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韩世华 试述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的路径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3-12-12 11:49:52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韩世华

中共察布查尔县委党校,新疆察布查尔  835300

摘要: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紧迫要求。如何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成为新时代的新课题。通过调查研判乡村基层治理暴露出的新问题,探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路径:增强党建引领能力,构建农村基层治理格局;提高基层治理的供给能力,增强服务基层的各项能力;充分发挥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运用法治力量,培育乡村治理“法治”持久动能;以德高望重乡贤为带动,构建多元治理格局。

关键词:基层治理;时代意义;提升能力;路径探索

 

1. 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的新时代意义

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存在着许多不足,只有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推进乡村自治、德治、法治高度融合,夯实乡村治理的根基,才能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当前,一些地方的村级党组织动员人民群众的方法欠佳,党员干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能力不强。只有坚持党的领导统揽全局,进一步建立健全乡村社会治理机制,才能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实现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

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紧迫要求。进入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平、法治、文化、安全、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着力解决好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的突出问题,才能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这是新时代赋予基层治理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2. 新时代,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党建引领能力不够,治理体系不完善

基层治理党建引领能力不够。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基层是治理范围最广、问题最突出、矛盾最复杂的地方。基层治理过程中,基层党建必须保持足够的引领能力,但实际工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对党建引领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过程中,一些干部缺乏对党建引领的足够认识,结果就是“以党建抓党建”,不能充分发挥出党建在乡村基层治理的引领能力。二是党建引领的办法不够多。由于人员不足、流动性大、年龄偏大等因素,基层干部在面临多项繁重任务时思想包袱重、工作压力大,这都极大地影响了基层党建引领能力的发挥。三是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一些基层干部对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势不能充分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

进入新时代,社会变化要求重新处理好党、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关系。一些乡村的党组织,凝聚人心功能涣散,号召力和动员力有所下降,未能真正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一些基层政府,出现职能定位模糊,权责关系不够清晰等突出问题;不少社会组织,缺乏独立性,与政府相比不具备权威性,尤其缺乏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越来越难以有效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在群众自治方面,居民的自治意识和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基层自治建设相对滞后,民众对社会治理参与意愿不强。

2.2 思想重视不够,治理理念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重发展经济,经济发展指标一度成为考核干部的标尺。导致不少基层干部至今对于基层治理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吃饱穿暖最重要,对思想建设,文化引领,道德建设不够重视。他们认为道德建设是“软任务”,不容易量化,不容易考核,做起来难度大,而且见效也慢,工作中号召多、落实少。一些基层干部抓农民群众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认知有偏差,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精力不足,同时也缺乏有效考核机制和办法。

进入新时代,乡村基层社会治理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产生了新要求,这就要求基层党委、政府的党政工作人员转变治理理念。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从“管理思想”到“治理理念”的转变不到位,“重经济、轻党建”、“重政府、轻社会的”传统政府管理路径依然存在。基层政府的管理方式和治理手段依然停留在管控层面,基层群众的参与也仅停留在初级和辅助层面。另一方面,原有“管理”政策和模式落实具有惯性,虽然顶层设计上进行了创新和更改,但官僚体制行政模式多层级、低效率的固有弊端,导致政策文件容易在传达过程中因各地重视程度不同而产生差异较大的治理结果。

2.3 优良传统道德滑坡,法治化欠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强调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有部分人思想道德日渐滑坡,人情味淡化。比如孝道被淡漠,在基层走访中,发现一些虐待老人,遗弃老人,不赡养老人现象。传统孝道失传,优良家风的失色,家庭道德滑坡加速。还有一些村庄,为谋求自身利益,变成制假贩假、藏污纳垢的窝点……在法律知识的欠缺下,在经济利益的引诱下,淳朴民风被遮蔽。这些违法行为不仅危害自身和周边群众的安全,并且对周边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公德、社会氛围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影响。

调查发现,基层普遍存在推崇权力至上和特权意识、崇尚等级划分、轻视法治、忽略民意等现象。在基层治理中,公民法治精神、法治意识的缺失,会导致个别人通过极端的途径解决矛盾纠纷,法律维权成为一纸空谈。除此之外,法律法规对基层治理的权限和职责范围界定模糊,使得相关职能部门治理过程经常受阻,无法规范、统一的开展工作。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中,立法和执法工作还需加强。

2.4 信息化不健全,服务能力不足

部分乡镇较低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导致现阶段基层信息治理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基层政府对信息化治理的认识有限,基层政府对信息平台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等。此外,平台建设大多由党政办公室人员兼职,缺少专职人员。

基层治理服务能力不足。一方面,是基层治理供给能力不足,供给侧失衡;一些农村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基层服务物品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基层治理服务能力疲软,服务侧受挫;基层治理服务能力不足,体现在服务人员数量少、不愿服务、不敢服务等诸多方面。

此外,一些偏远乡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不仅难以吸引优秀人才而且离职率高,且人才流失较快。同时工作人员普遍专业性较低,严重缺乏信息化人才。

3. 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的路径

3.1 增强基层治理党建引领能力,构建农村基层治理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曾提出,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

这为推进乡村基层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新时代的基层治理,必须把党建引领放在首位,并持之以恒地把党建引领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一是要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基层治理要牢固树立党建引领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自觉,从根源上认识加强基层党建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做到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二是要不断夯实党建引领的群众基础。固本强基,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党员干部是联系群众的关键枢纽,在任何时刻、任何情况下,都要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结合基层治理工作实际,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深入群众,总结好方法、尝试新思路,密切干群关系、赢得民意基础。三是不断提高党建引领作用。乡村基层治理应坚持“一盘棋”指导思想,加强统筹规划,调动各方面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村委会、农民、社会组织等基层治理主体,通过强化彼此认同,统合各方力量,共同实现农村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进而积极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基层治理格局。

