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刘瑞光1 赵天力1 汪振泽2(通讯作者) 东北偏远地区城乡规划及村镇建设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3-12-12 11:34:59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刘瑞光1  赵天力1  汪振泽2(通讯作者)

1.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2.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通过规划的作用使乡村得以振兴,使民俗文化得以传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田野调查,以东北的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村为例,分析偏远地区村镇的诸多问题,并对村庄传统风貌、所蕴藏的文化进行挖掘和识别分类,从产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完善、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进行民俗村镇如何规划与发展的探讨,并期望提供有效的解决范式。

关键词:偏远地区;村庄规划;特色文化保护;佛寺村;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D21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化的,是丰富厚重且历史悠久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东北三省的偏远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几百年来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当地人文特性彰显的、民族文化认同的聚居区,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精神营养。当下,这类偏远地区的文化传承与治理变得愈发的重要,其不仅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彰显,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庄规划已不仅是乡村风貌上的营造,而产业发展与特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在今天愈为重要。当前,民族地区的乡村正处于一个急速转变的时期,如何保护传统的民俗文化特色与发展当地经济、引入现代化生活之间的平衡,成为民族地区村庄规划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1 偏远地区村庄发展问题

偏远地区村庄发展的特性

在偏远地区,少数民族村庄有着其发展的特殊性。它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展形成的,一般都有着强烈的族群意识和独特民间信仰。

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村庄人口外流严重,村庄的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基础设施、社会福利、生态方面与城市相比严重不足及落后,使村庄有着其发展的一般性。

1.2 非物质文化传承问题

边远地区的乡村经济长期以来是以农或牧业为主的单一结构,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明显落后于当代发展,区域经济的不活跃导致了物质性的文化遗产(如传统建筑、街道、古树古井)无法得到充分的保护。尤其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与发展下,民族地区村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最突出表现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传统特色文化传承的问题上。以前特色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门手艺,传承人以此为生且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如今由于生产方式转变、经济来源丰富、乡村人口大量外流,致使传统文化逐渐丧失了其重要的传承载体。

2 边远地区村庄规划发展策略

2.1 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打造属于村民的特色村庄

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庄特色,是久居在此的村民通过几代人在生活中形成的符合其自身精神、文化物质上等多方面需求的特质。所以在规划过程中,要引导村民参与,给与村民更多的自主性、主动性,从村民的意愿上来充分考虑村民的生活行为轨迹,能更好地遵循当地的传统文化、肌理格局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2.2 特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保护

乡村文化的传承,需要有效的载体。文化往往是通过物质和非物质性的东西来彰显,对于村庄来说通常体现在特色文化活动与建筑物和生活中的文化符号上。乡村活动空间往往承担着文化活动的举办作用,对村民文化的丰富与传承延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高品质、有活力的活动空间能够很好地对这些文化进行保护。

在村庄规划的过程中,有效地梳理现有的生产生活与公共空间,合理高效地利用村庄的建设用地,能更好够对村庄活力进行重塑与提升。所以,应当采取有效的方式去对传统建筑进行识别,适当拆除重建那些不可修复对村庄传统风貌产生消极影响的建筑,保护村庄的传统风貌、建筑格局以及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2.3 基础设施的完善与特色产业的培育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对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发展所带来作用的直观描述。这类村庄大多位于山区或偏远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的产业发展。那么,民族村庄的规划,应当将基础设施的完善与产业的发展相结合。

特色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跟进,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提升特色产业的能级,拓宽产业的输出与交换路径,从而进一步地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生产技艺。而产业的发展与效益的提升,会需要更完善的基础设施相辅助,在另一种程度上反过来回补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3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村村庄规划实践

3.1 村庄概况与历史文化

3.1.1 村庄概况

佛寺村(ᡤᡝᡵᡤᡝᠨ ᠰᡠᠮᡠ 蒙语音:葛根苏木)由瑞应寺建于该地而得名,是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政府所在地,又是中国唯一以“佛寺”命名的蒙古人世代聚居的古村落。该村位于阜新市西20公里处,村域面积767公顷,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静谧安宁、祥瑞吉祥的村庄,自然环境优雅。其南与四家子村相连,东与佛寺水库相邻,西与喇嘛沟村、长青村接壤,北与八吉村交界。本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均为南北走向,有连接东梁镇与旧清线的东牛线穿村而过。

