构与组织形式,打破了传统交往模式,创造出一系列全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改变了传统伦理的立足根基和栖身之地”。[1]学术界对“网络社会”的界定存在争议,至今众说纷纭,本文旨在研究基于互联网架构的电脑网络空间的“网络社会”。

2.我国网络社会的现状

网络社会资源共享,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金山”,谁勤于在这座金山上耕耘劳动,谁就会有所得。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任何人都可以从网络中快速的查找资料,可以学会更多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于实践中去。网络方便了人与人的交流,也拉近了这个世界的距离。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目前网络社会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络色情、反动等负面信息屡见不鲜,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人们的道德意识,网络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一部分人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毫无顾忌,完全忘却了社会责任。布热津斯基曾是美国的国家安全顾问,他提出一个名词叫做“tittytainment”,中文译为“奶头乐理论”--使令人陶醉的消遺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比如网络、电视和游戏)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令其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思考能力、无心挑战现有的统治阶级。现在的网民,大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沉浸在由这种理论所繁衍出的网络陷阱中。此外,“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资讯的收集越发方便、快捷,一切知识看起来似乎唾手可得,但反而让很多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那种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的社会精神也将渐渐消失。”[2]其实,有清醒头脑和思考能力的人,在玩游戏和追娱乐节目的时候,也能获得很多;而没有清醒头脑和思考能力的人,在读有营养的文章时,也像在“吸奶嘴”。

二、网络社会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1.大学生思想形成的几个因素

“思想”一词,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性的观点认为是一种基于实践而产生的精神活动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观点。思想是一切行动的先导,思想指导实践活动。影响思想形成的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习,通过学习而获取的知识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即知识的边界决定了思想的边界。二是归纳,对习得的知识,要举一反三的进行鉴别和比较归纳,形成指导实践的经验。三是实践探索,将归纳出的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最终将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好”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思想。

相对而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其形成的过程更具有特殊性,最主要的表现在他们在大学的学习中,即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知识,却又不仅仅满足于课堂所学。越来越多样的知识获取途径被其接受并广泛使用,甚至他们更乐于被“象牙塔”外如互联网、社交软件、影视作品等方面信息所影响。然而,所获取的信息中,大部分是虚拟的经验,这种以迎合大多数人“口味”的方式演绎出的知识,对于缺乏分析鉴别经验的大学生而言,显然不利于形成正确的知识积淀。总的来看,当代大学生更加偏重于学习的环节,而轻视了归纳过程,实践环节则更加缺乏。这无疑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会产生巨大影响。

2.网络社会中大学生扮演的角色和地位

1993年,在那个基本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南非记者凯文·卡特因为一张照片《饥饿的苏丹》,在两个月之后不堪舆论压力自杀。25年后的今天,“安医生事件”这场网络暴力狂欢从开始到结束前后只用了5天。这不得不让我们警醒,相较于真实社会,在网络社会中各种角色的扮演更加容易,网络媒体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使得广大网民能够更加快捷和迅速的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观点,参与到社会热点的讨论之中。一方面网络社会给了所有参与者更为自由真实地表达意见和观点平台,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社会缺乏有力监管,网络参与者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几乎无须负责,造成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淡薄。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网络社会中。一方面,他们思想活跃,可以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以完全不同的虚拟身份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了网络社会舆论的制造者。另一方面,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无形当中被网络社会中其他舆论所影响着,成为了被影响者。可以说,在参与过程中,大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中,这也给把握大学生思想造成巨大的困难。以目前火爆流行的“抖音”app为例,作为一款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短视频社交软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在鼓励个性化表达的前提下,年轻人个性张扬、新潮时尚、渴望展现自我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但我们也要看到,抛开沉迷虚妄的精神愉悦所耗费的时间不说,单单是好坏陈杂、泥沙俱下的视频作品,就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各类“网红”、“卖惨”、“坑爹”等行为,更可能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3.网络社会与大学生思想形成的关系分析

网络社会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它具有无穷无尽的魔力,会让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发生巨大的变化,它既可以让人进步,亦能让人沉沦,关键是大学生如何去利用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网络社会拆掉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围墙,将大学生带入到一个广阔无拘无束的天地,让大学生提前参与社会生活。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也要把握它对大学生思想形成产生的弊端。

(1)网络社会对大学生思想形成的正面影响

在传统模式下,知识的获取具有相当局限性,传统媒介如书本、杂志、报纸等,所提供的信息量少、内容单一,且更新速度慢。而网络社会的普及,让知识获取的多元化成为了可能,其开放性、时效性、多样性等固有特点,打破了传统媒体所带来的禁锢,大学生们可以更加便捷、高效地借助网络平台查找所需信息,与导师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网络信息量大、更新更加迅速和信息资源共享越来越广泛,让大学生能准确把握网络文化中的主流观点和主流价值。

其次,各种app应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软件,又为大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展示才华和培塑能力的舞台,对民主观念和独立精神的形成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每个人都能够在网络社会中畅所欲言,即让年轻的思想有了碰撞的机会,也在不断的交锋中,共同促进着每一名网络参与者的知识水平与思想境界。同时,在高校积极的引导下,势必会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以及健康、向上、向好的价值观形成。

