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肖锦波 周冉 康晖 何花 庄子“丧己于物”思想在古以色列传统价值中的体现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4-26 09:18:11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肖锦波 周冉 康晖 何花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

 :当今世界文化日益交融、“一带一路”建设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文化交流问题。在有关庄子思想的众多研究中,学者们似乎仍局限于对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探讨。本文秉承创新理念,通过对比分析法,探索庄子“丧己于物”思想在古以色列传统价值中的体现,旨在找到两种古老文明传统价值中的共通性,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并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好地对话。

关键词:庄子;丧己于物;古以色列;传统价值

大创项目:西北大学2021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21217。

 

一、引言

随着党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蓬勃发展,中华传统与西亚文化的交流被提上日程。2014年12月29日丝路基金正式启动;2015年中巴经济走廊正式启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2017年首个西方发达国家新西兰与我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近两年来我国逐渐通过“一带一路”与意大利、俄罗斯等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我国正在与列国构建起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责任和命运共同体,中国在这个多文化融合的地球村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提升。因此,中华文化在与沿线列国交流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华文化也将借此契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与传播。而庄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枚瑰宝,对后世影响深远,也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吸引了无数学者倾尽心血来研究,但大多数课题仅着眼于庄子思想本身,把文化背景局限在了中华文化中,其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并不多见。例如,在前辈张伟所撰写的《“自然无为”与“丧己于物”——庄子审美辩证法研究之一》中,尽管为我们详述了庄子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对“美”与“丑”的看法,但欠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对比分析[1]。为顺应多文化交融的时代新潮流,本课题将以创新为驱动力,向读者介绍庄子“丧己于物”思想的概念及其内涵;选取三则能够体现该思想的典故,再将其与古以色列传统价值中的精髓之一——“希伯来创世神话”进行对比,这在西方文化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后找到二者在精神内核上的相通之处,增进对彼此文化内涵中共性特征的理解。

二、庄子及其“丧己于物”思想

庄子是我国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庄学的创立者,在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而庄子其人拥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在语言运用上自如流畅,灵活多变,一些晦涩难懂的哲理在他的口中总是变得引人入胜,一些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辨和探索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地淋漓尽致,为早期中国的哲学思想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庄子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能够展现其思想的篇章,《庄子》一书是集大成者。这本文学巨著创始于战国时期,那时的学术发展群星璀璨,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众多不同学派的哲学思想争相涌现,作为道家思想的主要著作,《庄子》依然能够在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道家的思想主要是探究自然、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庄子》就集中体现了这种无为的思想,其行文自由、用词优美、风格诡谲,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风格。

虽说是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观点,庄子却也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见解。在主张“无为而治”的基础上,庄子探究了“是非”的哲学思想、以“齐”为核心的生态伦理,“齐万物”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并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的思想。与很多文学大家不同的是,庄子更多的是从人自身的存在出发,关注人本身的问题,发觉“我”的存在,进而使人自觉到“吾”的层面。他认为,一旦不能认识到“真我”,则很容易会受到世俗的诱惑和羁绊,更没有办法领会到“吾”。而“吾”则代表“真我”,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并将事物之间的是非差异得以化解,以观察物质本身的角度去探索,而非两面对立,这样“真我”的存在才能被深刻体会,回归到“吾”的真我状态。

《庄子·外篇·缮性》一文中谈到了人如何找到“吾”即真我,需要缮性。“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2]意为如果一个人因为渴望一些身外之物却丧失了自己,因为追求世俗浮沉却失去了本性,那么他就是一个本末倒置了的人。其中心思想可理解为真正自得自适、修身养性的人并不是那些拥有高官厚禄的人,而是并不追逐于此,不为了富贵荣华而恣意放纵不因为穷困贫乏而趋附流俗的人。所以“丧己于物”指的就是将自己的生性和灵魂丢失在物质世界当中。若将之放在当代语境下,“丧己于物”“拜金主义”有相似之处。纵观《庄子》的全部内容,其中包含不少体现“丧己于物”思想的典故,本文选取了“东施效颦”、“杀君窃国”、“舔痔获利”等三个典故来进一步阐释 “丧己于物”思想的实际内涵。

1.东施效颦、追求浮华

对于人们因贪欲而一味地追求外表浮华,庄子运用了“东施效颦”的故事对这一类现象做了批判。在《庄子·天运》中,庄子讲到“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3]

