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徐雨桐 立德之本,树人之方:仁义礼智信与德智体美劳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2-04-28 15:36:15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徐雨桐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市  100083)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21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这样说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在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振的不仅是乡村物质贫乏之兴,更要重振源远流长的乡村文化之兴。早在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市马庄村调研时就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全局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作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文化振兴要放的关键在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乡村的发展推行也自然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自那时起就以教育根本任务的姿态逐渐成为了教育的核心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9月9日考察八一学校、2018年5月2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等多个重要场合发表的讲话均对立德树人的根本性地位、整体性落实做出了补充和强调。可以预见,在新的发展时期,立德树人将在国家发展全局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要想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就要对立德树人的内涵有清晰明确的认识,深挖其背后蕴藏的精神宝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让我们把视野拨回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找寻立德树人的深层含义。

“立德”一词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在与晋国范宣子关于何为“死而不朽”的讨论中谈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是实现人生最高价值的有效途径,是诠释生命深层意义的重要方式。孔子曾对人的层次做出过划分:“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他还进一步解释过何为圣人:“所谓圣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同样,孔子也认为具备德行是成圣即达到生命自觉、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都把修身立德作为自身的追求,贾谊以“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于去善而为恶”为行事准则,诸葛亮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为警己格言,韩愈以“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为价值取向,曾国藩以“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为传世遗嘱。作为古代中国的主要思想流派,儒家思想中有着大量修身立德的具体做法和评判标准,总的说来,就是始于孔子、经孟子发展最终由董仲舒完成的“五常”之说,即仁、义、礼、智、信五个维度的要求。

仁是儒家追求的至高境界,是内涵全德之辞,其作为儒学的核心词其地位和意义与道家的“道”是类似的,代表着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经典《论语》中“仁”字就出现了109次之多,孔子关于仁的论述颇丰,他讲“刚、毅、木、讷,近仁”,又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这其中既提到了坚强果敢,朴实谨慎,又谈到了恭敬宽厚,诚实勤勉,乐善好施等多方面的品质,不难看出,仁不是某一种德行的代称,而是一个思想体系的概括,总的来说,仁的定义为:“克己复礼为仁。”是克制自身欲望、遵守礼仪规范的结果,是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需要明确的是,儒家推崇的仁绝不仅仅是个体对于自身的行为规范,《孟子·离娄下》言:“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是仁的第一特征,仁人应常念他人,以博爱恭敬之心对待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在求仁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爱人”的起点则是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以此也展开了仁的思想架构,即孝悌为基础,进而发展出恭宽信敏惠等优秀品德,也充分说明了古圣先贤们皆为孝子的原因所在。当然,先贤们并不是天生就出类拔萃,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把仁的追求普及到了每个人身上,是人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理想抱负,同时他也强调追求仁的道路绝非坦途,“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对其得意门生颜回的评价也只是“三月不违仁”。由此得出,仁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具有极端重要性、长期性和广泛性,若人人求仁,人人成仁,国家的长久稳定、人民的幸福安康将是必然的。

作为五常的第二位,“义”是君子贤人的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有正大光明、堂堂正正之意。值得一提的是,“义”在古文中写作“義”,《说文解字》对其解释为:“己之威儀也。从我、羊。”“羊”在古代有吉祥的寓意,但“我”在上古文字中则代指伤人的兵器,二者相加为义,这意指做到义的人要克制自己狂妄、尖锐的个性,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通过不断的修习最终使得达到义的境界,与“克己复礼为仁”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再次强调了人的进步离不开对自身习气的克制。如今我们谈论义,大多联想为“义气”,这种认识是偏颇的。武圣关云长以义薄云天名垂青史,身处曹营而心念兄弟,面对曹操的封赏不为所动,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典范;在华容道对曹操网开一面,情愿受罚也要坚守自己底线,则是“君子义以为质”的表现。他的义是其是非观、荣辱观的凝结,是高尚人格的表达,而绝非冲动鲁莽的义气可代指。当下,我们也常说“义工”、“义举”等,都是隐含了热心社会、服务大众、不求回报的道德品质。

“礼”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维持人与人关系的礼仪规范,二是封建社会下的礼教。后者是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的核心论点之一,也是造成现在传统文化尚被一部分人抵触的关键所在。其实毛泽东同志早已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谈到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我们这里所谈的礼是世代中华儿女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有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联系、有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秩序,通过对礼的遵守和践行,可以形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美好品德,是成为仁人的必经之路。礼的兴盛自周公起,《论语·八俏》云:“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就说明了孔子本人对于周礼的赞赏,而“复礼”作为成仁者的必经之路,其具体要求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进一步阐明了礼对于个人的重要性,生活中应处处念礼,行事间应时时循礼。礼象征着合乎社会发展的秩序、规则,与法律不同,礼除了成文条例外,更多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规范,是反映人民愿望,自觉自发形成的社会风尚。

