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耿雪莲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3-12-13 09:18:09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耿雪莲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800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使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这为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挑战。本文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新时代意义,从学生、教学、课程三个维度对新媒体与思政课融合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进行分析,提出了新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对策,以期提高大学生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思政课;获得感;提升

中图分类号:D21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使命。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和受众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也需要得到更新和改进。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新时代意义

1.1 促进思政课育人价值的实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使命。通过突出思政课的育人价值,可以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和投入思政课程中,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首先,引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作用。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在面对诱惑和利益时容易丧失自己的价值观,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追求。而思政课则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避免不健康的心态和行为。其次,强化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思政课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国家形势,从而形成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自信心。最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思政课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从而懂得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2 增强思政课的教育实效性

由于思政课理论性课程的性质,学生普遍觉得思政课程内容晦涩难懂,思政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不高,弱化了思政课的实效性。而只有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有“收获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效证明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1]。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思政课的教育实效性,具体表现在:一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如果大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和参与度,那么思政课的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得思政课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思政课虽然理论性很强,但是其实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1.3 倒逼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提高大学生思政课学习获得感的关键。当前,思政课的主要教学方法依然停留在理论灌输和简单说教,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获得感不足[2]。为改变这种状况,思政课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参与度,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这就倒逼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方法创新上多下功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国已经来到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为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积极主动的将新媒体技术引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探索“新媒体+思政课”教学方法。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自媒体的特色优势,紧抓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传递思政课教学内容,适应学生追求新异的心理特征[3]

总之,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思政教育在大学校园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加强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不仅有助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新媒体与思政课融合,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三维视角

依托新媒体,教师可以得到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新媒体的有效辅助下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拓宽思政课实践教学手段,真正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向着多元化、生活化、大众化以及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并且以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传授知识、增强思想熏陶,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

2.1 学生维度:激发学习兴趣

高校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教学,理论知识较多,“传道受业解惑”的过程较为乏味,学生的专注度不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专注度的“关键一招”。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对于教学设备的使用也大多数是体现在PPT上,而PPT也只是将教学内容以“静态”的方式呈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普遍不高。在新媒体技术帮助下,思政课给学生带来更好的课堂体验感,不仅能够大幅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实现“寓教于乐”的理想教学效果。

2.2 教学维度:增强教学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门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养,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奠定基础。新媒体技术与思政课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且有助于将课程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VR技术的虚拟体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不仅仅是理论学习,实践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VR技术的虚拟现实体验可以实现由讲理论转化成“实践”,形成了参观式的实践课。借力VR技术的虚拟现实体验,可以助力思政课教学效率的提高,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空洞化”的现象,达到知识入脑入心入行,增强教学实效的目的。

2.3 课程维度:变得“活”起来

新媒体与思政课融合可以使思政课“活”起来。首先,新媒体技术能增強思政课的现实性。通过新媒体技术与思政课结合,可以建立现实事件同教学内容相结合的虚拟场景,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现实关注度和实际可操作性,从而增强思政课的现实性。其次,新媒体技术能提升思政课的引导力。例如VR技术与思政课融合,能够克服教学内容空泛、抽象的弊端,学生通过场景的重现,置身于“现场”,将大大地提高对知识、理论的价值认同感,从而形成坚定信仰的性格,提高了思政课的引导力。最后,新媒体技术能强化思政课的亲和力。思政课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是有“温度”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较少。VR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从现实性来说,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学内容与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引导力来说,让学生体会到了课程对自身是有用的,能让自己实现全方位的“升华”。思政课现实性的增强和引导力的提升给予了思政课“温度”,强化了思政课的亲和力。

总之,新媒体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可以进一步加速师生间、学生与外界间信息的有效沟通,从而打通校内外信息沟通交流互动的共享渠道,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促进师生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策略

