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李雁劼 侯 颉 郭 巍 试论音乐艺术院校本科学分制改革的创新与实践——以西安音乐学院为例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3-01-19 09:07:51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李雁劼  侯 颉  郭 巍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学分制源于欧美,我国在五四运动前后的试行和实践证明,学分制具有其独到的优越性。当下学分制的推行,不论是高等教育的外在要求,还是高等教育的内在发展,均势在必行。本文以西安音乐学院为例,探讨音乐艺术院校本科学分制改革的创新举措及实践问题。首先,进行课程改革确保充足的课程资源以供选择,是学生自由选课的前提。基于此,分析课程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其次,针对专业主课需要,通识课学分设置的灵活弹性,实施分层教学切实为专业主课打下深广基础,不失为改革举措的创新点;最后,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学分量化管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分析。
关键词:本科;音乐类专业;学分制;课程改革;量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D21 文献标识码:A


学分制起源于欧美19世纪的选课制,是一种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1]。学分制的特点为:自由选课制、弹性学年制和导师制。它突破学年制在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性等方面的局限性,能更适应时代对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艺术院校试行学分制的是,1918年蔡元培先生于任职的“北大音乐传习所”推行“选课制”;紧随其后,张伯苓先生在南开大学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全面贯彻学分制者为萧友梅先生,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开展音乐课程学分教学管理的实践。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2]。因此,积极推进学分制,是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据教育部官网报道,辽宁省自2021年在全省普通高校全面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必将提供有益的经验。
1 音乐艺术院校本科学分制改革的现存问题
新文科背景下,推进学分制是当前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激发学生自主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3]。基于此,陕西省于2004年在西安理工大学、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首批完全学分制试点。2017年,笔者曾参加省教育厅在西北工业大学召开的学分制改革现场观摩会,了解我省高校实施学年学分制的情况。此后获悉,西北大学在2018级新生入校后正式施行“完全学分制”。
西安音乐学院,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为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2008年在舞蹈系和音乐学系试行学分制。学校《2017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时统计与学分量化。各专业(学年不同)平均总学分155.95,学生毕业设计合格,即可申请学位。
学校根据音乐类专业的特点,兼顾人才培养的素质需要,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在学时学分的宏观分配上凸显课程体系的合理划分。本科课程体系共计八个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系内限定课,专业选修校内限定课,公共选修课,时政与军训课,实践课。该课程体系既注重专业培养和人文素养,又兼顾教学和实践。为激发师生教与学的活力,为普遍实行学分制奠定基础,学校以学分数据驱动质量监控,大力提升量化管理水平。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学分制的实施。虽以西安音乐学院为研究对象,主要目的在于分析音乐艺术院校在学分制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以兹和同仁进行交流。
高等音乐教育要围绕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和提高素养为目标:不仅完成专业学习,还要完成品格塑造和人文素养提升;不仅是技艺过硬的专业人才,更是合格的现代文明人;不仅专业能力优秀,更期望有引领中国音乐走向世界音乐的胸襟和责任感。目前宏观考察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
第一个是音乐教育体系问题。一百多年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中占比偏大。这样的教育体系既不能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的音乐文化,亦不能凸显中国音乐教育国际识别度。无法形成宏观层次的突破,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针对目前教育体系,应该加大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课程的开发。
第二个是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效果问题。毕业生专业技术水平整体较高,但文化视野开阔、专业水平良好、职业空间大的学生仍然缺乏;毕业生专业技能优秀,但个体品格不够完善,文化素养有待提升。因此,要遵循“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微观审视可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课程资源不科学、不充分的问题。不科学的问题妨碍维持育人的三种平衡关系:“成人”与“成才”之间、通用技能与专业技能之间、中国根基与世界视野之间。这就要求在教育体系和课程资源分配上,科学设计通识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类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学分设计,并以实施学分制为抓手进行量化管理。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资源有限,导致学生选课自由度受限。
2 课程改革:以量化求质量
