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杨小明 民族地区普通二本高校中文专业先秦散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4-02-12 11:27:15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杨小明
(西昌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四川 西昌  615000)
摘要:古代文学作为高校中文专业最核心的专业课,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民族地区普通二本学生而言更是学习难点。由于先秦文学的内容基本上是中国文化元典,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华要素,所以对于课程思政建设也意义重大。文章从教学面临的困境出发,在加强古代文化基础学习、联系实际加强理解、了解时代特征、文学史内容的处理、背诵和通读、梳理学术史几个方面,结合教学实践,对先秦散文教学提出了看法,希望能对古代文学的教学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文专业;先秦文学;先秦散文;教学

明代学者胡应麟说:
宋世书千卷,不能当唐世百;唐世书千卷,不能当六朝十;六朝书千卷,不能当三代一,难易之辨也。然今世书万卷,亦不能当宋千。[1]
一方面体现了古人对中国早期经典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年代越久的著作阅读起来难度越大。古代文学作为高校中文专业最核心的专业课,在所有课程中所占课时比重最大。而对于其发生期学习尤为重要,正如程千帆先生所言:
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任何一个阶段和领域,对于先秦、两汉的典籍都必须认真学习,否则就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
先秦时代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期。从史前开始,直至公元前221年,时间跨度大,加之文献流传过程复杂,虽然内容并不算多,但内容涵盖广且存在很多其他问题。尽管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占据的比例很大,但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对于民族地区普通二本高校的学生掌握起来更是困难。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先秦散文的教学谈几点体会,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借鉴。
一、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困境
先秦时代留下来的文字佶屈聱牙、晦涩难懂,这是学生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如果不能疏通文字,体会其思想内涵、艺术特点就无从谈起。先秦文献文字障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字义理解的困难
汉字产生已经有几千年了,从产生时的原始意义到现在很多字变化非常大。如果不了解这些,读古书有时甚至对意思的理解会南辕北辙。比如《齐伐楚盟于召陵》“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句,对“风马牛不相及”的解释,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作品选》解释为“风马牛不相及,风与放通,此指两国相去极远:虽马牛放逸,也无从相及”。[3]郭锡良《古代汉语》:“风:指牝牡相诱。这句的意思是,你在北方,我在南方,相距很远,本来互不相干。”[4]而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风”词条下有“走失”一意,后面举的例子即是“风马牛不相及”。[5]再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句,《历代文学作品选作品选》释作“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龄比你例长一些受拘束而不言。”[6]《古代汉语》解释句意为“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些,〔人家〕不用我了”“毋吾以:不用我。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前宾语前置。以:动词,用。”[7]
先秦典籍里的这种问题非常多,涉及到假借字、古今字、同源字等等,这里举了两个例子。要想读懂先秦典籍,对比、斟酌,确定相对合理的解释是必不可少的。而这样做势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如果缺乏耐力,很容易走马观花,学不到东西。
(二)面对消亡的文化现象
天文历法、律令职官、日用物什等等人们生产生活离不开的东西,古今差别很大。当时可能尽人皆知,但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逐渐转化消亡,但都保存在了古籍里,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就会经常遇到。《晋楚城濮之战》中,晋楚治兵,“晋车七百乘,韅、靷、鞅、靽”,接下来就写晋侯观师,其中“韅”“靷”“鞅”“靽”让人一头雾水。战后,晋文公向周天子献俘,写到:
丁未,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郑伯傅王,用平礼也。己酉,王享醴,命晋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8]
“驷介”“平礼”这些指的是什么我们不清楚,“大辂”“戎辂”“彤弓”“玈弓”等除了在青铜器铭文里,其他地方很难见到。由此可见,如果不在古代文化常识方面加以一定的训练,读懂古书,是十分困难的。
(三)文字窜乱
几千年前的典籍,流传到今天经历了不同时代各种文献载体的转录,又经过了无数人之手,鲁鱼亥豕,错乱不少。因此古书中有的地方重复拖沓,甚至支离破碎难以读通。以《逍遥游》开篇为例,从篇首至“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正文,此下45字是注。“南冥者,天池也”是注文,其后39字是引《齐谐》进一步说明。按古书抄写规则,这45字应写得小一些,但在传抄中却被看作正文抄入;下文“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直至“斥鴳笑之曰‘彼且安适也?……而彼且奚适也?’”“乃读《庄》者附载异文,今本误入正文,故与上文重复”。而“汤之问棘也是已”和“此小大之辨也”二句本是注文。[9]
古代文化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可能是大多数普通二本高校学生共有的问题,但是针对民族地区来说,生源更为复杂,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使用的语言为本民族语言,还有些学生是理科生转专业过来的,基础更差,因此教学面临的挑战更多。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面对教学上出现的各种困难,在参考前人教学研究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对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一)加强古代文化基础学习
种种原因造成了先秦典籍的复杂性,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充分注意,并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传达给学生,在最初授课时帮助学生解决,逐渐激发他们探求问题的意识。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古代文化基础,首先要加强相关课程的学习。古代汉语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但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读懂古文。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汉字发展的历史,要知道并学会查阅相关的工具书。王力《古代汉语》每一单元都有《常用词》部分,郭锡良《古代汉语》每一单元也有《词义分析举例》,要注意这些内容。不过王力的数量大且规律性差,语言学与文学毕竟有所差别,郭锡良从古今词异同、本意探求、引申义分析等几个角度分类,掌握起来条理清晰。两部《古代汉语》也都有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尤其是王力《古代汉语》,内容十分丰富。另外,王力先生还编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对了解古代文化会很有帮助。