庄子借美丑之分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西施因胸口痛,所以皱着眉头走在村子中,村中的一个叫东施的丑女看见了,觉得她这样做显得很美,回家后也捂着自己的心口走在村子中。村中的富人见了她,牢牢地关着大门不出去;家境清贫的人看到了东施,也带着家人躲开了。其中“其里之丑人”,也就是东施,以西施为美而“效颦”,却适得其反,惹得众人嘲笑和嫌弃,这都是因为东施“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认为,所谓的“丑”,在这里并非指东施丑陋的面庞,而是指失去本我,一味追求大众所追求的“美”。庄子认为美丑的本质均为“道”,且“道而唯一”,追根溯源地说,“道”就是世间万物的起点,宇宙苍生的最终真理。换句话说,“道”为宇宙万物提供了其存在的根据,即使世人认为所谓的“美丽”与“丑陋”是不同的,它们之间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差距。庄子认为,美与丑皆由道区分,只有和“道”到达同一高度,才是真正意义上达到了最高境界。而一旦违背了自然,便如同东施一样,丧失自我而一味追求浮华,也就是丧己于物。

2.杀君窃国、谋求权力

在历史上,存在着众多掌权者因利欲熏心,以各种不正当手段谋求更多权力的典故。《庄子》中就有田成子因谋求权力而杀君窃国的典故,如庄子所述:“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专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4]

此段的现代译文是,田成子一下子杀了齐国的君主,然后悄悄窃取了齐国。难道齐国是他唯一窃取的东西吗不仅如此,田成子窃取的更是那里的各种法律和制度。田成子虽然以盗贼闻名,但仍如同那尧舜一样,照样处于安稳的地位,小国不指责他,大国怕受到他讨伐,世世代代偷偷来到齐国。难道不是偷了齐国,偷了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掩护了他“盗贼”的身份吗?

在这个典故中,庄子大力批判了当时所谓的“仁义”与“礼法”,从“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足以看见,无论国家拥有多么完善的防盗制度,最终都会变成统治者、阴谋家窃取政权的工具,这一切都是因为当时的王孙贵族们总会不惜一切来窃取权力,再以混淆视听来守卫自己的盗贼之身。庄子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中所谓“仁义”的虚伪和政治家们的暗箱勾当,窥见了人性中的暗疮,即在权利与利益面前,人常常会丧己于物,丧失德性、丧失人之为人的底线,也就是丧失“真我”。

3.舐痔获利、贪图利益

当代社会中存在的“拜金主义”,和庄子的“丧己于物”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在秦朝的时候,也存在这么一位“拜金者”,仅因为一点物质钱财就放弃了自己的尊严,丧失了“真我”的本性。

在《庄子集释》卷十上〈杂篇·列御寇〉中,庄子讲到了曹商舐痔获利、贪图利益的故事,文中这样说道:“秦王得病召医,如有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舔治痔疮的人得车五乘。”这一故事。典源是“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5]

宋国有一位大臣名叫曹商,宋王曾指使他奔赴秦国,并给秦王赠送了几辆车。秦王大喜,赐车百乘。之后曹商从秦国回到宋国时,见到了庄子,对他说“你住在又偏又小的巷子中,贫穷到需要自己给自己编草鞋度日的地步,饿得面黄肌瘦;而我却抓住机会出使大国,有几百乘的车马紧随与我,这是我的过人之处。”而庄子却回答道:“据说秦王召集天下的医生帮他挤破溃散脓疮和疖子,照做的人可以得到一辆车子,舔过他痔疮的人甚至可以获得五辆车子。帮他医治的地方越卑下,获得的奖励和车马就越多。莫非秦王的痔疮都是曹商你给他舔过的吗,不然你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奖赏车马?”

庄子的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后来多用来影射类似“用舌舔痔以谋求利益”这样谄媚附势的卑劣失尊行为。庄子在文中描述到,曹商用几近完全丧失尊严的手段来获取利益,而他并不因此惭愧,反而为之骄傲。庄子对此痛斥万分,认为这样的做法是极其卑下、不可取的。这则寓言讽刺了社会上许多因贪图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名利之徒,他们的行为也是丧己于物的表现,将“真我”中的高贵和尊严丧失在了对财富的攫取中。

如上所述,庄子的“丧己于物”思想在历史上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的人生启示是,我们不应受外在物化世界的影响,在充满诱惑的社会里和充满负殇的生命里坚持本我,保守真我,恪守人格,切莫丧己于物。

三、古以色列传统价值中的“丧己于物”思想

创世神话也称开辟神话,是指原始人类对宇宙自然的生成以及人类万物起源的一种描述和阐释,它能够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原始人类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不同观念,也能反映出一个民族传统价值的根基。本文尝试从古以色列创世神话中(主要选材于《圣经·旧约·创世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则神话故事,分别是“善恶树”、“罗得的妻”和“一碗红豆汤”的故事,并将其与同样能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丧己于物”思想及典故进行对比。

