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刘铮 论“三美论”在唐诗英译中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7-20 07:49:19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刘铮(天津大学,天津市  300350)
摘 要: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该时期涌现出的诗作名篇无疑是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传承和发扬唐诗的意蕴亦是我国译者的不懈追求。许渊冲先生作为我国格律诗体派代表人物,他提出的“三美论”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提供了规范化的理论支持和鉴赏尺度。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本为实例,分析“三美论”在其唐诗英译中的指导作用,并对该理论局限之处试探性地提出修正意见。
关键词:三美论;唐诗英译;许渊冲

一、许渊冲“三美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美论”的雏形源于鲁迅对于汉语特点的理解,他在《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到:“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1]许渊冲先生基于多年的翻译实践经验,并融合了自身对翻译的理解,将鲁迅先生这一文学理论发展为翻译理论。他在《文学与翻译》中写到:“我把鲁迅的‘三美说’应用到翻译上来,就成了译诗的“三美”论。这就是说,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2]许渊冲先生曾谈道:“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3]
由此可见,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以“意”、“音”、“形”的统一,力求构建诗歌译作之美,使译入语读者领略中国诗歌魅力。“三美”翻译理论的提出,为诗歌翻译树立了更为具体的标准和原则,促进了文艺美学派理论的发展。
二、“三美论”再现唐诗英译之美
唐诗是唐代儒克文人之智慧佳作,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唐诗意象丰富,形式规范,韵律考究,在为华夏子孙带来联觉美、视觉美、听觉美的体验的同时,这种“带着镣铐的舞蹈”[4]也为唐诗译者造成了困难,虽不少名家参与其中,却鲜有成功之作。许渊冲先生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将“三美论”贯彻于唐诗译本字里行间,力求传达唐诗自有的情感和韵味,其唐诗译本不乏传世经典。本部分将以许渊冲先生的唐诗英译为例,从“三美论”的角度鉴赏译诗美感再现。
1.意美再现
唐诗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意境之美,古人常借物抒怀、寓情于景,通过炼字和意象勾勒出诗歌独特的意境美,许渊冲先生认为“意美”是“三美论”中的提纲挈领的一环,是实现“音美”和“形美”的充要条件。只有译者对原诗词心领神会,才能在译文中传递心灵的震撼。下面我们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英译为例,赏析许渊冲先生实现意美再现的手法。
原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
For River Town veiled in green willows and red flowers.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
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好友孟浩然而作的一首送别诗,诗中寄寓了诗人与友人在江夏的依依惜别之情,要将原诗的意境之美以译文形式表现出来实属不易,许渊冲先生在此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从传意上看,许渊冲先生的译法巧妙得当,如在译颔联时,不落窠臼地使用“unveiled”这一动词将花开似锦的阳春三月描绘成一幅映入读者眼帘的画卷,同时将烟花一词处理为“green willows and red flowers”,因为“烟花”一词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景,指艳丽的春景,但因译入语读者文化差异和地理差异很难对这一意象产生共鸣,用“green”和“red”两个形容词定语对原意象加以补充修饰更能为读者传递视觉体验;在处理颈联译文时,许渊冲先生并没有使用“lonely”表现“孤帆影只”之感,匠心独具地将“lessen”这一动词转化为现在分词,极力地烘托出友人乘一叶扁舟由大到小,渐行渐远的意境,展现出译者文学积淀之深厚;尾联的处理也甚是巧妙,用“endless”和“rolling by”前置和后置定语相结合的方法将长江之水奔流天际之景刻画得惟妙惟肖,同时反衬出颈联中的“lessening sail”的渺小,与上一联前后呼应,韵味无穷。
