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陈 珺 中国语言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研究--—以《大学英语精读》课程为例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4-02-12 11:25:41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注重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的融入,时常将具有“异质性”的中国语言文化元素排除在课堂之外。近年来,随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提出,中国语言文化元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一定关注,但仍然存在中国元素融入生硬机械、师生接受度低等问题。本文试图论证中国语言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基于《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实践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中国语言文化元素大学英语精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卓有成效的英语教育需要在提高语言能力和培养文化意识两方面双管齐下。在文化相关内容的引入方面,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从片面关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到注重英语文化的融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走过了一条漫漫长路。然而大学英语教学所涉及的文化教育不应只涵盖英语文化;中国语言文化元素的融入和运用同样意义深远。

近年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因为“与文化育人的目标相一致”[1],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针对文史哲类专业课程,更是提出“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的明确要求。如此背景之下,中国语言文化元素逐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关注。

然而,此类教学实践还处于尝试阶段,存在融入方式机械生硬、流于形式主义等问题。很多师生对于在教学中融入中国语言文化元素的必要性和意义持有保留意见。同时,在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大背景下,如何将中国语言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使其服务于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标也是亟待探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论证中国语言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实施途径。

一、中国语言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对于将中国语言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许多教师和学生并不认为有此必要,对此种做法存在怀疑和抵触情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外语教育界崇尚“沉浸式教学”,推崇在外语教学中有机融入与所学外语相对应的“外国文化”。如此风潮之下,“中国语言文化元素”容易被教师和学生视为异质内容、干扰因素,全然排斥于课堂之外。本研究将从情感教学、思政、跨文化交际、四六级应试、文明互鉴等维度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语言文化元素的必要性。

以情优教的意义

所谓以情优教,就是“在充分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又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的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3]。中国语言文化元素相关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耳熟能详,且抱有情感的。这种情感涉及国家、民族、地域等多个维度。在面对这样的语言材料时,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往往表达出更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信心。特别是在语言输出环节,在进行中国语言文化相关主题的口头、书面表达时,学生的主动表达意愿和表达自信都有明显提升。由此可见,中国语言文化元素的融入能够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英语课堂中学生“不感兴趣、张不开口、胆怯害怕”的难题。

思政意义

“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词。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到英语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教师普遍认为“学习英语与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上,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现象与我国的英语教学存在英语国家本位主义的思维定势密不可分。传统的英语课堂以英语国家语言标准为圭臬,以所谓本土人士“纯正”的英语为学习范本,过度关注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强调语音的标准、英美俚语的掌握,注重了解英美文化背景。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基于自身口音不够纯正、对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不够深入等原因,产生“次等情节”(inferiority complex),导致缺乏本土文化自信。中国元素的融入能够对课堂内英语文化的统治性地位构成挑战,为培养文化自信开辟更多的渠道;在提高学生英语技能的同时,增进其对于本国文化的了解,培养家国情怀。

跨文化交际意义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普遍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文化意识。中国语言文化元素进入课堂,能够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构成鲜明对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直观、深刻地理解东方与西方的语言文化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打好基础。同时,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有很多场合需要学生使用英语对本国文化相关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触、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相关英文词汇和表达,这对他们成功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会有很大助力。从宏观层面上看,文化交际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够对国家层面的文化输出产生直接的助推作用,有助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体系”[4],从而在“新文科提升文化软实力”[5]的意义上服务于国家战略。

应对四六级考试的意义

近年来,四六级考试中的翻译试题总是围绕“中国主题”展开,涉及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翻译题“对于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的考察偏弱,只要学生熟知中国文化内容,能够翻译出相关的英语词汇,利用简单的句式就能够连词成句,翻译出正确的译文”[6]。一旦中国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熟悉、掌握中国元素相对应的英语表达,从而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四六级考试中的翻译,并在此基础上,改善四六级考试的整体表现。

文明互鉴意义

在融入中国语言文化元素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勾连、比较中西文明的思维模式能够得到训练。这有助于学生对中西文明形成个人化的深入看法,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世界胸襟、文明意识,以本国的优秀文化为“根基”和“支点”,跨越文明之间的鸿沟,融会贯通,实现多元文明互鉴。由此可见,将中国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也是开展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中国语言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施途径

中国语言文化元素对于改进当前英语教学具有多方面的意义。然而,中国语言文化元素在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时常出现生硬嫁接、流于形式等问题。如何将中国语言文化元素有机、自然地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试图从教材选择、教学设计、翻转课堂、考评体系的设计、补充性教学材料的选择等方面探讨中国语言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现路径。