1.善恶树

古以色列创世神话认为,世间万物是由耶和华上帝神一手创造而成,后又用尘土创造了亚当,被置于伊甸园中。不仅如此,亚当还担负着看守和修葺伊甸园的职责。这座伊甸园有小溪流淌,有花团锦簇,有各种美好的景象,园内栽有两棵树,它们分别是生命树与善恶树。亚当受到耶和华的警告:树上的所有果子都可以吃,唯独除了善恶树上的果子,如果吃了,将要受到惩罚。后来耶和华又取亚当的一根肋骨,给他造了一个配偶帮助他,取名为夏娃。一天,伊甸园里一条狡猾的蛇诱惑夏娃说,如果夏娃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便能如耶和华一样分辨善恶,夏娃经不起诱惑,吃了果子,还让亚当也吃了,夫妻俩意识到自己犯了错,在耶和华神来寻找他们时躲藏了起来。亚当夏娃偷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由此被耶和华发现,夫妻二人被赶出了伊甸园。[6][7]

耶和华在创造人类之初,给予人类自由意志的同时也告诫人类,作为自由之人,必须坚守自由的原则,即人类被赋予的自由是有限制的,不可任意妄为。但是,耶和华的限制还是抵不过人眼目的欲望和内心的贪婪,纵然有撒旦的诱惑,夏娃和亚当对于真实物质世界的向往才是一切罪恶的起源。这便体现出庄子在“丧己于物”典故中所表达的思想,即人如果过分贪恋物质,在欲望中迷失,便会失去本心,丧己于物。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舐痔获利”的故事,亚当和夏娃如同曹商一样,选择了任由自己的欲望放肆,丧失了本该坚守的本性。亚当和夏娃贪图能够与耶和华一样分辨善恶的能力,曹商渴求秦王所施舍的物质财富,最终一个受到了耶和华的惩罚,一个丧失了自己的尊严。这两则故事共同警示后人,我们虽无法控制外物的来去,但可控的是自己的内心,一旦失控便会如亚当和夏娃一样成为堕落之始,犯下原罪,迷失在物质中,丧己于物。

2.罗得的妻

罗得是以色列先祖亚伯拉罕的侄子,在亚伯拉罕和罗得因牧人相争而分家时,罗得选择了靠近象征罪恶之城的所多玛与蛾摩拉一带的平原居往,平原上的自然条件丰厚、土地肥沃、水流充足,人们的生活安逸舒适,但同时滋生出荒谬与罪恶。罗得慢慢地迁居所多玛城内,所多玛城罪大恶极耶和华上帝计划要毁灭该城。在亚伯拉罕接连六次的恳求之下,耶和华同意派遣两位天使先行考察所多玛,再决定是否毁城,两位天使夜间来访时正坐在城门口的罗得恳请他们到家里过夜歇息。但尚未躺下,所多玛人围住罗得的房子命令他交出客人任凭他们所为。为保护作为来访客人的天使们不受当地暴民的侵扰罗得出门央求并计划向暴徒献出自己的两个还是处女的女儿。天使告诉罗得一家,耶和华打算毁灭所多玛,并嘱咐他们一家立即离开,但罗得迟延不走,天使因为耶和华神怜恤罗得,就拉着他的手和他妻子的手,并他两个女儿的手,把他们领出来,安置在城外,天使叮嘱他们往山上跑,更不可以在逃命时停留或回头看,否则会丧命。然而谁也没料到,罗得的妻却未把天使的吩咐放在心上,在逃命的途中因为对所多玛依然心存留恋,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身体立即变作了一根盐柱。[8][9][10]

《创世记》用简单的几个字记录下了罗得之妻的失丧经过:在后边回头一看,就变成了一根盐柱。除此之外,我们对罗得的妻子一无所知。她所有的错都在这几个字里:向后看。天使的叮嘱很明确、清楚,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回头,但是,为何罗得的妻子要明知故犯,回头看所多玛城呢?决不是因为好奇之心想要看看所多玛之城是否被毁,而是贪恋所多玛城里的一切,也许是贪恋城里的安逸和繁华、毕生所积攒的财宝和建造的家园。又何尝不是庄子所言“今寄去则不乐”如今寄托之物离去便觉不能快意,所以,到了真正的要与荣华富贵分离的时刻,罗得的妻子不舍了,担心了,害怕失去那恣意的生活,害怕失去过去积攒的金银,害怕面对未来的贫苦和颠沛。

