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朱晓东 媒介融合视域下马克思经典文本阅读的价值意蕴及其当代启示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3-12-12 11:47:27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朱晓东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媒介融合既是当前阅读马克思经典文本的时代场域,也是推广马克思经典文本阅读的重要阻力。随着媒介融合不断深入,读者的阅读方式形式多样,导致马克思经典文本的影响力逐渐被遮蔽,很难真正走进读者内心。因此,唯有系统梳理马克思经典文本的价值意蕴,帮助读者选择适当的经典阅读方式,才能让读者认识到经典文本的魅力所在,进而深入实践文本理论,发展马克思。

关键词:媒介融合;马克思;经典文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D21 文献标识码:A

 


任何阅读都是有条件的阅读。任何读者的阅读都必须受社会环境、历史环境、文化传播以及物质基础的限制和制约,同时,每一个读者在阅读经典文本时都带有自己的特定目的,如启发心灵追问、解决时代问题等,这也让阅读变得更加深邃、深度。然而,媒介融合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逐渐多元化:图像阅读、有声阅读……新的阅读方式因其快速便捷、易于互动、便于保存而适应了当下处理海量信息的现状,但也带来一些问题:深度阅读被轻视,经典文本阅读被忽视,图像阅读弱化人的认知发展……基于此,必须系统梳理经典文本阅读价值,创造重视经典阅读的条件,进行深度阅读才能缓释媒介融合给经典文本所带来的冲击。

1 媒介融合视域下马克思经典文本阅读的价值指向

马克思经典文本中思想丰硕,价值超然。对马克思经典文本进行深度阅读有助于启迪读者的意识性、激发读者的创造性、提升读者的自为性。

1.1 启迪读者的意识性

马克思经典文本以万恶的旧社会现状作为批判对象,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为批判武器考察现代资本主义即将带来的崩溃,并归纳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未来发展的科学规律,这些经典文本随着被人广泛得翻译、延展、释义、转载、出版、阅读,逐渐成为厚植人民共产主义信仰的沃野土壤,阅读和学习文本,能够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进而唤醒读者的意识性,源源不断地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在媒介融合化时代,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为主要传播载体的新媒体承载着社会上绝大部分的网络舆论,这些网络舆论因为新媒体的技术特征将混杂着情感和真相的多重叙事扩散至人们日常生活,从而导致部分读者在未了解事件全部真相的情况下进行情绪化表达,这种情况下,以马克思著作为代表的经典文本被迫遭遇“冷落”,读者的意识性难受到启发。如何在如此嘈杂且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启迪读者的意识性,成为了需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部分学者通过对比各种不同类型的阅读方式的优缺点,呼吁广大读者进行纸质阅读、深度阅读。例如,沈蔚的《新媒介时代数字阅读批判研究》、袁曦临的《阅读的进化:从深阅读到浅阅读》等,这些著作都是从阅读方式发展的环境因素研究出发,认为世界被信息包围,现实倒逼阅读方式转变,进而引发读者的认知障碍,呼吁读者重视经典。

1.2 激发读者的创造性

阅读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不仅包含文化思想的传承,更为关键的是激发读者创造性。“阅读不是为了发难或反驳,也不是为了相信和视为理所当然,也不是为了找话说和交谈,而是为了掂量和考虑。”[1]媒介融合时代,各类网络舆论的纷纷不息使得读者对经典文本的各种误读、误解实在太多了。不同的读者带着不同的视角“偏见”去解读经典文本,殊不知这类解读工作在扫清“路障”时也让读者陷入新的思想陷阱。要想理解经典文本的原意,就必须认真地、系统地、全面地阅读其相关著作。只有真正了解经典文本的暗含的原意,才能了解作家写作的本意,才能触动读者的内心,激发读者的创造性,从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经典文本。众所周知,电视电脑等产品所传递的图像几乎是无懈可击、趋于完美的,它们所要表达和传递的东西其实就是图像本身,很难在一定的际遇下与读者产生思想交流、灵魂触动,因此也很难激发读者的创造性。阅读这一行为的发生,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让读者保留判断和思考的能力,进而创造新事物。