选择包含中国语言文化元素的教材

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开展高校思政建设的号召,市面上不少大学英语教材都已融入中国语言文化元素。以笔者教授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为例,目前使用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版)。与之前的三版教材相比,在融入中国语言文化元素方面,第四版做了较多改进。譬如,每一册的教材中,都会至少选取一篇以中国经济或者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课文;每个单元都包含一个与主题相关的中国名言警句。这些译成英语的中国名言警句位于单元开篇,将整个单元的语言学习置于一个跨文化的语境框架之中。综上可见,合适教材的选取可以在总体方向和最低限度上保证中国语言文化元素在课程中的融入。

将中国语言文化元素融入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为了避免中国语言文化元素沦为课堂的“点缀”、“花边”,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将其灵活融入预习、课堂热身、课文讲解、课堂操练、课后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使得中国元素在教学流程的方方面面得到体现。以笔者熟悉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为例,在热身练习、课堂操练、课后作业等环节中,教师可以用单元主题或知识点作为联系点,在常规的阅读、口语、翻译或写作任务中融入中国语言文化元素,设计辩论、角色扮演、古诗词翻译、中文歌词翻译等多样化的任务形式。这类活动兼具趣味性和文化性,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譬如,中国名胜古迹介绍类的翻译既包含中国语言文化,又与“travel”等课文主题关联,又是四六级考试翻译的常见题材;此类翻译练习出现在《大学英语精读》的课堂任务和课后任务中,丝毫不显突兀,能够自然融入。

利用翻转课堂融入中国语言文化元素

“教育数字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教育变革的必由之路。”[7]中国元素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融入同样有赖于数字技术的辅助。近年来,不少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学时不足的问题,而中国元素的融入可能会使课堂时间更加吃紧;匆忙开展又可能导致浮光掠影、难以深入,影响教学效果。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困境。一些涉及中国元素的背景导入、热身活动、预习任务都可以录制成微课,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线上学习,充分节省线下课堂时间。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下,中国语言文化元素的有机、深层融入获得充分的时间、空间条件。同时,翻转课堂所代表的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与中国语言文化元素相关的传统教学内容之间形成张力,相辅相成,能够彰显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在“传统与现代”理念之间进行的调和与融通。

关注中国元素相关教学任务的学习效果,将其纳入考核体系

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涉及中国语言文化元素的预习任务、热身活动、课堂任务、课后作业进行评估打分,也可另外设置相关试题进行测验。在终结性评价中,教师可以在期末考试中设置涉及中国语言文化元素的试题。如此这般,中国语言文化元素相关的学习任务会更加得到学生重视,教学效果更有保证;融入中国语言文化元素的教学理念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更加彻底的贯彻。

优先选择并充分利用涉及中外文化比较,具有跨文化视角的课外补充教学资料

这一类教学资料既包含中国语言文化元素,又能补充与英语国家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亦能拓展与两者相关的词汇、表达。同时,比较的视角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类材料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融入中国元素的机械生硬,达到有机融入、深度融入的效果。

在补充性教学资料的选择方面

还应尽量选择与课本内容在主题、知识点等方面存在较高关联度的内容,包括名人名言、成语典故、古典诗词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当代生活相关的新闻时事、人文地理等。主题、知识点等方面的高关联性使得中国语言文化元素的融入显得自然、合适,不会有突兀之感。

三、结语

中国语言文化元素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恰当融入,能够充分发挥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提升学习的信心和主体性,多方面改善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效率;同时,此举还能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课程育人目标,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值得尝试和坚持的创新途径。

为了防止机械生硬、流于形式的融入,中国元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应当秉持“灵活适宜”的原则,充分利用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宝库中积累的丰富素材,建立其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联系,从教材、补充教学材料的选择开始,将“重视引入中国元素”的教学理念贯彻于教学实施的整个流程之中,同时充分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使得中国元素真正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不可割舍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适宜地存在于大学英语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 何莲珍.服务高教强国建设,重构大学外语课程体系[J].外语界,2023(5):3-7.

[2]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高教[2020]3号.

[3] 卢家楣.以情优教[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中小学教育管理1999(10):88-92.

[4] 李厚锐.深入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N].光明日报,2022-10-11.

[5] 马陆亭.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从教育理念到范式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22(12):9-11.

[6] 张珊珊张元元.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基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的分析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22.38(04):124-126.

[7] 吴岩.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以教育数字化支撑引领中国教育现代化[J].中国高等教育2023(2):5-10.

作者简介:陈珺(1986--)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2022年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讲好中国故事:中国语文化元素在《大学英语精读》课程中的融入与运用研究项目编号:YBJG202261)。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金辉 数字经济时代下 
魏 霞 浅议新时代我国 
王敬晖 方健康 徐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