3.1.2 历史文化

佛寺村具有深厚的北方藏传佛教和蒙古传统文化的底蕴,民俗色彩丰富而独特。据巴雅尔《蒙古秘史》蒙文版记载,巴雅尔兀惕人约在16世纪自察哈尔向东迁移至西土默特和蒙郭勒津(泛指阜新地区)、葛根苏木(佛寺镇佛寺村)游牧居住。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葛根苏木建瑞应寺,康熙亲题匾额,并封一世为“大清东部蒙古老佛爷”。清代的道光皇帝赐四世行政印章,瑞应寺是东北地区唯一享有“政教合一”管理特权的寺庙,是清代八大国庙之一。长期以来,以瑞应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传承近350年,瑞应寺作为北方藏传佛教文化最为重要的一处传承地,现已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

佛寺村作为瑞应寺僧侣的聚居地,也由此发展而来并形成了独特的蒙医药文化,是蒙医药文化的发源地,2014年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传统村落名录。

3.2 村庄发展现状

3.2.1 人口流失,老龄化问题突出

佛寺村目前有衙门屯、佛寺村两个村小组,共有613户人家,户籍人口1936人,常住人口有1514人,60岁以上人口为464人,占村内总人口33%左右,老龄化特征较为突出。外出打工人口大约为300多人,面临着严重的人口流失问题。

3.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物质文化遗产消失

该地至今保留蒙古民族传统的语言和文字,尤其作为蒙古人传统的聚居地区,各类民俗文化根基扎实。民间文化蕴含丰富,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蒙短调民歌、蒙古族乌力格尔、安代舞、查玛舞、阜新蒙古剧”等民族艺术形式独具特色,素有“安代的故乡,民歌的海洋”之美誉。该村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喇嘛饮食文化,较为著名的有喇嘛炖肉、蒙古馅饼等。

传统建筑,街道、古树古井等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方面,无法得到充分的保护。在传统居民性建筑上,目前居住者多为老年人,他们多数是村内的低保户,基本没有额外经济来源,造成大部分的建筑物破败不堪,一些原有的建筑功能也转为了牲畜用房,对传统建筑的保护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现仅村内的条石胡同、彩霞胡同的街道现状保存较完善,能较好地体现出佛寺传统街道格局。

3.2.3 产业结构单一,主体产业为农业

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进行田野调查现场踏勘佛寺村域,其土地总面积为1612.37公顷,主要以耕地资源为主,耕地面积为921.21公顷。产业主要以玉米种植为主。作为传统的畜牧为主的民族,佛寺村的养殖多以牛羊为主,其中牛存栏数为400多头,羊大约600只。

3.3 特色文化资源提取

3.3.1 当地古建筑特色元素

坐落于此三百余年的瑞应寺是北方藏传佛教文化最为重要的一处传承地,并由此形成村镇。当地的藏传佛教建筑,类型多以砖石外墙为主,风格多采用平顶、小窗,外墙具有明显的收分,多粉刷成为白色和红色。居住性建筑的风格,受到汉、藏、蒙、满等民族的影响,多以青砖砌筑,采用木式梁结构,在外墙上和房檐下雕刻有明显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雕花。

3.3.2 蒙医药文化传统元素

有着千年历史的蒙古传统医学,是蒙古先人逐渐积累的独特的医药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简称蒙医。它结合了蒙古人生活在高寒地区,多户外活动,多肉食的特点,发展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佛寺村是蒙医药发祥地之一,有传承历史悠久的曼巴扎仓,是集医疗、科研、教学、制药、康复、保健、文化为一体的蒙医药综合研究院,是东北及蒙东地区的蒙医药产业化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长期的文化习性,现在的村民仍然较多自发地在自家院内种植具有清热解毒、利水、通经功效的玉簪花,主治咽喉肿痛、疮痈肿痛、小便不利、经闭等杂症。

3.4 规划目标定位

3.4.1 规划定位

设立“蒙古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依托瑞应寺北方藏传佛教的影响力,扎根于蒙古传统的民俗文化,通过对村庄不足之处的补足、优势之处的强化,定位于一个集特色民俗信仰和文化休闲体验的旅游空间及游玩体验品牌。