3.2 提高基层治理的供给能力,增强服务基层的各项能力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基层治理供给能力,平衡供给侧结构。基层治理工作者也应承担起基层治理的当家人角色。一方面,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农村,“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在基层治理,因此要大力开展乡村地区对口帮扶,从国家层面、省市县各层级对农村地区提供基层治理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要不断充实基层的财力。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在加大财政统筹保障力度上持续发力。财政部门要当好专项行动的“军需官”,将资金精准投放到基层前线,还应吸引民间社会资本作为有效补充,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精准而强劲的动力。

要不断增强基层治理服务能力,强化服务侧功能。在乡村,基层治理的主动性是乡村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培训,帮助基层治理人员提升服务能力,进而愿作为、敢担当。基层服务治理也依赖群体服务和个体服务,应着力培养选配一批有能力、有素质的职业化基层治理人员,高效保质地完成农村所需的服务。

3.3 充分发挥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德治在城乡基层治理中作用重大,尤其是在乡村,推行乡村德治,可以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整体素质,和谐村民关系,减少社会矛盾,提升乡风文明的水平。同时,也可以为自治奠定基础,为法治弥补不足。

首先,通过乡村德治建设,提升乡风文明水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德治的根基。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可供借鉴的德治因子,“为政以德,德主刑辅”的德法共治思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善良因子、“孝有三,大孝尊亲”的孝养思想、“公生明,廉生威”的廉洁思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勤俭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言必信,行必果”诚信美德,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因子,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的德治建设提供不竭源泉。通过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经验,使之与现代自治法治融合发展,与现实生活融通进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释放出德治在社会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其次,通过德治建设,为乡村自治奠定基础。乡村自治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能人治理,有能力有人缘有闯劲有社会关系的能人在农村很受欢迎,他们有威望,村民也愿意信任他们,从而有利于基层自治的开展。如果能人道德修养不高,长期拥有权力而又缺乏监督,就需要道德的约束。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家风家训、乡规民约、乡风习俗等德治的作用,可以更有效地约束能人人格,化解乡村矛盾,实现村民自治。

再次,通过德治建设,为乡村法治弥补不足。中国传统社会是家族制社会,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是處理问题的规范。遇到一些社会矛盾,调解缓和矛盾的根据,往往是道德的感化与权威的人格,乡邻的关系和村规民约,碍于法律意识的淡薄和“走法律多丢人”的观念,只有少数人会拿起法律的武器,争取自己的权利。

乡村是我国农耕文化的保留地、储存地、根源地,乡村德治建设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助于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有助于乡贤力量的发挥,有助于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塑造文明乡风。

3.4 运用法治力量,培育乡村治理“法治”持久动能

基层治理离不开法治的环境,法治在乡村社会的体现是村民对规则的信任、遵守和用好法律制度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法治力量约束乡村治理过程,可以有效弥补道德规范等非正式规则的不足之处,培育起现代化法治精神,从而保证新时代乡村治理过程的公平正义,充分发挥法治为保障的“三治融合”治理模式优势,实现法治基础上的治理有效和乡村善治的有法可依。一方面,建立乡村法律顾问制度,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站、服务室,培育“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率先将在村党员培养为法律明白人。依托农民夜校、村组微信群等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普法”宣传活动,普及耕地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村民法治意识。另一方面,开展“百姓法律顾问进千村”活动,如四川泸州市江阳区开设“石榴籽”调解工作室,有效缓解法律条例相对晦涩、下沉困难的问题。在矛盾化解的过程中,也使村民真正感受到法治服务、体会到法治之利,树立起了村民的法治思维和村干部的法治素养。

3.5 以德高望重乡贤为带动,构建多元治理格局

发挥基层社会治理中社会协同的功能。健全社会协同联动机制,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不仅要完善年报制度,还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升社会组织的社会服务和自我治理能力;创新农村社区管理的工作思路,加强基层工作者队伍建设,为基层服务机构提供资金扶持,引导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购买的服务项目,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中国传统村寨村庄,基层社会都是实行以德治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族长和贤人的地位与作用至关重要,逐渐形成独具地方魅力和地方特色的乡贤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乡贤作为基层治理的主导者,维护了社会稳定,凝聚了大众合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目前的城乡基层治理中,乡贤仍然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新乡贤是本土社会中的“贤人”“能人”,是群众眼里的“熟人”,他们一般德高望重,有一定的号召力与感染力,凭借自身的人格和威望被大家敬重。在当今社会,农村优秀的基层干部、本地有名的道德模范、大家公认的身边好人、返乡发挥余热的退休干部、从农村走出来的企业家、救治生命的医护人员、代表文化文明的教育科研人员、服务大众的党政机关干部等都是具有凝聚力引领力的新乡贤。在现代基层治理工作过程中,还需要明确新乡贤的地位,相关部门与新乡贤互相支持,形成合力,以保证各项工作良好开展。

新乡贤融入基层治理中,可以展示自我、反哺家乡,增强群众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大力支持和推动社会组织的有效参与,培育有发展潜力的“草根”社会组织,构建多元治理格局,提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

总之,新时代要着力完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

 

参考文献:

[1]谢小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视角与实践路径[J].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

[2]刘振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历程与思考[J].社会治理,2021.

[3]许晓东、张乐.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J].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

[4]汤文仙.党建统领城市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J].北京城市管理学,2020.

[5]杨晓晖.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探析[J].攀登,2019.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