有些学校本科阶段开设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课程,也很有必要。古典文献学应用性很强,作为一个学科,在研究生阶段才出现。问题是本科阶段的课程怎么开?学生普遍反映古典文献学的课程比较难,其实不是难,而是生僻,因为本质是它讲的是中国传统学术,学生以前接触的少,所以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授课时应该简化繁琐的概念,重点放在古文献的发展过程、古书的体例及文献学基本工作上,要让学生接触古籍,参与古籍整理,突出学科特点,这样既让基础不强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有所收益,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其次是需要持之以恒。古代文化方面的东西陌生而琐碎,如果短时间突击学习,死记硬背,不但达不到学习效果,还容易理不出头绪,最终放弃。所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一定不能有为难情绪,要循序渐进。同时,任何学问都是规律性的总结,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功夫需要用在平时,要长时间积累。
再有就是繁体字的问题。中文专业的学生至少要认识繁体字,这也是专业的需要。并非所有的汉字都经过了简化,繁体字只占汉字的一部分,实践表明,老师板书、课件,学生读作品都用繁体字,半年时间把繁体字掌握下来是不成问题的。
(二)联系实际加强理解
先秦典籍经过几千年的陶炼流传至今,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联系现实生活,传达中国人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导他们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讲解历史散文,除了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风貌外,还要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历史人物的奋斗、成长、变化的经历,比如在《晋公子重耳之亡》中展现重耳如何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公子哥成长成为一代霸主的过程,在《苏秦始将连横》中展现战国时代士人是如何通过刻苦努力改变命运的。这些教育尤其是在国家飞速发展、全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物质资料丰富情况下对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鼓励学生敢于担当责任,不丢弃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精神,将来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是非常必要的。讲解诸子散文,要作各家对比,以拓展学生思路,培育他们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在课堂实践中,讲完孔子、孟子,再讲道家、法家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明显能够感觉到学生们的诧异,说明已经触碰到他们了,看来这种努力起到了作用。
作适度的扩展不但有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对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有帮助。《左传》记载重耳到齐国,齐桓公礼遇有加,便乐不思蜀,“姜氏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国语》有进一步描写:
(公子)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遂行。[10]
这段文字的文学价值在于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展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加强文字的趣味性。当把这段文字补充出来展示给学生时,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反映。
(三)了解时代特征
民族地区普通二本高校大多数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而文学的学习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先秦文学更是如此,先秦散文的本身具备的多种功能使其具有独特的价值,深入学习可以在付出较小代价的情况下补齐一些短板。
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被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内在北纬30度左右人类文明重大突破,形成了中国先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三大轴心文明。[11]中国先秦文明虽然时间漫长,但核心时段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这一时段产生了大量的文化元典。这些文化元典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主要是体现在《老子》《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中思想精华及其赖以产生的土壤,即《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中记载的事情,这些记载让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不再虚无缥缈。
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也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现在关于先秦时期的历史著作,大抵都是根据先秦散文结合考古发现写成,先秦时期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可见阅读这些散文的价值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当了解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学生们才能深刻知道诸子散文都是先贤面对国家分裂、社会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的忧国忧民之作,知道《诗经》中绝大部分作品出现的社会根源及屈原在作品表现出来的忧虑和愤慨。
(四)文学史内容的处理
让学生掌握文学的发展脉络、总体规律是中文专业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最主要的承载体就是文学史。而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先秦一段,绵延时间长、内容多、难度大,更是难于把握。
