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乔金妍 浅析当代中国的法治基础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2-23 09:13:24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乔金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

 中国由“人治”到“法治”走过了一段曲折的探索之路,如今逐渐走上了现代法治社会建设的正轨。当代中国社会的法治建设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制度与以理性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为其提供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本文简要分析了经济、政治、文化基础三方面的内容,论证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可行性。

关键词法治基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

中国经历了由“人治”到“法治”过程,从封建社会“人治之下的法制”到今天在反封建专制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民主基础上的法治,中国走过了一段曲折的探索之路。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历程可以从清末预备立宪开始算起,发展到今天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但事实上,我国长期以来使用“法制”来代替“法治”。在当代中国的建设过程中,党和国家对法治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党章,逐步实现了由“法制”到“法治”的转变,开启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在当代中国,法治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效益与合法性的完美结合[1],这就需要社会各个方面提供需要一定的条件与基础。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法治建设成果,正是由于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行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一改过去专制制度下的政策,为现代化法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当代中国法治的经济基础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法治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其发展程度决定了法治建设的实现程度。建国后,我国的经济建设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和一次巨大的转折才逐渐走入平稳建设阶段。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推动力与经济基础。

1.建国初期中国法治建设的经济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实力薄弱,急需快速发展经济以提升国家实力,巩固新生政权,加之还要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党和国家决定实行计划经济,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制定了多个五年计划,各行各业都按照国家指令进行生产活动。这种模式避免了市场的盲目性与不稳定性、滞后性,但也造成了政治与经济融为一体,经济成为政治的附庸的后果,生产者只需按行政命令进行生产,并不会与其他生产者发生关系。在这种条件下,法律在生产中的作用是很微弱的,因此在这一阶段,法治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经济方面的法律规范也比较少,法治建设的现代化进展较慢。

2.改革开放后中国法治建设的经济基础

为了顺应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与世界发展趋势,我国转变了行政指令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改革开放,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计划与市场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策指引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迅速发展壮大,经济迅速发展,各个市场主体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生产者的资源分配、产品交换以及市场竞争活动,需要一定的法律来规范市场行为,维持市场的健康运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催生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动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加快了现代化法治建设脚步。近年来,《合同法》、《物权法》、《公司法》、等维护经济法治的法律纷纷出台,经济上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法治体系。

二、当代中国法治的政治基础

法治是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的法制,因此如果要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必须要建立民主政治,满足权力合理分工与有效制约的核心要求。

1.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现代民主的基础是代议制与选举制,因此要实现现代法治就必须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的政治制度。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破除了封建专制,消灭阶级剥削与压迫,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颁布多项法规,党和国家构建了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民主选举制度,保障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此外,中国通过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等民主制度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实现与权力的合理分工与制约,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2.巩固的共产党领导地位

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并进一步发展的,因此巩固的执政党地位对于中国的现代法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的作为巩固了其作为中国执政党的地位,为中国构建了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保障了现代法治建设工作中核心力量的发挥,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坚实的政治基础。

三、当代中国法治的文化基础

理性文化是法治建设所需要的特定的文化基础,是以科学的思想观念及现代的政治道德为内容的文化。受我国的历史传统影响,法治建设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随着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沟通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中国社会逐渐发展出能够支撑现代法治建设的文化基础。

1.文化传统基础薄弱

古代中国法治是一种人治的法制,是地主阶级实行的封建专制,人民是被统治阶级,并没有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中。因此在历史上看,中国人民并没有自发形成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意识。其次,中国的文化重视思辨,例如中华诸子百家等大多都重伦理、内在德行而轻视科学,忽略了科学精神、理性文化的培养,所以从文化传统方面来说,中国并不具备建设现代法治的优势。

2.当代中国文化基础的形成

虽然相较于西方国家,中国法治建设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随着历史发展中国也已具备一定的法治文化基础。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与世界文化的沟通交流增多,中国对待外来文化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公民意识、平等观念等,推动理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其次,中国还加强了对公民的法治教育。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手段,培养公民的科学精神、权力与义务观念、政治参与意识等,这些教育举措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文化基础。

四、结语

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有完备的基础,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需要齐头并进,任何一方都不能成为短板。总的来说,中国目前已经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具备了良好的法治的基础,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迈出了很大一步。虽然经济、政治体制仍然不够成熟,理性文化还有进步空间,但中国社会正处于蓬勃的发展态势,法治建设的前景必然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郭全胜.市场经济与法治[J].河北农机2018(07):34-35

[2]王茜.论法治的政治基础及中国法治政治基础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9(10):117-118

[3]梁欣.试论中国法治的文化基础[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5):161-162

作者简介:

乔金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师范),大三在读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