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陈凤姣 陈非飞 贺志明 中国传统法治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2-23 09:13:54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2018年度宣传思想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专项研究课题,编号JYZX18010

中国传统法治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陈凤姣 陈非飞 贺志明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131

要: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值得深入挖掘,进而继承和弘扬。本文从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内涵入手,较为全面的阐释了其“真精神”,并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法治对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字:中国传统法治文化;内涵;“真精神”;启示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悠、底蕴深厚,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传统法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必须尊重和传承下去,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势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一、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法治文化起源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禹贡》设想了一统后中提出了治国方案,《洪范》叙述的更是“天地之大法”,即统治大法。后来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对“按法而治”这个命题更是大为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尤其以法家思想为代表,将法治文化推向了高潮。而后又在汉代继续继承和发展,著成了《春秋》这一法律的重要渊源。中国传统法治文化受其时代背景和主流文化的限制,发展颇为曲折,中国人民大学彭新武教授在《中国传统法治观的流变与重塑》一文中提出:“其流变经历了从‘法寓于礼’到‘礼法分立’再到‘礼法合流’。[1]”尽管存在的“人治”思想为后世所诟病,但其“真精神”是无法否定的,是值得我们大力发展和弘扬的,众所周知,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也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借鉴,同时,它也是我们现代法治的理论根源。

二、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真精神”

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对其研究在学术界也是历久弥新、观点百花齐放,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有的学者认为“其精髓为‘民为邦本’、‘法比权大’、‘法比情重’、‘以民监官’等”;也有学者批评中国传统没有法治文化只有“人治文化”,概括为:“‘权大于法’、‘以法治民’、‘法治人治化’等”[2] 但笔者认为,传统法治文化的“真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无法掩埋。

1.依法治国理政的“真精神”

中国传统法治的出发点为“富国安邦”、“国泰民安”,事实上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因而其本身就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视和传承。法家先驱管仲层多次强调“依法治国”的思想,并且在不同场合多次进行论述,如“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立国。故虽有明智高行,背法而治,是废规矩而正方圆也。”集法家思想大成者韩非也提出“明言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观点。其他法家代表人物也从不同角度对依法治国提出了真知灼见,可以说用之于任何时代均不过时。

2.公平正义的“真精神”

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公平正义社会秩序将会紊乱,富国安邦也就成为空谈,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们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并用不同的表述表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管仲提出“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大治”,即无论君臣不论贵贱皆应守法;商鞅推翻了传统“礼治”中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一观点,认为“刑无等级”;韩非继商鞅之后,提出“不别亲疏,不疏贵贱,一断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进一步诠释了公平正义的“真精神”。

3.民为邦本的“真精神”

商鞅认为:“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君书·更法》)。”即法的功用在于爱民,以人为本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其“明法”的思想对后世宣传法治更是深受启发,为推广法治,取信于民,“城门立木”的故事家喻户晓。韩非也强调“法莫如显”,“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对法生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真精神”完整诠释。

三、中国传统法治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首先,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习近平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请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3]”对中国传统法治文化当中“真精神”的理解和继承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五观”,尤其是道德观和法治观。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文化糅合了“礼治”和“德治”两种思想,虽然有其一定的弊端,但是也为法治提供了价值导向。大家都知道,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德治为法治提供价值导向,而法治为德治提供制度保障。辩证的从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来看,“法治”受封建社会的“礼治”束缚,难以摆脱时代的桎梏,因而无法完全得以推行,这是我们需要批判继承的,但其对于“法治”的权威性的维护、公平正义的弘扬、“法莫如显”的立法精神以及“城门立木”的诚信精神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

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可以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线、大学生行为养成的落脚点。而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表述诠释了这二十四字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同时也受限于时代背景无法践行其中的一部分,实践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追求“富强”、“平等”、“公正”、“法治”、“诚信”、“友善”等积极的思想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过尽千帆仍不减其光辉。相对的,受帝制影响下的“法治”摆脱不了的君权至上也使得“民主”、“自由”、“和谐”等无法实现,哪怕是商鞅变法、韩非集法家大成也无法打破其制度,以史为鉴,可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4]”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对大学生自觉加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有重要意义。传统法治文化中的“‘明法律令’、‘公生明,廉生威以’及‘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5]”等观点对遵法、用法有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新武.中国传统法治观的流变与重塑[J].河北大学学报,2017(4):47-52.

[2]李春明.传统“法治”文化与当代中国公众的法律认同[J].东岳论丛2007年第6期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51页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5]李婧.传统法治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当代价值[J].求索2015:126-132

作者简介

陈凤姣,女,湖南娄底人,硕士,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