当然,马克思经典文本既然是科学真理,必须进行深度阅读,才能思考和受益。列宁曾建议大学生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至少要读几本,“或许有人在初次阅读马克思著作时会因难懂而被吓住,你们不要因此懊丧,初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等到再读时,或者以后从其他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理解的”[2]。对于今天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的大学生来说,这仍然是一个有益的提醒。阅读经典文本,不仅要了解著作本身所要表达的观点、传递的内涵,更要学习他们分析问题所运用的方法和路径,要有所启发,才能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深度创造。阅读和文明是共同发展的,没有人知道如果二者彼此离开能不能独立存活下去。很显然,如果人人都依赖图像,那么阅读会消失。

1.3 提升读者的自为性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当你放下书本,打开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时,轻松愉悦的感觉随之而来。也就是在此时,你的大部分思维几乎已经停止了工作。电子产品的动感光波直射入你的大脑,而你只需接收,并不需要输出任何信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们的国民电子产品使用率逐日猛增,国民的思考力、想象力正不断被腐蚀。为此,必须重视经典文本,重视深度阅读,才有可能扭转这一局面。从经典文本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来看,马克思经典文本不是一种纯粹解释世界的学说,而是主张人民至上,强调实践观点、重视实践探索的科学理论,具有突出的实践精神。面对现实矛盾,面对时代所提出的“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课题,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给予了们观察世界的宏大视野,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指导了世界上多个国家积极尝试新的社会制度建设。呼吁读者阅读马克思经典文本,其目的也是为了让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广大读者,注重社会实践,提升读者的自为性,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

2 媒介融合视域下马克思经典文本阅读的方法路径

媒介融合时代,碎片阅读、图像阅读占据了读者的身心,加之经典文本本身卷幅浩然、晦涩难懂,使得读者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存在偏离。为此,要想深度阅读马克思经典文本,就必须从阅读载体、阅读时间以及阅读空间上为马克思经典文本创造条件。

2.1 以纸质阅读为载体

媒介融合时代,图像是当代读者无法避免的宏观环境,万事万物都被裹挟在内,这一时代,视觉语言的特点充斥自身:彩色丰呈、图文并茂、视觉享受。同时,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纸质阅读方式向数字阅读方式转变,以至于们的“阅读大脑”正在转变为“数字大脑”。首先,阅读方式显现新的特点(诸如阅读过程的的随意性、阅读目的娱乐性等),这些特点使得阅读附带了过度的娱乐成分,导致严肃性成分降低,不利于读者思维逻辑的训练。传统纸质阅读方式以文字符号为单一承载路径,导致文本必须按照线性的方式组织信息,进而促进读者线性、理性、抽象的思维逻辑训练,而图像阅读方式与之相比,可同时承载多种符号(如视频、声音、动画等),且以非线性超文本的方式组织信息,其结果就是促成读者感性的、具象化的想象性思维。其次,任何伟大的思想必须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才能传递下去,而思想一旦转换成文本,就具有了双重特点:一方面,思想可以以文本为依托,长久流传;另一方面,生动鲜活的思想在作者书写时,赋予了特定的叙述逻辑。因此,读者在阅读时,只有尽可能地按照文本的叙述逻辑进行浏览,才能最大限度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本意,掌握思想的原生面貌。

2.2 以重复阅读为基础

媒介融合时代,读者很大程度上对多数著作阅读进行一次阅读,往往不会阅读第二遍。究其原因,其一受制于读者的时间,很少有充裕的阅读时间;其二著作本身阅读难度不高,对读者来说,基本上不存在任何难以被理解的地方;其三著作本身的实用价值不大,没有阅读第二遍的必要。这种一次性阅读方式对于大多数著作来说,是适用且实用的,但是对于像以马克思经典著作为代表的这类卷幅浩然、晦涩难懂的文本,想要有所收获,就必须进行重复性阅读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经典作家表达思想的深刻性。所谓重复性阅读,是指读者对文本进行二次及以上的反复阅读。各类公众号、短视频因其篇幅简短、内容直白深受读者的青睐,一次阅读就此成为常态,但马克思经典文本则与之不同。马克思经典文本是马克思不厌其烦、广泛阅读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批判性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优秀成果,进而创造出崭新的思想体系。它所运用的分析方法、所表达的内容观点、所展现的思想价值,要真正学懂学通,并非易事。因此,必须注重重复阅读才能深刻把握文本内在。当然,重复阅读并非是低水平意义上的简单重复,而是针对读者的阅读需求对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重复阅读,使得每一次阅读都会对读者产生新的价值启示。

