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时代论坛
 
 
 
 
 
 
 
 
 
 
党梓睿 吕少忠 赵美玲 试述加强高质量人才服务体系构建的路径——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3-12-13 17:35:20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党梓睿  吕少忠  赵美玲

陕西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办(人事处,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在科技强校、人才强校的战略推动下,陕西科技大学自十三五”以来一直将人才工作作为全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人才服务体系迅速形成。坚持党对人才的全面管理,全流程赋能服务链条,专项指导提升人才职业素养,职称、待遇认定开辟“绿色通道”,推进人才评价体制改革,提供民生工程保障。新时期对高校人才服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持续推进人才服务工作提质增效,要建立动态人才数据库,对人才科研“冷板凳”期要宽限,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自主权、加大对产业化人才支持力度以及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人文关怀氛围。其目的是全面增强人才来校后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队伍保障。

关键词:高质量;构建;人才服务体系;人才评价

中图分类号:D21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力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新时期对高校的人才服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持续加强人才服务能力,提升人才服务对学校发展的内生推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本文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简述陕科大自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来的人才服务体系,在人才服务工作中的探索与举措,及未来发展路线的探究。

1 构建人才服务体系的时代机遇与挑战

陕西科技大学自2015年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来,迅速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制度文件,在陕西全省范围内率先通过提高收入待遇、投入科研经费、提供良好住房条件等方式吸引外来人才来校安居乐业,在全校范围内迅速凝聚起人才强校共识,人才引进数量急剧攀升。时至今日,引进数量已经超过全校专任教师数量的三分之一。人才增长迅猛,尤其是2018-2020年,人才每年引进逾百人。学校人才服务体系迅速建立,在运转中调整,在实践中检验,不断推动人才服务提质增效,强化人才对学校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学校学科水平大幅提升,博士点数量翻番,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软科排名实现五年连续跃升,人才红利显现。

十四五”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一流”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双一流”建设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新时代有新挑战,也为陕科大人才服务工作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如何快速调整思路,以“调结构”“促开放”为新的着力点,紧跟“双一流”建设需求,构建高质量人才服务体系,优化人才在校发展环境,营造引才育才用才的良好氛围,是陕西科技大学新时代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2 加强人才服务体系研究的意义

新时代,加强高校人才服务体系研究有着丰富的实践意义。

首先,人才服务体系研究有利于推进校内人才工作改革,推动相关制度文件优化。从学校人才服务体系具体举措出发,分析目前学校人才服务工作的特点和问题,提出建立动态人才信息库、允许科研”冷板凳“期、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加强产业化人才的支持和培育、营造人文关怀氛围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可操作性建议,有助于完善陕西科技大学人才服务体系,提升人才服务工作质量。

其次,有利于顶尖人才的吸引和引进。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高校之间的人才引进竞争愈加激烈,陕科大作为省属高校,资金及平台受限,竞争力较弱,这就对本校的人才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种植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学校人才基数持续做大,现阶段缺少的是杰出的、引领性人才储备。分析研究成果,有利于提升学校人才服务水平,增强学校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学校整体师资队伍质量及影响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

最后,对于其他陕西省属高校也有借鉴意义。陕西科技大学自1970年从北京迁来陕西咸阳,再从咸阳迁至西安,已经扎根西北逾50年,已经融入到陕西当地的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以陕科大为样本探索高校高质量服务体系,不仅能以人才的问题及需求为导向,推动陕科大校内人才服务工作的提质增效,还对陕西其他省属高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发展内涵,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共同服务于陕西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推动人才强省,投身“双一流”建设提供经验与借鉴。

3 陕西科技大学人才服务体现建设的经验

3.1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为充分发挥党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政治优势,学校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政一把手任组长,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纪委全方位督查保障的全校各方共抓共育的工作格局。密切联系校内现有人员,广泛调动各部门积极性,重视、支持人才工作。致使人才各项需求可以及时准确的反馈到核心,利于人才引育、绩效考核、科研奖惩等制度的快速更新迭代,切实将党管人才原则贯穿到人才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为人才视野发展提供将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向全社会展现陕西科技大学唯才是举、引才用才的鲜明取向。

3.2 构建全流程赋能服务链条

学校设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协调和解决人才在引进、配套、培养、支持等环节遇到的各类问题。人才引进环节,学校从前期人才洽谈、党内会议通过、合同签署、正式入校全过程提供“一对一”绿色通道服务。全校各部门协同配合,人才来校后优先入住配套设施完善的人才公寓、所在学院优先为其组建团队,研究生院配套专属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实验设备处协调推进实验室建设,国资处优先购置固定资产,后勤集团优先安装水电暖实验台,科技处派专人做好科研服务。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解决人才“后方”问题,帮助其快速融入学校,进入良性教学科研轨道。

3.3 专项培育提升职业素养

陕科大紧密围绕“双一流”建设发展,以办出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努力目标,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人才师资队伍专项培育。一是做好教师培养支持计划,打破壁垒,通过提供培养费、免除教学工作量、保证基本工资甚至给予一次性奖励等举措,积极推进教师学历提升、国(境)外访学、国内访学、博士后研究、企业工程实践等培养支持计划。二是助力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开展专题培训,通过名师论坛、教学工作坊、学术沙龙、新进教师岗前培训、技能提升训练营等形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帮助人才专业技能全方位提升,在个人职业发展及职称晋升中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赛道。

3.4 职称、待遇认定开辟“绿色通道”

对于拟引进人才,学校严格按照陕西科技大学人才引进办法,全方位、多维度评估人才学术水平及科研潜力。引进后除所聘岗位待遇外,根据认定的人才层次不同,提供不同等级的协议工作、安家费及科研奖励。刚毕业入校的年轻人才,可用博士期间的突出业绩,入校后通过遴选直接认定副教授职称;外校或研究所工作的副高职称待遇人才,如果通过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审定,可直接认定教授职称。截至目前,学校直接认定副教授人选177人,来校后直接认定教授人选40余人。

