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王兴仓 人民立场是习近平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根本立场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10-14 10:07:44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王兴仓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合肥  230053)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国将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大踏步前进党的十九大已经明确了具体的战略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经过三十的艰苦努力,中国人民将充分享有富裕的生活、广泛的民主权利、繁荣丰富的文化、完备的民生福祉和美丽的生产生活环境。届时,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及精神面貌显著提高,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彰显;人民立场

作者简介:王兴仓1972--)男,安徽六安人,法学硕士,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开篇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今年七月一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郑重宣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坚定决心按照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底,我国将取得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届时我国将大踏步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人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更加广泛,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脱贫攻坚是解决贫困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重点是要解决富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富裕不仅仅是物质富裕,通俗来说,主要有三个层面:即口袋要富,脑袋要富,环境要美。

一、经济建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两步走”的宏伟目标,即“两个15年”战略目标。

第一步,从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再经过15年的艰苦奋斗,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第二步,从2035年开始,再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到本世纪中叶,即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之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把扶贫脱贫称为新时代三大攻坚战之一,就是因为我国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各区域之间存在明显差距,革命老区、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边疆地区还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小平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时,掷地有声地指出,社会主义最终目标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有先富后富之分。脱贫则是富裕的前提和基础,不脱贫,富裕就无从谈起。因此,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也就是后脱贫攻坚时代,扶贫脱贫工作并未结束,要积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因病、因灾一夜返贫。对此,我们党有着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战略部署,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就业、民生和社会保障的力度,着实增加人民群众实际收入,着实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使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呈橄榄型构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重要的举措之一,其目的就是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促进城乡区域平衡发展,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使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让广大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齐头并进

二、政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的坚实保障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入新时代,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要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作为一个拥有七十多年历史、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走过了光辉的历程。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享有最广泛、最真实、最实在的民主权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而日益完善的制度体系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坚实保障。

我们党的本质属性、党的根本宗旨决定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证人民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广泛民主自由权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摈弃官本位思想,强化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自觉做好人民公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科学完善制度程序和实践参与设计,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素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在司法领域,行政执法人员要文明执法,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司法案件的公平正义。

三、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道德建设,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进入后脱贫攻坚时代,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还要消除人民群众精神上的贫瘠,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不断增长的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首先,加快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基础性工程。其着力点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文化知识水平、文明道德素养。有利于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抵制封建迷信和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侵蚀,进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其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社区,深入人心。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最后,继承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创造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尊重文艺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顺应人民对文化产品的新期盼,最大限度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进一步深化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快构建设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四、增进民生福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建设根本目的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进入后脱贫攻坚时代,要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创业空间,保障人民充分就业创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创造更优质的教学资源,保障人民学有所教。整合医疗资源,发挥公办医院的非盈利性质,让人民病有所医。安居才能乐业,发挥国家政策调控功能,保障人民有住房住好房的需求,对于特殊群体,在社会保障上要兜底。加强社会治安建设,为人民提供安全祥和的生产生活环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个家庭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如果都能充分就业,收入稳定,那么这个家庭的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就有保证,家庭的生活水平、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因此,教育是根本。同城市相比,广大农村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发展均衡教育要优先向农村倾斜,保证农村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既是强弱项、补短板,更是促进社会公平。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疾病流行,他都在第一时间作出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新时代,要最大限度发挥公办医院的公益性质,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和责任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从源头上杜绝医患纠纷。探索建立面向全体人民群众的健康体检制度,防患于未然。对于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和收入相对较低的家庭,要降低医疗门槛,提高保险比例,真正做到能看得起病、能看好病。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这一点,就是要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居者有其屋。抑制房价上涨,让城镇居民买得起房。在农村,全面开展房屋确权登记,保障农民的不动产权,可以加快农村房屋宅基地上市试点,让农村的房屋和城镇一样保值增值,增加农民的家庭财产总量。

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民生的最后防线,其发达完备程度与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成正比例。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我国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数量,均处于较高水平。为完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及社会救助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对城乡无劳动能力者特别是无劳动能力家庭实行政策兜底,使他们和全国人民一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强化社会治安,建设平安社区、平安乡村和平安中国,提升现代化的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居乐业良好环境。

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2016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既是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强化弱项,也是强调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把污染防治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并列在一起,共同作为新时代要坚决打好的攻坚战。

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和论述,如著名的“两山论”,不走先污染后防治的老路,生态宜居,留得住乡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滇池生态时强调,“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浙江不仅是我国的经济强省,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2020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020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从降低污染物排放,到保护生态环境,从美丽乡村建设,到生态宜居,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建成美丽中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必然产生最好的成效。踏铁有痕,我们党坚强有力地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每一步都与人民群众的生活休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的发展理念和原则立场,彰显了我们党伟大的历史使命和人民至上的责任感,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必然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