最后,对教育者而言,网络文化也使得老师更能够把握住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对开展具体工作时能够提供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指导。也为老师分析学生思想状态、精神面貌、价值取向等提供了大数据的支撑,便于具体分析问题、深挖问题根源,形成良性的疏导和反馈机制,更加有效的干预大学生思想的形成。

(2)网络社会对大学生思想形成的负面影响

首先,在大部分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这个前提下,各种有针对性开发的即时满足型游戏、应用(如:王者荣耀、刺激战场、抖音等),将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并且这些时间大部分是原本应该用来学习的,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作息时间和学习安排,更有个别大学生表现出对网络虚拟世界的极端依赖,长时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从而出现逃学、厌学的情况。

其次,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个体会表现出极强的可塑性,需要正确的加以引导,但也更加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干扰。长期的迷恋网络社会,必将受到来自网络社会的“黑色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等负面信息影响,出现三观的偏差,把本应坚决摈弃的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奉为圭臬。前不久,新闻联播上通报的几起危害国家安全的间谍案中,不乏高等学府就读的大学生迷失网络,经不起金钱、美色等诱惑,走上出卖国家情报的犯罪道路。

最后,长期的脱离现实社会,缺少沟通和人际交往,容易使大学生将网络与现实混为一谈。在性格上,可能会潜移默化的形成敏感、不愿交际、喜欢独处、思想极端等性格,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及时的引导,很有可能会发展为抑郁、自卑、人格异化等情感和精神问题。

三、网络社会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思想行为策略研究

习主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习主席的嘱托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我们即是大学生思想形成的监督者,更应该是领路人。网络社会并非风平浪静,恰恰相反,各种不良思潮暗流涌动、波诡云谲。如何利用好网络社会这把双刃剑,使它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起到正确的、积极的、向上的作用。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1.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的现状

要确保大学生思想和国家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首先我们必须要能够准确把握其思想现状,这是先决条件。但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辅导员往往负责多个班级,人数较多,想要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思想现状难度较大,因此,在现实管理中,如何做到学生、辅导员及思政教员之间密切配合、无缝衔接,是我们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除了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外,要从以下三点入手:一是要广泛的在学生中培养思想政治骨干。学生骨干能够深入到广大学生之中,在细心观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基础上,将同学们的主流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向辅导员及时汇报,发挥学生与辅导员之间最为紧密的纽带作用和桥梁作用。二是畅通思想反应渠道,确保学生在出现困惑和困难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反应,建立起一对一的对话渠道,在确保时效的前提下,能够了解学生最直观的思想状态。三是树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机制。在充分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要以问题为导向,思政教员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对一些学生反应强烈,关注度高的方面,及时引导广大学生端正价值观念,坚定自身理想信念。以上三点相互补充,可以全面了解大学生思想底数,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2.始终把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和法治观念放在重要位置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始终坚持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尤其是网络社会中,各种虚拟身份的出现,可能会让部分学生产生“做错事情不用负责任”的错误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培养道德与法治观念摆在重要位置。一是要通过教育引导,利用社会舆论,网络宣传等多种渠道,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和行为导向,树立一定的道德标准和主流价值观念。在面对网络错综复杂信息时,能够在判断是非对错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去吸收和扬弃,最终达到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观念,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自觉抵制网络社会的不良思潮和错误观念。二是加强网络法治教育,可以通过开设网络法治课程、专题讲座和进行网络法治行为讨论等方式进行,也可以利用各种网络犯罪案例,让大学生清晰的认识到网上并非一片净土,网络中的各种行为也必须接受法律的约束,不存在虚拟世界中可以为所欲为的情况。同时要结合网络道德教育,让道德与法治在学生心中达到动态的平衡和统一。

3.多措并举,不断净化网络环境

大学生参与网络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在高校,这就要求高校要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和净化高校网络环境上不断下功夫,出成绩。首先是要建设起贴近师生实际、符合大学生需求的特色教育类网站,对广大师生密切关注的问题,要以专题报道等方式及时更新,确保时效性和准确性,不断提升学生自觉浏览和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要不断探索一些特色网站建设,如心理论坛、团员之家等,让学生在参与网络社会行为时,自觉地把自己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分子,积极主动的在校园网站上弘扬和传承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成长进步的主流价值观念和校园文化。其次,是要软件硬件相结合,利用防火墙、关键词过滤等技术手段,把好校园网络文化的“入口关”,防止不良的信息进入校园,对校园网进行必要的舆情监控,让网络言论中负面的、低俗的观点没有滋生蔓延的土壤,最终达到净化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干净的、积极的网络社会参与平台。

 

参考文献:

[1]杨丽英.论网络化生存对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消解[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4):63-67

[2]吴晓波.布热津斯基的“奶嘴”.吴晓波频道

作者简介:

马晓(1988--,河南洛阳人,江苏南京三江学院,助教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