3.4.2 规划目标

在政府的引领下,依托传统的藏传佛教文化特色优势,发掘已世俗化佛教特色文化,结合独特的传统建筑风貌,打造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展示街区;综合利用特色蒙医资源,发展蒙医药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以民俗文化元素为主线,建设乡村旅游设施,增加住宿餐饮,打造成为成集传统文化展示、休闲游乐于一体的活力“特色旅游乡村”。

3.5 规划策略

3.5.1 空间布局结构与产业发展思路

在农田、生态、村落等乡村资源的基础上,优化村庄发展。依托地理区位优势,结合村内传统文化资源,形成以生产生活核心区、特色风俗展示区为中心的“一轴、一心、六片区”的空间结构(如图1)。形成以特色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以现代化养殖、蒙医药深加工为辅助产业的产业联动、相互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

以现有产业、文化为基础,整合发展佛寺村内特色建筑风格,结合现代建筑形式,改造修葺传统建筑,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展示街区;结合文化休闲旅游,发展特色精品小商业,发展蒙古文化传统及藏传佛教特色的手工艺术品;培育特色精品农业种植区,集中村内散户养殖,形成规模性现代化养殖;结合特色蒙医药文化,发展特色蒙药药材种植,开发蒙药深加工产品。

3.5.2 完善基础设施

在遵循村民意愿,村庄传统肌理的基础上。依托对外道路,构建“环环相通,支网相连”的乡村路网结构,整体形成对外通达,对内通畅的道路交通体系(如图2)。对村庄道路进行拓宽,以满足现代化村庄的生产需求,将村庄主路宽度拓宽至6.0米,宅间路拓宽至4.0米。在村庄内部结合道路及服务半径增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性广场,在增加广场可达性的同时也可提升广场的活力,为村民提供日常文化活动的场所,使广场成为村庄特色文化的一个载体。

通过对荒废宅基地的腾退,村庄土地资源的整理与整合,合理地引导村民上楼,来为村庄建设用地腾出可用指标。增加商业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此来优化提升村庄作为休闲旅游体验地的服务品质。

 

1  佛寺村空间布局结构图

 

2  佛寺村道路系统规划图

4 结语

乡村作为区域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载体,是对传统文化挖掘保护的主战场。在面对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如何对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发展,并充分地为地方经济服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对这类村庄进行规划时,一定要深入实地调研,感受当地的乡土文化气息,更深层次地对当地的文化进行挖掘和精准识别,将村庄所蕴藏的文化变为乡村发展特有的优势资源;重视对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文化保护,来丰富乡村的产业发展途径。通过佛寺村规划设计实践案例,对北方特色的藏传佛教建筑景观元素和传统民俗、蒙医药特色进行提取,并以此为本重构重建佛寺村的产业发展;在对传统的生产生活空间、空间肌理保护的基础上,优化村庄的产业空间布局,明确村庄的发展定位和未来的产业发展思路。同时,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使产业得到更好的落实;使佛寺村的文化名片得到品质上的提升,进而增强佛寺村浓厚的传统文化影响力和传承度。期望在乡村振兴中成为一种实践案例,为边疆地区乡村规划和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辛俊婕,魏菲宇,高溪.城乡融合语境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规划研究--以北京市巴园子村规划为例[J].北京: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20.36(2).

[2]荣玥芳,高溪.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村庄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以北京巴园子村庄规划为例[J].北京:小城镇建设,2019.37(10).

[3]王万平,于明慧.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路径研究--基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润村的案例[J].恩施:湖北民族大学学报,2022(1).

[4]王猛.乡村振兴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创新的目标模式及实现路径[J].广西民族研究,2019(6).

[5]范颖,周波,唐柳.基于文化空间生产的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路径[J].规划师,2019.35(13):62-69.

作者简介:刘瑞光(1994-)男,河南上蔡人,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镇发展规划。

赵天力(1973-)男,吉林永吉人,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理论研究。

汪振泽(1970-)男,辽宁岫岩人,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理论研究;清代边疆治理研究;东北地区民族文化与传播研究;满语文与档案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辽南地区满族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L18BMZ008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