2.3 以体系阅读为深化

所谓体系阅读,是指读者从阅读的完整性角度出发,在遵循著作本身的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开展阅读。马克思曾写道:“不论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众所周知,整体性是马克思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一般特征之一。面对开放包容、深邃且庞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方法体系,们只有全方位整体性的系统阅读,才能全景式地饱览其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和影响力。与其他阅读方式相比,体系阅读的要求更高,它要求读者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高度去阅读相关著作,要求读者站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广度去阅读相关著作。因此,读者需要在重复阅读单行文本的基础上,加深读者对经典文本研究的基本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前提下,按照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演变性以及其延展性对其他相关文本展开深刻的辨析和剖析,由点入面、由面寻点,充分挖掘经典文本蕴含的思想力量,感受马克思经典文本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分量和成就,从而使得读者对经典文本产生对高度的认同和支持,提升对经典文本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3 媒介融合视域下马克思经典文本阅读的当代启示

经典文本作为人类认识自身、认识世界的价值储藏,具有传承文明、铸造信仰、教育世人的重要价值,对经典文本的深刻阅读是助推们不断前进的永生动力。因此,在面对们当下无法脱离的媒介融合场域,们需要刻苦钻研经典文本,需要用现实问题探究文本,更需要将经典文本的阅读应用于实际。

第一,需要刻苦钻研原著。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要真正学懂学通,并非易事。大多数经典文本中既有着格言警句式的“忠告”,也有着过度“抒情”的语言,还有着虚无缥缈的,精确呈现的“市井俚语”。但马克思经典文本与之相比,既有着上述诸如此类的特点,还有着其他经典文本所不能比拟的阅读难度。首先,在文本内容上,著作本身所要表达和论述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较其他文本有着较高的难度。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后,马克思曾说过:“所使用的分析方法至今还没有人在经济问题上运用过,这就使前几章读起来相当困难。”“这是一种不利,对此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事先向追求真理的读者指出这一点,并提醒他们。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3]这一点,对于阅读马克思经典著作的人来说,依旧适用。其次,在文本价值方面,如前所述,与其他文本相比,马克思经典文本中思想丰硕,价值超然。不仅能够启迪读者的意识性、激发读者的创造性、提升读者的自为性,而且对改造“现实世界”有着指导作用。它的现存价值召唤着更多读者走近它、反复翻阅它。

第二,需要用现实问题探究文本。联系实际,是学习理论的重要方法。这要求们在阅读马克思经典文本时,需要带着现实问题去研究文本,判断文本的科学性和价值性。一本著作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如何体现,需要读者用现实问题对照文本、观察文本、审视文本,看是否这本著作是否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在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在阅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读者需要以能否解决现实问题为参照系,破除对经典文本的教条式理解,破除以理论的视角研究理论,进而澄清附加在经典作家名下的错误观点,对于马克思经典文本的阅读,也该如此。一方面,要以文本为指导,深入掌握文本所阐述的理论,去思考和解答自己在研究领域中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要把文本所阐述的理论与当前媒介环境下各类网络思潮相对照,划清与错误思潮的界限。由于互联网表达空间相对自由、舆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促使一些错误思潮,如历史虚无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等错误思潮在网络平台上发酵、繁衍,针对这些现实冲突,经典文本如何夹缝生存,需要读者具备问题意识,对文本进行更为直观、有效地研究。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实际问题为指向,阅读和研究经典文本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关注经典文本所创作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原汁原味地吸收文本的价值。

第三,需要将经典文本应用于实际。 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于实际,而非纸上谈兵。自马克思的相关著作传入中国,就在中国掀起了热烈地学习风潮和广泛地实践。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文本所阐述的理论为指导,深入实践:团结带领任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成就。然而,新的时代背景下,多元的传播主体、开放的内容生产、挤压着马克思经典文本的话语空间,消解着马克思经典文本的影响力,促使很多读者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未能从实践层面深刻领悟马克思经典文本所阐述的理论真谛。当前,如何在媒介环境下就增进读者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深刻认识,需要创造更多的实践空间。如以互联网发展为契机,采用虚拟、3D等传播手段,具象马克思经典文本的实践场地,给读者可以实践理论的平台。此外,广大读者要以经典文本表达的精神信念为指引,坚持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学而新,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分辨并克服其他错误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竭尽全力。

 

参考文献

[1]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黄灿然译.为什么读经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3.

[2]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