正如庄子所说,“丧己于物,失性于俗。”[4],在罗得的妻子逃命之际,这一看就表明了她对世界的贪爱,在物欲和保命之间,她成了“倒置之民”,颠倒了本末,终是为世俗所累,害了自己。她一味地追求过去那些安逸幸福的生活而不顾天使对未来的叮嘱,让自己陷入过去的回忆,丧失了自我。在前文“东施效颦”的故事中,东施因一味地追求外在美,最终落为了众人的笑柄,她与罗得的妻子在根本上都是为了追求外物与欲望而不管不顾,但罗得之妻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两则故事都反映出,我们一旦过度痴迷于外物或沉溺于过去,最终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3.一碗红豆汤

当亚伯拉罕的儿子、也就是以色列第二代先祖以撒六十岁时,其妻利百加生下一对双胞胎,长子以扫善于打猎,常在田野,更得父亲以撒的欢心,次子雅各为人安静,常住在帐棚里,更受母亲利百加的偏爱。某天,雅各正在屋里熬汤,精疲力竭的以扫刚刚从田野打猎回来,以扫请求雅各把红豆汤给他喝,但雅各竟提出要用以扫的长子名分来交换这碗红豆汤,疲惫不堪、饥渴难耐的以扫便向弟弟妥协,同意把长子名分交给雅各,甚至起了誓。[11][12]

旧约时代家族中“长子”的身份是被特别看重的,长子是家族的正统继承者,是维系整个族群秩序的主要因素,长子在分配家产时都会多得一份,正因为这份权力,让以扫和雅各这对亲兄弟似乎从生下来就开始了斗争,雅各为了追求长子名分不顾兄弟手足之情,趁人之危,不择手段,拿走以扫的长子名分;而以扫又恰恰相反,只顾眼前的小物,放弃了长远利益,轻看了长子名分。因一碗红豆汤丧失了长子名分,无论是以扫的因小失大,还是雅各的处心积虑,他们自然与庄子认为的“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的修养之人截然相反,与能够不为了富贵荣华而恣意放纵,不因为穷困贫乏而趋附流俗之举背道而驰。他们皆是“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以扫在物欲中丢掉了自己的真性本命,雅各在世俗中丧失了自己的德性仁义,最终都丧失了自我真实的本性。他们与前文提到的典故“田成子杀君窃国”一样,亲情、仁义、礼法在权力、高位这些外物的面前仿佛不值一提,为了所谓的权力,完全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与自己的本心。但相比田成子谋求国家权力,雅各在“一碗红豆汤”这个故事中甚至对自己的亲兄弟造成了威胁,更应该受到人性的审判与道德的谴责。这两则典故均表明,如果我们因为权力而猩红了双眼,因为利益而迷失了本性,终将会丧己于物。

四、结语

本文首先介绍和梳理了庄子的“丧己于物”思想,通过对《庄子》一书中三个典故的描写进一步阐释了该思想。接着举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丧己于物”思想的古以色列神话故事,并将其与庄子所描述的典故进行了对比。经由本文的论述可以看出,对“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这种现象的描写和反思并非只局限于某一个民族,而是存在于古今中外,体现出人性中的相似性。该研究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寻找中国与古以色列传统价值中的共性,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该研究还需改进的地方在于,在选材方面存在一些欠缺,在选取能够体现庄子“丧己于物”思想以及希伯来创世神话的事例时,分别选了三则,今后可以尝试挖掘出更多具有代表性的典故。最后,希望该研究能够引起中外学术界的重视,激发学者延续这一路径,探索中外传统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上的共性特征,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并促进中外文化更深入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张伟.“自然无为”与“丧己于物”——庄子审美辩证法研究之一[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04):30-32

[2]贾丽敏.《庄子》造物观今释[J].设计艺术2006(01):74-75

[3]刘洪生.东施效颦“误”——解释者的权力[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08):10-14

[4]赵德鸿.《庄子·胠箧》的“圣人之过”解读[J].文艺评论2014(12):132-136

[5]孙文钟.从“吮痈舐痔”说起——读书札记之三[J].医古文知识2005(01):17

[6]杨建.《圣经》中伊甸园神话的伦理意蕴[J].外国文学研究2015.37(04):57-62

[7]肖明翰.《失乐园》中的自由意志与人的堕落和再生[J].外国文学评论,1999(01):69-76

[8]冯象.所多玛的末日[J].读书,2001(03):76-83

[9]南宫梅芳.对称与对抗——《圣经·创世记》中的潜文本[J].外国文学2013(01):129-135+160

[10]李滟波.《希伯来圣经》乱伦叙事的文学伦理学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15.37(04):49-56

[11]孟振华孙蓉.《创世记》兄弟相争叙事的特点、成因与传播[J].宗教学研究2019(04):223-231

[12]劳旺.红豆汤与长子权[J].外国文学研究1979(03):121-121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