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贺曼迪 吴丽华 研学旅行视角下满族谚语价值与开发利用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3-12-12 11:26:51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贺曼迪  吴丽华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摘要:满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满族文化丰富多彩,其中很多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谚语是人民群众口耳相传的体现人民经验和智慧的语言艺术结晶,着重展现民族文化特征。因此,本文就满族谚语进行剖析,了解满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探讨满族谚语在体现民族特性、生产生活经验总结、价值观念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加强对满族谚语特性的了解,以研学课程形式着重对满族谚语所体现的民族特征进行探究,对其拥有的价值品质进行学习,提供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体现其现实价值。
关键词:满族;满族谚语;研学旅行
中图分类号:D21  文献标识码:A


1 研学现状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模式,是以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为学生打造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新型学习方式。培养思维活跃,文化内涵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小学生,以适应新时代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基于新课标下研学课程的设计标准,对于研学路线、研学物质、研学知识准备、研学主题、研学目标及研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的处理方案都提出了较高要求[1]。首先要确定研学基地,基于满族聚集村落丰富的满族文化资源,确定能展现满族风貌的地点设立研学地,并在其中设计开展一系列研学活动。其次确定研学对象和目标,主要落实在满族谚语文化所展现的民族品格和独特魅力上。最后进行安全评估,以及确定研学课程计划。
近年来对于民族文化的研学活动在教育领域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就以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一系列研学活动,建立起“研学旅行+实训体验+教育培训”为主线的新模式研学体系,已取得初步成效,年接待游客达到10万人次,对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挥积极作用[2]。另外,对于彰显民族特色的“村寨”研学旅游开发也逐渐增多,徐宏在其论著中探讨了民族村寨研学旅行的开发价值、所遇到的困境与开发策略,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3]。作为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精华的展现,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了解民族文化风情,传播哲学道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谚语的探究从未停歇,李树新《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文化特性和文化价值探究》一文,对中华民族谚语在内容、形式、使用功能及作用等方面都做出探究,并从各民族谚语共性特征中寻找谚语的功能和价值。但国干《少数民族谚语的特色》一文,论述了少数民族谚语在语言、内容等方面所展示出的特色,认为谚语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其语言具有生动性,内容具有时代性和深刻的说理性特点。和晓花《试论少数民族谚语的科学价值》一文,对少数民族在农业生产方面所总结的谚语进行分类研究,论及生产谚语、气象谚语、节令谚语,并对少数民族农谚所展现的生产经验和科学价值进行探究。
目前,有众多对少数民族谚语进行价值探究的论著,但对于谚语所展现的民族价值如何开发和推广,则欠缺具体的指导和实施策略。笔者仅见邹新杨、黄志强《研学课程开发视角下达斡尔族谚语的应用与传播》,对达斡尔谚语的研学价值、开发策略及研学应用做出介绍。因此,本文在研学旅行视角下,就满族谚语所彰显的民族特色、展现的生产生活经验、体现的人民群众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探析,体会满族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与哲学道理,丰富满族文化内涵。设置研学课程与现代教育模式相结合,培养中小学生对满族谚语的理解和学习兴趣。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对谚语所展现的优秀价值观进行传播和开发利用。并给出现今应用的建议,以期补充在此领域的不足。
2 满族谚语的价值
满语作为一种少数民族语言,是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曾作为一种官方语言使用,并在清王朝统治时期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满族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习惯、教育方法,对生产经验、生活常识、家庭教育、善恶美丑、为人处事之道都有了自身独特的见解,这在满族谚语上都得到充分展现。