3.5 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陕西科技大学充分考虑学科差异性、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及科研成果产出规律,不断推进人才评价改革。制度方面健全分类评价标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淡化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专利数量等量化指标,以师德涵养为第一准则,突出原始创新、强调解决重大关键问题能力,重在看科研人员的研究潜力和实际贡献。对特殊学科领域的人才引进尝试“代表作制”,合理运用综合评价、分类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同行评价,着重考察人才在原始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的科研潜力,拓宽人才成长路径,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3.6 硬件保证及民生工程建设

学校逐年投入资金,不断优化升级硬件保障。成立“前沿科学与技术转移研究院”,投资1600万元为研究院改造实验室,有效保证人才实验用地,满足科研人员的创新需求;投入2700万元购置了西北地区分辨率最高的电子显微镜“球差电镜”,开放全校人员预约使用;新建工程实训楼、研究生综合楼,获批产教融合基地等一系列科研平台的搭建、教学实验条件的改善,为校人才结构调整、学科优化升级提供了强力的硬件保障。民生工程方面,三期人才公寓384套住房可以随时入住,配备国际化的幼儿园。学校附中与未央区新兴小学联手,在未央区委区政府支持下,依托紧凑型“名校+”工程建成陕西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努力打造学校教职工真正满意的家门的基础教育名校,让广大教职工子女能够享受“名校+”的实惠,设身处地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4 未来,进一步加强高质量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4.1 建立动态人才信息库

拨付专人专款,建立属于本校自己的人才信息库。首先整合校内人才资源,将现有人才按照学科领域划分,有序录入个人基本资料、教育及工作经历、代表性科研业绩等信息。人才信息的可视化,便于学校进行具像化的科学人才服务管理,例如校内科研团队组建。通过信息库,找到优势互补的研究人员进行科研整合,化零为整,盘活现有人才师资队伍。要实时动态更新科研成果,追踪人才科研发展轨迹,帮助学校科学选拔培育人才,做到支持有重点,也能促进校内学科的交叉融合,催生新兴学科增长点,加速传统学科转型。人才数据库可以不止局限在本校内,也可动员校内人员从自身向外辐射,收集国内同领域专家学者相关信息,积少成多,促进人才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对外开放能力。

4.2 允许科研“冷板凳”期

科学院院士葛均波说,每一项国家科技奖的背后,都是科学家平均16年的“冷板凳”期。学校在保证科研成果产生水平的同时,允许一些重点研究领域、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人员更长的成果产出周期,给予资金、平台等相应的配套支持。鼓励校内科研人员紧跟国家战略规划及新兴研究方向,突破“卡脖子”技术,促进原创性科研成果产生。在校内的考核中对重点人员“一事一议”,放宽考核期限,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让人才祛除浮躁,心无旁骛做科研。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调动人员积极性,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性科研氛围。

4.3 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

充分信任科技工作者的自约束力,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管理自主权,鼓励科研人员潜心钻研,充分体现对智力劳动的认可,调动全校科技创新活力和敬业热情,引导校内创新资源有效配置。赋予经费自主权要落实到制度约束,修订科技经费管理条例,规范经费使用范围,将经费拨付过程简化,破除经费申领和使用中的不畅与阻碍,提高科研工作者在校工作的获得感和安全感,提升全校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4.4 加大对产业化人才的支持和培育

与很多省属高校相似,陕西科技大学目前人才队伍组成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基础人才多,高端人才少,科研人才多,产业化人才少,本土人才多,海外人才少。”学校当前从批量引人向精准引人转变,努力解决顶尖人才稀缺问题。于2017年率先实施教师考评标准改革,设立“社会服务性”教师职称评审类别,对有成果转化特长的老师提供晋升渠道,引导科研人员聚焦国家战略与西部发展需求开展应用研究,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下一步,学校应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注重服务陕西省重点产业链企业。加快传统学科转型,促进学科交叉,在国防科技、量子信息、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国家急需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布局。同时面向区域发展需求,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着力提高学校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为学校创新事业发展和“双一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队伍保障。

4.5 营造人文关怀氛围

人文关怀不仅是对待遇及居住条件提供保障,更要渗透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推进实施“人才月”,每年固定月份,动员全校上下组织系列人才品牌活动。可以进行新政策宣讲、教师技能培训、学术沙龙、前沿科学报告会等专业类交流活动,也可以组织爱党教育、红色基地参观学习、面对面茶话会、职场穿搭指导等有意思的业余交流活动,增强校内凝聚力,拓展人才工作视野,增强人才在校融入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董长麒,李燕萍,张天保,等.湖北构建高质量人才服务体系路径研究[J].中国人事科学,2022(04)21-35

[2]李红见.河南构建现代人才服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人才资源开发,2023(09)22-23

[3]朱培培,李昊,闫琼.“沧州市”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3(02)172-174

[4]陈园.绵阳市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体系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19(04)57-58

[5]黄娟.人才强国战略下高校职业发展及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J].人才资源开发,2022(09)50-53

[6]顾颖倩.用“有温度”的人才服务打造“锡引力”[J].中国就业,2021(02)18-19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曾莉 试述中国文化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 
金磊 泰山文化体现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杨红娟 试述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的照金实践 
王国虎 历史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 
叶群慧 现代化视阈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 
联系方式


曾莉 试述中国文化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 
金磊 泰山文化体现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杨红娟 试述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的照金实践 
王国虎 历史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 
叶群慧 现代化视阈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