教育观念的更新与统一,是本科教学改革的前提与基础。而学分制必须根据本科音乐类人才培养目标、现有资源和存在问题充分调研。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资源建设、管理制度完善、师资配备、信息化教学和管理软件和硬件更新等方方面面进行分析。
首要任务是基于课程资源开发的需要,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群。最终目的是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这是推行学分制的必由之路。
西安音乐学院目前执行的本科培养方案是2017年修订的。是在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四个自信”的国家背景下,学校在7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坚持传承和弘扬周秦汉唐音乐文化、陕甘宁红色音乐文化、西北区域音乐文化和秦派风格音乐文化,积淀形成了“和而不同、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4]。现行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有哪些适应新文科背景下学校新的办学理念?哪些不适应?需要详细统计分析,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改革,是实行学分制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
现执行的本科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分为八个类型,按照培养功能重新划分为两类:通识课和专业课。推行学分制的前提举措在于通识课程的改革,专业课程的学分量化管理。
2.1 通识类课程改革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在1941年就指出大学的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应以“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5]。我国一部分高校在推进通识教育方面已经做出大量的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如清华、北大、复旦、浙大等,在通识教育方面已取得丰富的经验。但我国的音乐类专业院校,通识教育意识薄弱,举措不力。在培养具有优秀品格和人文素养的行业精英方面,仍然缺乏系统的通识教育支撑。围绕党的教育方针,这一点需要音乐艺术院校积极反思和取经。
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它不仅为“开阔视野”,也不仅为专业教育服务。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为学生一生提供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念。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分三类:公共课程、技能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以下就现存问题进行分析。
2.1.1 公共课程:总学分不变,实践学分需落实
思政类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类课程的改革在不改变总学分的前提下,应加强实践环节学分的设计。目前实践类(研讨、调研、参观等)的教学大纲编写比较薄弱,实践教学的学分更需要量化、细化。
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类课程教育需要结合本校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理论教学突出普遍规律的探讨;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兼顾实践学分的设计和实施。
以上课程问题:实践学分的教学大纲和量化管理尚待完善和落实。
2.1.2 技能课程:过程信息化、专业区别化、学分科学化
体魄健全,能流畅地使用中文或英文进行口头或书面的沟通,掌握计算机技术,是现代大学生的基本技能。而作为音乐类专业的本科生,“听”音乐与“写”音乐,则是通用的能力基础。所以,技能类课程,包括《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写作》《基本乐科》(含《视唱练耳》《乐理》)。
《大学体育》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健身相结合的方式,使用“咕咚”“乐动力”和“东东”等手机APP软件加强学分过程管理。期末技能考核合格、软件记录达到规定标准学分,可通过该门课程。一方面对于学生自我健康管理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体育技能的课外训练更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大学英语》对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依靠每周固定课时,效果必然有限。应采用“知道”“学习通”等软件,将听说读写等课后习题上传,由后台生成学习统计数据,一可以提醒督促学生,二可以掌握学生总体学习情况,三可以进行学情预警。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借助于学习软件,可进行学习过程管理。对于计划留学的本科生,本校的《德语》及《意大利语》课程学分,应并入语言技能通识课程模块计算。学分不足部分,必须以英语学分补足。
以上课程主要问题是: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有待提升。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大纲围绕基础技能,突出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内容将会更受学生欢迎。如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制作、录音艺术、音乐数字媒体方向的学生本身计算机素养比较高,教学内容应重新设计,为学生量身打造,而非直接砍掉该课程。学分设定也应区别调整。
《写作》内容包括批判性思维培养、沟通策略、讲演技巧、跨文化沟通、各类音乐文体写作等。目前《论文写作》1学分,教学内容和学分明显不足。结合音乐院校专业特点,《写作》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该包括创意写作(含歌词、剧本、广告等)、实用文体写作、论文写作(含学术方法)。写作课的输入维度和输出维度教学设计,应突出方法论和教学法。
《基本乐科》采取分级,实施成绩优等免考,免考生一般免修。除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视唱练耳方向,一般音乐艺术院校均会研究制定从易到难的分级制度,不同专业修够对应学分即可,重复修学同一级别只记一次学分。目前的2017版培养方案中除视唱练耳方向作为专业主课外,音乐表演《视唱练耳》16学分,一至四学期完成,每学期4学分;《乐理》4学分,一至二学期完成,每学期2学分。《视唱练耳》《乐理》拟进行课程合并,或在原教学内容基础上设计同步进行,每学期学分设计重新量化。