2.1 满族谚语彰显民族特色
满族谚语是伴随着满族历史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以其生动形象、贴近生活、富有哲理的特征,在满族人民生活中普遍流传,影响深远。最初的满族人民属于地道的渔猎民族,因此形成的谚语也多使用常见的动物做比喻,展现了渔猎民族独有的民族特色和对自然生态文明的思考。反映捕鱼生活的谚语“素珠有才能,蛤蟆有戏法”,以水中珍珠和蛤蟆作为喻体,喻指任何事物都不能小看,即使是在水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珍珠和蛤蟆,也可能发挥独特的作用或者产生巨大的影响,类似“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文化内涵。也充分体现满族渔猎的民族特性及在生活过程中所掌握的经验哲理。
反映狩猎生活的谚语“劝君莫打三月鸟,子在巢中盼母归。”[4]这是满族狩猎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体现满族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和狩猎经验的总结。三月正是动物繁衍生息的时节,大量捕杀动物会使以后的狩猎活动受到制约,体现满族人民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远见。“公狍子的牙把公狍子钉”,狍子作为满族狩猎活动的猎物之一,以狍子的行为和特征表现某种道理,体现了满族狩猎活动对于生活上的启示。
通过动物表现满族人品质和智慧的谚语,比如“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用鸟儿最珍贵的羽毛比喻勤劳,体现满族人对勤劳的赞扬与认可。“人造选合适的衣服穿着,鸟择高大的树搭窝”“攻城先要破城门,捉蛇先要打蛇头”[5]。体现了满族人在与自然界接触的过程,从自然界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掌握的道理,做事懂得抓重点,解决主要矛盾的智慧。这些都体现了满族文化与其独特的环境和渔猎的民族特色有关。
2.2 满族谚语展现生产生活实践
满族谚语是满族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充分展现。满族的生产生活分为两个阶段,入关前主要体现渔猎习俗,入关后则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逐渐从渔猎文化向农耕文化转变。
满族人逐步关注农耕文明,有农业生产生活谚语“三春不如一秋忙,闺中小姐出绣房。”[4]能看出秋收时节,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即使常在闺房中的女子也开始走出房门,助力农业生产。而且从春秋两季的变化,也能体现满族人对于秋收季节的重视,因为这决定农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关注节气变化,按照农时合理安排农业活动,科学地认识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类似的关注农业生产的谚语还有“打仗不能失军心,种田不可误季节”“清明风若从南至,定是农家有大收”蕴含着满族人民总结农耕文明生产经验,并与自身民族特色相结合的智慧结晶。
满族人在重视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也对手工业给予高度重视。“赏子千金,不如赏子一艺。一艺在手,走遍天下能糊口”[4]。谚语中体现了满族人对于培养个人技能方面的重视,也体现了满族人的远见卓识。类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文化内涵。在满族人看来从事手工业就是掌握一门手艺,只有个人拥有对某事物精通的手艺,才能有立足之地,生活无忧。这对当今就业观念的培养和就业方向的发展也能提供一些指导。
满族人还对生活经验及为人处事方法进行总结。在生活中贯彻“小窟窿可以沉大船,小缝隙可以透大风”的理念,告诫后人应该对问题予以重视,注意细节,切忌将小问题忽视,从而演变成大隐患,使后患无穷。在为人处事方面,提出“俊杰图自强”“说话要信用,做事要忠诚”“不可信口乱道,不可说谎无诚”,体现满族人对自身品格和行为的严格规范。处理人际关系时,秉承着“力之所及,与人方便”“与其怨恨别人,不如鞭策自己”“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处事态度,展现满族人对自身行为规范的高标准以及为人处事方面所展现出来的智慧[5]。
2.3 满族谚语体现满族人道德伦理
随着满族与汉族的交融,满族受到汉族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表现在谚语中,有对于善恶的理解、对于家庭的见解、对于交友的态度等,这些是满族人民价值观念的充分体现。
满谚中对善恶问题的论述很多,既有劝人为善的语言,也有对为恶之人给予谴责的语言,本质是要对善恶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得善者皆兴,失善者皆亡”“为善不倦的人,必有好报”等,都对为善之人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扬,鼓励满族人向善。对为恶之人给予强烈否定,有“积恶如掘坟,久而必陷”的谚语,也有“行善者长命百岁,做恶者命在旦夕”的谚语,用来警戒满族人不要做恶,这些都体现了满族人对善恶问题的评判态度。在家庭教育中,满族人强调“家教宽中有严,家人一世平安”,“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亲”等,传递着家教对家庭及成员的重要作用。正确的家教方式打造的家庭环境,会让家庭和睦。对于交友也有具体的要求,要做到“交必择友,居必择邻”“荆棘可以抓在手,说谎的人不可近”展现满族人对于交友的慎重和交友的准则。“要成好人,需结好友”体现一个好的朋友对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5]。