2.音美重塑
唐诗音韵和谐,格律严谨,抑扬顿挫之间,展现韵律之美,但也为其英译增添了极大地难度,因为汉语和英语属不同语系,发音体系也有很大差异,在译作保留原诗意义的过程中,很难兼顾音律。许渊冲先生作为我国译界格律诗体派代表人物,将“音美”纳入其“三美论”中,主张保留原诗音韵。正如他所说:“以诗体译诗好比把兰陵美酒换成了白兰地,虽然酒味不同,但多少还是酒; 以散体译诗就好像把酒换成了白开水......。”本部分以《登鹳雀楼》为例展现许渊冲先生这一思想。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原诗押(iou)韵,“流”和“目”二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许渊冲先生译文采用aabb式,具有英国古诗特征,符合译入语读者阅读习惯,颇具韵致,寥寥数字,在韵律层面上却做到了极致。译文中“glows”和“flows”,“sight”和“height”押尾韵;译诗首联中“mountains”和“glows”与颔联的“seawards”和“flows”尾音均为辅音[s],颈联中的“grander”和“greater”开头和尾音均一致,分别为[g]和[r],尾联“sight”和“height”尾音均为[t],从而实现了行内或隔行辅音韵和头韵的统一;不仅如此,首联中的“sun”、“mountains”,颔联中的“yellow”、“flows”,颈联中的“can”、“grander”,尾联中的“climbing”和“height”构成行内韵或行内元韵。由此可见,许渊冲先生不仅用译诗再现了唐诗音律之美,甚至通过再创造的形式在格律层面超越了原诗,将原诗都没有达到的韵律效果,以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表现形式呈现了出来。
3.形美对应
许渊冲认为诗词翻译的形美,主要是译诗在句子长短、对仗等方面再现原诗的形美。中国诗词注重对偶,而“形美”便是对偶的特点之一。因此在唐诗翻译中要尽可能做到与原诗形式相仿,对仗整齐。以许渊冲先生译李白的《夜下征虏亭》为例进行说明:
原诗: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译文:My boat sails down to River Tower,
The tower’s bright in the moonlight.
The flowers blow like cheeks aglow,
And lanterns beam as fireflies gleam.
从行数和分节来看,原诗是五言绝句,译文行数与原诗一致,除第一句有九个音节外,其余每句八个音节;从对仗来看,颈联和尾联部分中译诗与原诗一样,形式统一,对仗工整。原作中“山花”对“江火”,“绣颊”对“流萤”,为避免重复使用了不同的比喻词“如”和“似”。在译作之中“flowers”对“lanterns”,“blow”对“beam”,“cheeks aglow”对“fireflies gleam”,比喻词同样采用了对应的“like”和“as”。许渊冲先生以英译本实现诗歌对仗之美,达到了“形美感目”的效果,实属难得。
三、“三美论”难掩唐诗英译之瑕
“三美论”在唐诗英译过程中的先进性已经不言自明,但其自身暗含的局限性任然无法忽视。“三美论”中的“三美”的重要性并非鼎足三分,“意美”、“音美”、“形美”的分量依次渐弱,因形伤意,因意生议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此外,“三美论”的最高标准“三美齐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对译者自身双语文学修养要求极高,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焚膏继晷的钻研很难将“三美论”付诸实践。许渊冲先生作为“三美论”的践行者,虽留下无数传世译本,著作等身,但因“三美论”自身局限性和理想化的特点,也很难使其所有作品白璧无瑕。下面以实例进一步分析,并试探性地提出改进策略。
1.因形伤意
唐诗的格律体系完备,其中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甚为严格,不仅每句字数限定,平仄有别,韵脚一致,还要讲求上下对仗,词性对应。因此,在翻译格律诗中,被音韵格律束缚,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败笔,以至于减弱原诗的韵味。以许渊冲先生所译《江雪》为例。
原诗: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译文: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d man in a boat,lo!