《基本乐科》总计20个学分,对于免修生的学习规划尚待设计。比如如何作为教辅人员巩固提高已有技能,或继续提高此方面技能的培优计划。
2.1.3 核心课程:基于培养人的前提设计必修或选修课程类型
在培养人的前提下,应依据专业特点遴选必修课程,尊重学生兴趣设定选修课程。核心类课程包括人文课程、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现有课程可划分为六组,每组至少选一门作为学分量化核算板块。
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中国美学观念》;
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史》《西方思想史》《西方哲学史》《西方美学史》;
批判性学术思维:《文献阅读与研讨》《艺术学理论研究方法与写作》;
文学艺术:《中国文学》《西方文学》《音乐鉴赏》《艺术概论》;
社会科学:《音乐教育学概论》《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营销学基础》《财务会计》;自然科学:《心理学概论》《高等数学与统计学基础》。
目前新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将部分系内限定选修课调整至校内公选课程目录中,也开发了一批具有办学特色的新课程资源。以《文学》课为例,目前必修课《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各2学分(每学期),可谓草草一瞥。文学课的课程群在现有基础上,中国文学可以继续增设《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诗歌》《中国戏剧评鉴》《中国古代文论》等;外国文学,在已有基础上增设《东方文学》《西方文论》《西方歌剧原典阅读》等。
2.2 专业类课程改革:体系化与学分的分类设计
2.2.1 建设与研究生阶段形成界限明确、体系连续的专业课程体系
当前一些课程存在着本科、硕士研究生之间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界限不清晰、教学要求和侧重点混乱甚至重复的情况。这需要教学单位准确定位本、硕学历层次的性质与课程设置的目标。
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强化基本技能与感性知识的积累,夯实基础;硕士教育的目的是发展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激发发现问题的能力。本、硕教育的定位,须明确体现在课程大纲的修订与教学内容的设置上。

表1 学科分类制度
课程
名称 开课
层次 开课学期 学分 开课系(▲为必修,●为选修)
    人文
学院 现代音乐学院 音教学院 作曲系 钢琴系 管弦系 民乐系 声乐系
    音乐学 非音乐学 音乐表演 非音乐表演      
《中国音乐史》 A 6 12 ▲         
 B 4 8    ▲ ▲ ▲   ▲ 
 C 2 4  ● ▲    ▲ ▲  ▲
《西方音乐史》 A 6 12 ▲         
 B 4 8    ▲ ▲ ▲ ▲ ▲  ▲
 C 2 4  ● ▲      ▲ 
《中国传统
音乐》 A 44 8 ▲         
 B 2 4 ▲ ● ▲ ▲ ▲ ▲ ▲ ▲ ▲ ▲
《作曲技术
理论》 A 10 20      ▲    
 B(和声) 4 2 ▲ ● ▲ ▲ ▲  ▲ ▲ ▲ ▲
 C(曲式分析) 4 2 ▲ ● ▲ ▲ ▲  ▲ ▲ ▲ ▲

同时,在区分界限的同时,也要体现出课程教学系统的连续性。
2.2.2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选修课学分的分类设计
音乐学类专业众多,各专业对同一课程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学习者也具有个性差异。当前部分课程存在一刀切的现象,使得课程教育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也不能更好地兼顾、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如《中国音乐史》对于西洋乐器表演和美声演唱的学生,学时学分过多,而《西方音乐史》对于民族乐器表演和民族演唱的学生而言,同样存在学时学分过多的问题。目前学校已经开始探索针对专业方向的课程方案和制度,以修订本科培养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专业基础课的调整。中西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和作曲技术理论为音乐学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需建立分类制度。拟设计如下表:
以上调整,依据各专业学生专业方向特点和学习评价效果。A类为专业课;B类为专业基础课;C类为专业选修课。每学期2学分。
专业课的改革。专业课是实现专业培养方向特殊性的重中之重,也是保持音乐类院校传统和办学特色的基石。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准确定位,并与研究生形成界限明确、体系连续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分层基础课与选修课课程体系;量化管理各专业主课的教学计划;在通识课的基础上,再通过各级、各类艺术实践、学术实践、社会实践等项目、平台,为音乐类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环境;通过第二学位、辅修和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分条件;以学分数据驱动质量监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目前专业主课授课全学程,含八个学期,共计16个学分。专业主课教学呈现出一刀切现象,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考核方式方面。因此,专业课依据传统,对于专业课的知识技能进行分类分级的教学内容设计,重新进行学分认定,重在拔尖人才的培养。对于学能突出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激励;而对于学能不足的学生是一种挑战和爱护。
2.2.3 专业选修课程的健全和学分调整
西安音乐学院《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选修课包括系内限定选修、校内限定选修和公共选修三种类型。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8.82%~16.66%。这意味着在原来选修课基础上需要增加课程资源,并量化学分。

2.2.3.1 加大选修课学分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培养年限、学制、学分的指导意见,弹性学制限定在3~6年。4~5学年的学分不低于140,不高于180。通识类和专业类课程选修课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实践类课程占总学分的15%~25%,选修课学分在总学分占比于25%~35%浮动。