满族人在入关前后,谚语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虽然表现形式发生了由偏重于渔猎自然到偏重于生产生活的变化,但都同样展现了满族独特的民族特色,都代表着满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体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事物的见解,对正确价值观的追求。
3 满族谚语的研学课程开发策略
面对现今满语出现濒危,会书写满文的满族人基本消失的状况,探讨满族文化在当今的遗留显得尤为重要。满族谚语伴随民族成长的整个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满族文化特征,是研究满族民族特性,传播满族民族风情的重要资源。现以研学旅行为依托,从满族谚语所展现的满族生产生活实践出发,开发研学课程。传播优秀的满族文化内容,展现民族文化多样性。
3.1 开展民族特色研学
满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各色谚语,都体现了满族人民对世界的见解。因此,可以结合满族自身的民族文化特征,开展专项的研学活动和研学课程,培育中小学生树立正确行为规范,传承民族品格。
创办满族生活体验馆,切实感受满族谚语所传递的满族生活场景。学生可以穿着满族的服饰,切身体验满族家庭生活。首先,设置家族聚会情景,学生充当家庭成员,与长辈共同就餐,但要严格按照满族大家庭中的礼仪规范和行为标准,做对给予鼓励,做错要得到相应惩罚。让学生真切体会满族家庭生活中所蕴含的尊卑有序的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其次,菜肴要充分展现满族饮食文化,既包含满族特色又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加深学生的参与感。例如,“火锅”、“小肉饭”、“猪肉炖酸菜”、“驴打滚”等。满族谚语中有“涮羊肉喝汤,喝小烧酒上炕”,这则谚语深刻体现满族的饮食文化特征,满族人因生活的地域的因素,会选择吃一些热量较高的食物,并喝烧酒抵御寒冷。主食也可以选用采用猪肉丁与高粱米焖制成的“小肉饭”。正菜可以选择猪肉炖酸菜,但吃的时候需要讲究吃饭的形式,还原满族吃饭的真实情况。在炕桌下放一火盆,边加热边吃。点心可以选取满族的传统小吃“驴打滚”。让学生真实感受满族家庭生活和饮食文化,更深入地了解满族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要让学生谈谈研学体验,对比在研学前对事物的认知是否发生变化,对认知有偏差的学生,教师要进行正确的研学引导,尽量改正学生的不良认知,帮助学生构建新的民族认同。
3.2 开展谚语释读研学
满族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开展对满族谚语的释读,传播并发挥其中的思想价值,增强学生对事物的见解和思考。
满族谚语告诫满族人遇事应该积极乐观,因为世间自有公理、情理和道理的存在。遇事不可拖沓懒惰,自暴自弃。要迎难而上,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身品格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这种正确的价值观念会影响学生的前途命运。对于善恶问题的评判标准,需要学生深刻体会其中的内涵,可以上演小短剧,以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演绎出什么叫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学生清醒的认知善恶,从微小的事件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通过对交友谚语的释义和研习,告诫学生应与良师益友结伴,善于结交志趣相投、有错能改的人。并提醒学生要将目光放得长远,不可只关注眼前利益,远离只会夸夸其谈而不付出实际行动的人。注重对表现个人德行和生活道理的谚语研习,“有德之人能够服人,无德的人受制于人”。“不要与人争竞,有理不在声高”,满族人清醒的认识到,个人德行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越是计较争辩,越是执着奔走,遗憾可能越多,事情可能越遭。在遇到问题或观点冲突时,能够沉着冷静并用实践证明观点,才是一种修养和智慧。学生通过对满族谚语内涵的理解,掌握满族谚语所传递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增强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世界的思考。此外,设置满语谚语讲堂,通过满族老人讲解的谚语来源的小故事,体会谚语中展现的精神品格,加强对满族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的责任感。
3.3 开展民族风情研学
满族谚语中展现了满族特有的风情文化,开展谚语研学课程,以研学地为基点,谚语研学为基础,展现满族生活的独特风采,生产生活的独特经验,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链条。
首先,设计满族文化研学地旅游形象图标,推出凸显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图标融入满族文化特征元素,如满族特色剪纸、满族民歌、萨满音乐、满族特色乐器、满族服饰的某些元素,充分展现满族聚集地的独特旅游文化资源。提升了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