Fishing on river clad in snow.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于永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构思独特,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许渊冲先生译诗每行字数基本相等,音节数基本相同,以四部抑扬格替代原诗格律,虽不与原诗音似,却传递了原诗的音美。前两联译诗与原文达成了形式功能上的一致,原诗以“千山”对“万径”,“鸟”对“人”,“飞绝”对“踪灭”,名词与动词相对应,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译诗以介词短语“from hill to hill”对“from path to path”,以名词短语“no bird in flight”对“no man in sight”,而且除“bird”和“man”之外,其余所有单词字数相同,不拘泥于原文的表层形式,既译出了原诗的内容,又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可见许渊冲先生极力做到了原诗的“形美”。美中不足的是许渊冲先生对于“形美”的坚守,无意之间可能在炼字层面减弱了原诗的“意美”。“hill”在英文中的定义为山丘,而非诗歌意象中的山峦或山脉,将“千山”中的“山”译为“hill”不容易引起译入语读者,身处群山之间的孤寂落寞之感。张廷琛、魏博思在《一百丛书》的唐诗一百首,将前两联译为“Over a thousand mountains the winging birds have disappeared.Throughout ten thousand paths,no trace of humankind.”[5]虽然从“千山”这一意象的传递层面更为准确,但行文繁琐,亦无韵律可言,算不上好的译作。如果单纯将许译原诗首联中的“hill”改为“mountain”,则无法做到与颔联中的“path”做到字数一致,削弱了译诗的“形美”。所以笔者认为不妨将“hill”改译为“peak”,这样一来既能做到译诗字数统一,又能体现千山层峦叠嶂之感,以“意美”引起读者的联觉;不仅能使前两联诗行内实现了头韵,而且行间也实现了这一效果,以“音美”丰富了译诗格律,更好地做到了“意”“音”“形”三美的统一,从而使读者更能体现诗人孤身与天地之间的惆怅与寂寥之情。
2.因意生议
“意象”一词,最早出现于刘勰的《文心雕论·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近,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唐诗中的意象不仅是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中景物、事物与场景的表象,更是赋予了诗人主观审美思想和情感的意韵。因中西方文学中的意象存在较大差异,唐诗英译过度直译可能会对译入语读者产生费解,对作意象的使用存有异议。以许译诗人李白的《长干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
原文: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译文:My forehead barely covered by my hair,
Outdoors I plucked and played with flowers fair.
On hobby horse he came upon the scene,
Around the well we played with mumes still green.
《长干行》因为整首诗通过各种意象的描写来体现出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前四句诗文主要表现了女子与丈夫年孩童时代嬉戏玩耍,天真无邪的和谐场景。许渊冲先生译文前四句诗韵脚整齐,处理得当,但在最后一句“青梅”这一意象的处理可能仍有改进的空间。许渊冲先生将其音译为“mume”,指代盛产于中国长江流域的水果,在意象所指的客体含义层面译得十分准确,但作为译入语的读者很难因象悟意。笔者认为如果将“mume”改译为“plum”可能效果更佳,因“plum”是西方通用的意象,除了本义“梅子”之外,还有“称心之物”之意,更能令读者想象出孩童时代嬉戏玩闹,两小无猜的美好画面,也为下文二人喜结连理做了铺垫,补充了原译的“意美”。这种处理方式也使“play”和“plum”形成了头韵,与第二句的“plucked”和“played”音韵上相互呼应,丰富了“音美”。
四、结语
结合以上唐诗英译案例可以见得,许渊冲先生提倡的“三美论”对我国唐诗翻译与鉴赏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唐诗译者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和启迪作用。但“意”、“音”、“形”三美齐备终究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很难在实践中达到“三美”和谐统一,因此将“三美论”奉为圭臬的译者,需要有精益求精,功不唐捐的态度才可能臻于完美。许渊冲先生作为“三美论”的践行者,对其经典之作数次删繁就简,字斟句酌才达登堂入室之境,以身体力行照亮东方译界的“北极光”。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7:95
[2]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7
[3]许渊冲.“毛泽东诗词”译文研究[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79(1):39
[4]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序(再版)[M].上海:中华书局,2002:1-16
[5]张廷琛.一百丛书[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1.196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