以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作曲、理论方向)(五年制)为例,目前的学分数据表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选修课学分在总学分中占比为8.82%,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最低总学分占比25%,明显不足。
2.2.3.2 选修课程设置
加大学分必然引发课程设置的问题。关于课程设置如需突出专业特色,可加强限定选修课的设置。以音乐学专业(音乐学方向)为例,《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有28门系内限定选修课程,可划分为四类课程群:
第一类立足历史文化的课程:《唐代音乐文化》《西安鼓乐概论》《中国古代乐论文献导读》《中国古谱学》《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国古代乐论文献导读》;
第二类注重地域音乐文化的课程:《丝绸之路民俗与音乐文化》《西北少数民族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专题》《陕西地方戏曲鉴赏与体验》《民间音乐模唱》;
第三类放眼全球音乐文化研究的课程:《中国钢琴音乐》《世界民族音乐》《新时代音乐》《音乐传播学》《韩国流行音乐K-POP与音乐文化全球传播》《艺术人类学导论》《音乐热点问题》《音乐批评》《西方音乐美学史》《音乐编辑学基础》《民族管弦乐艺术导论》;
第四类开发艺术学新领域的课程:《英国音乐商业管理》《音乐文化产品设计与制作》《艺术编辑》《艺术创意》《艺术教育学》《艺术心理学》。
不难看出,音乐学系在课程群基础上形成较为科学的选修课程体系。学生会结合专业特点和特长,根据自身兴趣,在健全而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具有更大的选课自由度。虽然现有课程体系和课程群有待完善,音乐学系选修课程已经凸显学校的办学理念,为下一步实行完全学分制奠定了基础。
2.2.4 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与管理
在课程教学基础上,通过各级、各类艺术实践、学术实践、社会实践等项目、平台,为学生深入社会了解人生、为音乐类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环境。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践类课程占总学分的15%~25%。
艺术实践按照课程类型,分为艺术实践、教育实习、学术实践和社会实践,学分在22.5~42.5分之间(不同系对实践学分要求不同)。
目前对于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计划、学分设计、学分量化已初具体系。但教学计划和内容的落实,尚需结合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化;学分设计由教学实施单位进行,但学分量化的认定归属目前不定,有艺术实践处、有学生工作处、有教学实施单位。这需要下一步分级分类按照责任单位明确落实。
3 专业主课学分实施量化管理
各专业主课教学实施计划管理,是基于尊重音乐类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同时学分量化管理,是保证主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最终使学分制真正起到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作用。
主课教师作为专业导师,需要参照本教研室制订的“教学计划量化参考目录”,给每位学生制订“教学计划量化目录”。其中60%的内容,须与“教学计划量化参考目录”相同。
3.1 表演专业
表演专业需要详细列举四学年(8个学期)中每个学期精练曲目、泛练曲目、了解性曲目以及每类曲目达到的艺术水准。量化每个类型的曲目学分,建议以0.1学分作为单位,按照曲目难度逐级加大学分;每学期两次考核,均由教研室组织教师集体实施,两次考核的曲目类型/表演形式不能重复。这需要教师按照曲目安排推进教学、管理学生,以便迎接集体考核。每次考核成绩设计不高于0.5学分。
3.2 音乐学专业
音乐学专业各级方向需要详细列举四学年(8个学期)中每个学期精读文献、泛读文献、了解性文献以及论文写作的数量。分类量化学分、设定考核学分。各专业主课,每个学期集体汇报,教研室组织教师集体实施。
3.3 作曲专业
作曲专业需要列举五学年(10个学期)中每个学期创作目标,并详细说明每个创作目标的技术要点及训练要点,每学期精听曲目、泛听曲目、了解性曲目等。按照目标的技术要点及训练要点量化学分、设定考核学分。作曲各专业主课,每个学期集体汇报,教研室组织教师集体实施。
对于学生专业主课学习的过程考核和学分计算,需要专业导师依据教学大纲执行,教学单位学分量化管理,作为专业集体考核的依据。目前,在专业教学的导师负责制下,对于学分客观化评估有待推进。
4 结论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推行学分制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
音乐艺术院校学分制的改革,关键在于课程体系和课程群的健全,以此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否则可选空间小,势必沦为必选的选修课。这需要师资力量的强大,更需要学校改革的理念和管理措施及时到位,保证音乐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针对专业特性进行学分分类量化管理和效果评价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无论现存问题有多少,发现问题意味着有解决问题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人民日报,2010-07-30(1).
[2]赵宇,孔垂谦.基于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机制创新探索与实践初探——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4):24-26.
[3]杨劲松,江波,钟之阳.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学分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8(5):8-11.
[4]西安音乐学院.西音概况.西音简介[EB/OL].(2022-06-05).https://www.xacom.edu.cn/1784/list.htm.
[5]梅贻琦.大学一解 [EB/OL] .(2022-06-05).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8/0219/04/25069_1053148.shtml
作者简介:李雁劼,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安音乐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编号:XYKY2020ZX06)研究成果。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