“智”通“知”,即智慧,智慧不等同于智力,更指为人处世的正确做法,是兼具德行与知识的综合表达。而想要成为智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明辨是非,是为“智者不惑”,其次若想达到智的境界不仅要明晓道理更能如是去做的过人品质,如孟子云:“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仁虽然在儒家思想中具有核心地位,但大儒也常将仁、智并称,足见智慧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在 《论语集注》中对该句这样注解:“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可见,对于智者和仁者朱熹都是赞赏的,并无高下之分。“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也说明了仁与智的关系密不可分,仁者必智,智者近仁。

“信”与“诚”常通用,它的含义从古至今变化不大,以诚实守信为其主要内涵,但其重要性却不可小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直接说明了诚信是立人之本,《礼记》中也言:“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可见圣贤们对于诚信也是非常看重的。《中庸》更是对诚信给出了“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的高度评价。“信”被儒家称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所在。当然,儒家提倡的诚实守信是建立在所做之事合乎道德、符合义礼的基础上,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这也是每个诚信之人首先应该明确的原则,在此之上,将诚信的精神发扬光大,不仅可以锤炼自身品格也能助力诚信社会的形成。

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历经两千余年的兴衰演替,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依旧散发出它的光彩。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十八大报告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补充完善,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立德树人提出的五方面具体要求。同样是关于立德的五字之言,仁义礼智信与德智体美劳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是深埋中国人心中的立德评定标准,后者是适应时代变化的树人具体要求。通过阐明论证仁义礼智信的深刻含义,不难发现仁作为核心要素,义、礼、智、信从不同角度将仁的表现、要求应用到了各方面:做人不偏不倚、一身正气、心怀家国是为义,体态端庄、落落大方、悦人悦己是为礼,明辨是非、锦心绣肠、慧心巧思是为智,表里如一、一言九鼎、闲邪存诚是为信。为人的发展成长、修身立德指明了道路,设定了目标。

立什么德的问题我们已经明确,那么树的是怎样的人呢?其实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就已指明了方向,他对青年人提出了六个要求和期望: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要实现这六个目标,需要德智体美劳的合力作用。

如果将育人过程比作大树,那德育就是树根,是育人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新时代下的德育不只有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等也是囊括其中的,因此,除了要根据仁义礼智信的主要内容大力发展道德教育,也需要在思想、政治和法治层面为青年人点亮指路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年人的头脑,确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激扬爱国爱党的奋斗热情,形成遵纪守法的法治意识。

有了德育这个养分充足的树根,智育作为树干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中国自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后,智力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农业时代过去,新兴的科技日新月异,无论是发明、生产,甚至是使用科技产品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而且相对于古代中国求学之人所学的四书五经外,现代社会对于自然科学的需求更为巨大,因此,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出尖端的人才,更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在社会顺利生存。当然,智育也绝不只是对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对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辨力、创造力等多项能力进行全面的发展,为未来的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奠定智力层面的基础。去年十月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要破除“五唯”,打造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也象征着我国在提升智育水平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根据时代变化及时调整相应政策。

体育和美育是育人之树的树枝部分。体育的首要目的是强健身体,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以促进体育锻炼来平衡过度发展智育而造成的身体问题,做到身体健康与心智健康并举。同时,进行体育活动宣扬了公平竞争、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这也是德育与体育互相渗透影响的标志之一。美育以艺术为载体,引导人们了解美、感受美、创造美,帮助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高尚的情操。审美本身存在主观性,并无对错之分,但有高下之别,正确审美观的养成能使人们自觉远离低俗污秽之物,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气质与格调,是人发展进步的助推器。

劳育作为德智体美的最新补充,犹如大树的叶片花朵那般,有了他们树才有了绿色和生机,有了劳育,育人体系才称得上是完善。劳育的主要含义即为劳动教育,习近平同志将它加入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中,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德智体美的育人方式着力点在理论学习和意识培养上,不论是道德品质的养成、知识水平的提高,还是体育精神、审美能力的锻造,其中实践部分的参与都是不足的,而劳动恰恰可以将这一弊端大大的补充,这也符合“劳动创造人”、“劳动促进人的认识不断升华”的指导理论;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信息时代的快速到来,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自动化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完成大部分的工作,但这也造成了人们越来越懒、越来越丧失劳动能力的窘境,加强劳动教育对这一问题也能起到很大的改善;第三,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青年一代没有经历过艰苦的日子,不懂得一切成果都来之不易的道理,加之父母溺爱、学校监管不足等情况,青年人的劳动能力较为缺失,将劳动教育加入育人体系,以成文的规定来要求青年人弥补这项缺失定是极为有效的。劳动教育的推进不仅能树立起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也能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渗透到德智体美其他层面的教育中,真正起到了如同叶片除了彰显生机外还可滋养树木的作用,将整个育人体系实现了互通有无。

教育是强国之基、兴国之要,当下,我们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乡村振兴,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推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从中华传统文化、儒家经典思想中淬炼出的“仁义礼智信”相关哲理,只要能将其中符合时代要求的核心要义与当下的社会相结合,既有助于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回答透彻,更有助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同时,还对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大有裨益,也对实现乡村振兴、进而最终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不言自明的作用。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