3.1 培养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新媒体应用能力

新媒体视域下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中坚力量,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关键指引者。教师的核心素养关系着新媒体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为全面促进思政课以新媒体为导向进行改革与创新,高校必须在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上下功夫。一是要转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新媒体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需要观念先行,只有转变观念才能更好“拥抱”融合。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必须要转变思想,要对新媒体融于思政课有正确的认识。思政课教师要抛开新媒体“麻烦”“只有娱乐性”“绣花枕头”等偏见思想。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象征着时代的进步,它的形成与发展是“顺势而为”,必将逐步应用于教育行业,若思政课教师一味墨守成规不懂得接受新事物,对新媒体与思政课的融合产生消极影响,将不利于思政课的与时俱进。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明确新媒体技术的时代价值,面对新技术、新手段要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消除偏见“壁垒”,更新教学理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这对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二是要提高思政课教师运用新媒体的技能。信息素养主要强调的是教师挖掘、整合、分析有用信息的能力,“想要用先要会”,思政课教师只有学会了如何使用新媒体技术,才能顺利把新媒体技术与思政课融合起来。高校应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为新媒体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做足保障。应先从理论入手,让思政课教师明白新媒体技术的原理、熟悉操作规则和操作流程;然后实践,要求思政课教师亲身操作,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这是思政课教师顺利使用新媒体技术的前提。高校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座谈、研讨以及外出学习等活动进一步规范思政课教师关于新媒体技术方面的知识体系,增强思政课教师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为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信息素养创造有利条件。另外,树立新媒体运用优秀教师模范典型,并在全校范围内大力推广,促进教师之间互动。

3.2 树立“以生为本”理念,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在当今社会,以生为本的理念已经越来越被重视,这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指导思想。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树立“以生为本”理念,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思政课教学起点,同时也是思政课教学的终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微信公众号、QQ、短视频、在线直播等新媒体技术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思政课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微博、微信公众号、在线直播平台等新媒体平台特点的基础上整合这些资源,设计有趣、互动性强的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加喜欢思政课。比如,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微博设计互动问答、在线投票等活动,或者鼓励学生从教材内容出发,自主编辑并且发布思政课内容,以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其次,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和兴趣会有所不同,因此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也应具有个性化。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在线测试、课后反馈等技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估和跟踪,以便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水平,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最后,充分发挥高校官网功能,在网站上开设开设思政课教学主页,以此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窗口。可以将近期的思政课实践活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全校师生面前,从学生实际出发增强思政教育的大众化与生活化。具体说来,可以在官网上设置“公益服务频道”“四史学习频道”“国家学校热门资讯频道”,全校师生可以在对应频道的讨论区域尽情抒发观点与想法,让思政教育切实掷地有声。

3.3 搭建VR教学场所,打造激情活力思政课堂

新媒体时代,VR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它与思政课的融合使思政课教学方式得到了扩展,课堂氛围感得到了增强,但是不能只注重它的趣味性,这样就不能达到思政课的教育意义,偏离了思政课的育人目标。首先,在推进融合过程中要明确思政课的实际目标,合理建立符合思政课内涵的VR教学场所,且遵循知识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VR技术的时代价值。其次,搭建VR体验室。在特定的背景下设计相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佩戴VR设备进行沉浸式自主学习,给学生“游戏化”的课堂体验,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游戏化[4]。如:可以根据中国古代社会场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成就或者本土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事件创设虚拟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以历史事件为依据,进行角色扮演等方式,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剖析和思考,达到思政课的教育目的。

3.4 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思政课现实针对性

时代在发展,思政课应顺应时代变化,在不脱离教材的情况下根据大学生实际的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现实针对性,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才能准确地阐述教材中的观点、理论和思想,才能将教材体系转变成教学体系,拓宽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增强运用思政课所学知识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其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使大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思政课教师就要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对大学生当前最关心的问题有所了解。202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新闻媒体通过入驻哔哩哔哩、百度、微博等社交娱乐类、信息资讯类平台,并持续引导平台用户参与对热点议题的讨论,进一步提升平台用户对相关议题的认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5]。思政课教师也可以通过哔哩哔哩、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摸清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知识点的同时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政课真正的学有所获。

总之,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多次布局和鼓励高校要办好思政课。新媒体时代,教师要发掘出多元化的路径,运用新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方式,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覃丽燕.增强新时代思政课获得感探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3):71-73

[2] 胡文秀、马秀娟、侯凯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逻辑和提升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24):36-40

[3] 王自芳.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4):54-56

[4] 许怀芝、王东.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VR研学旅行的融合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2022(05):48-50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s://www. cnnic.cn/n4/2022/0401/c88-1131.html,2022年02月25日.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