第一、文学史由文学作品构成。“任何民族、国家都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产生口传的和文字书写的文学作品,历史上相继产生的文学作品以及由之发生的创作、流传和影响情况,便构成各自己的文学的历史。”[12]中国文学史也不例外,本质上是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按照时代顺序排列而成。文学史内容无论是作品内涵、艺术特色及形成原因,还是前后继承发展关系,无一不是从具体作品中生发而来。很多学生学习文学史,只知道记忆某部指定教材的条条框框,应付考试过关,这么做即使全部背下来也没有真正学到东西。尤其是对于考研的学生,招收研究生的目的是提高科研能力,培养学术人才。而不熟悉作品而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不在少数,由于基础背景差,导师指导起来无从下手,很难培养出有见地、富于创造性的人才。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初始阶段。从先秦典籍中不仅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变化、文字演进、行文的特点,其中呈现出的各种处处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因此老师应该把起点抓好,从作品字词句开始,到篇章,再到其中蕴涵的文学特质,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文学史由研究文学的专家写成。自从19世纪中国文学史著作出现以来,[13]中国文学研究逐渐深入细致,同类著作也大量产生,同时,这些著作也千差万别,这是由人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也与写文学史的人兴趣爱好、关注点不同有关。每一部文学史的研究主体大同小异,但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指定教材,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应该在讲授指定教材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成果的长处,补平本教材的不足之处,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到更为本质的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辨别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深入了解人文学科的特点,不盲信于某一书本,能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身努力设法解决。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现在的文学史教材大多是分块撰写,大多数作者都是所撰写这一部分领域造诣很深的专家。文学史是由文学作品阐发形成的,写文学史的对于所写部分的作品的引用信手拈来,但对于以前阅读量不大的学生来说,相互之间的差距是相当大的,文字疏通起来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就要考虑既要照顾到学生的基础层次,又要保证教学任务的有质量完成。先秦典籍问题很多,许多学生读起来甚至觉得不知所云,其中散文部分大多又是长篇大论,难度更大。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以采取精读精讲的办法,比如《左传》可选《晋公子重耳之亡》《晋楚城濮之战》,《战国策》可选《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孟子》可选《齐桓晋文之事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庄子》可选《逍遥游》《齐物论》中的一篇逐字逐句给学生讲解,先弄懂文章的基本意思,再体会其中传达出了的精神内涵。因为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文学史已经对所研究内容概括得非常全面深刻,接下来把已经讲解的文章拆开与文学史内容对照,把书本上相应部分引用繁复的论述用一篇作品就讲清楚了。从实践上看,这样做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不仅保证了作品在文学史课堂上的有效果讲授,还让学生对望而生畏的文学史内容理解深刻了,也就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利用率。
(五)背诵和通读
背诵是中文系学生的基本功,是学习中文专业不易之法宝,一代一代中文系老师一直在强调并使用。对于自律性不太强的学生来说,采取一些强制措施是完全必要的。老教师的随机抽查是个很好的办法,让学生背诵经典段落,然后抽签检查。为了尽量不占用课堂时间,把背诵作为考试内容也切实可行,随机从背诵段落中选择作为试题的一部分考查,把背诵与考试成绩挂钩。
关于通读,建议《论语》和《老子》必须通读,因为儒道两家思想历来被认为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两部元典是其最原始的体现,通读对塑造人格、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意义也极大。历史散文并非处处精彩,其他诸子散文长篇累牍,可以选择好的现代选注本阅读。鼓励通读元典,但是做到很难,感兴趣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读一部也很不容易。
(六)梳理学术史
把先秦典籍作为文学作品是西方学术体系传入中国之后的事情,先秦时期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中国古代的分类为经史子集,先秦散文中《左传》《论语》《孟子》属于经部范畴,其他历史散文属史部,诸子散文属子部,要让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的学术是怎么回事。中国古代有自己的学术体系,古人用自己的思路研究先秦典籍几千年,留下来浩如烟海的著作,而他们有一生治一书者,也有父子继承、世代累积者,有师徒相继、对某一学问影响深远者,现代研究只是整体学术的冰山一角。学生知道对学术有敬畏之心不仅仅是学术训练,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教育,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对所做的事情有事业心、责任心、使命感。
当然,梳理学术史应适应学生特点,点到为止,不占用过多课时,主要针对有深入学习意愿的学生,为进一步深造打一个初步的基础。
三、结语
先秦文学在高校中文专业文学史部分是最难的,而对于民族地区普通二本高校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以上就先秦散文教学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是十分完善,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同仁关注,共同努力,不断思考,探索实践,提高民族地区普通二本高校的教学质量,摆脱困境,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应麟著.王岚点校:经籍会通[J].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47.
[2] 程千帆.治学小言[J].齐鲁书社,1986.55.
[3]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作品选[J].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0.
[4] 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J].商务印书馆,1999.135.
[5] 王力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J].商务印书馆,2005.106.
[6]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作品选[J].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42页。
[7] 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J].商务印书馆,1999.601.
[8]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作品选[J].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6-47.
[9] 赵逵夫.擿杂祛伪 重构〈庄〉学——论〈庄子〉文本的错讹现象[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10]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J].中华书局,1962.263.
[11] 壮美画卷长留天地(百年大党面对面⑩).人民网,2022-06-06.
[12] 《中国古代文学史》编写组.中国古代文学史[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
[13]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应为1880年俄国汉学家瓦·巴·瓦西里耶夫(王西里)的《中国文学史纲要》。
作者简介:杨小明(1976--)男,内蒙古奈曼旗人,西昌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与文化。
基金项目: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阶段性成果;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21-1311。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