其次,作为典型的渔猎民族,满族人对动物有独特关注,可以从动物入手,开展保护动物、爱护动物的研学课程。可以开设流浪动物救济站,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当志愿者管理指定动物,与小动物朝夕相处3天并展开游戏互动。学生也可为小动物寻找合适的领养人,并跟踪小动物在领养家庭中的情况。既让学生真切体会小动物给予的温暖,又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让学生产生喜悦感和成就感。
最后,以特色满族文化建立民族团结示范区,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通过将满族文化与中华文明相结合,集中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促进当地村民、外来游客及研学工作者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并在示范区内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创办文创产品店,制作凸显民族性、教育性的文旅产品,充分体现民族的优秀品格,展现满族文化的魅力。既让旅行者加强研学体验感,对此次旅行和学习记忆犹新,又能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发展。
4 研学课程下开发满族谚语的意义
4.1 促进满族传统文化的传播
满族谚语发展成研学课程,是文旅结合下的产物,为满族文化传播提供新载体。设置研学基地,开展研学课程。以当地及周边中小学生为对象,学校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组织开展定时定量的实地研学。做到政府,高校和各级中小学校联合互动,保证研学的进程和质量。在研学课程的设计方面,增加高校的学术引导,以感悟谚语文化价值为出发点,体会满族文化内涵,着重关注满族谚语教育育人的重要作用,强化学生对满族文化的认知,达到促进满族文化传播的效果,为传播满族精神文化内涵提供新的传播载体。
4.2 促进满族文化向青少年传播
满族谚语能够体现出满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其中满族人民爱憎分明、知恩图报、坚毅果敢、豪放淳朴等优良品质值得中小学生学习和培养。现今是一个快节奏的年代,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正在缺失,利用研学旅行的方式,通过优质的研学课程,将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播给中小学生,将优秀的满族文化以研学课程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进行打磨和锤炼,为日后成为勤劳勇敢、作风优良的有为青年可谓是关键一步。
4.3 推动满族文化产业发展
将保留较多满族特色的满族聚集地开发成研学旅行地,将满族谚语开发成研学课程,将满族的语言、文字、饮食、音乐、舞蹈、习俗与谚语研学相结合,开发成相应的文化产业产品,让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体会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并留下系统的、有规律的认识。研学产品的开发,既会带动当地产业链的发展,支持研学课程持续推进,吸引更多研学旅行者有兴趣了解满族文化的魅力,又会让这场研学旅行体验持续影响学生的意识和行为规范。谚语研学课程不仅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研学地持续发展提供活力,而且青少年学习满族谚语,对了解满族文化,弘扬满族的民族特色,减缓满族文化的消亡具有重要作用。
满族谚语是满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其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源于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又高于简单的生活实践,通过代代的传承和补充而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成为满族人民生活实践的指导。而研学旅行教育作为一种传承文化的独特方式,为传承满族别样的民族特色和价值观念提供新途径,为建设满族精神文化家园增添色彩。

参考文献
[1]谢妙娴、黄秀军.基于新课标下的研学课程设计——以红树林湿地生态研学课程为例[J].上海:地理教学,2020(13)
[2]牛莹.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借势发力 打响民族文化研学品牌[N].北京:中国旅游报,2022-11-02(03)。
[3]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谚语集成总序[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89.
[4] 郭崇林主编.中国谚语集成·黑龙江卷[D].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7:829,760,847.
[5]佟玉泉.满族谚语[J].沈阳:满族研究,1991(02).基金项目:2021年齐齐哈尔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村满语传承现状调查与研究”,编号:YJSCX2021050;2020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满族语言文化口述史调查与数字化保护研究”,编号:20513。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