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马文超 陈旭 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探析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2-20 10:31:13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探析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为例
马文超 陈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内容,更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持久生命力的保障。本文以校园原创外语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话剧排演为实践形式,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傲卓”英语话剧社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进行探析,并在梳理新中国解放初期中苏石油勘探合作史的过程中,印证了城市精神与大学精神的交融贯通与互鉴互助。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石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外语话剧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基金“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设计研究”项目编号:XQZX20170034。
作者简介:
马文超(1982--)男,回族,新疆克拉玛依人,博士研究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国际关系研究。
陈旭(1992--)女,汉族,重庆市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助教,翻译硕士。

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纲要强调了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出:“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兼容,才能富强兴盛。”“在普通高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比重。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支持和鼓励多种形式开发微课、微视频等教育资源和在线课程,开发体现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作品等,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1]列宁把爱国主义定义为:“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为深厚的感情。”[2]然而,这种旧式的爱国主义定义,虽饱含深情,却没有达到具象化以引领行动的作用。爱国主义本质是“维护全民族国家人民的最高利益”,包括领土主权完整、国家振兴、民族发展昌盛。[3]因此,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理论和道德原则,还应该是具体的行为和具体的实践过程。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自己的祖国形成的最深厚的感情,并进一步上升为情感意志、情感理念、具体行为、道德原则、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它反映了个人、团体对祖国和国家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祖国和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的统一。”[4]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深入实践意义重大,也是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内容和重要指标。
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创造主体,他们既是知识的接受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既是校园文化的历史继承者,又是对外辐射的示范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提升大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升的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首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及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等。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大学生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本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为例,将如何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式的将爱国主义教育同高校特色文化及大学生专业学习三者相结合作为指导框架,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运用外语话剧实践的形式来探索积极有效的新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示范性实践途径与模式。
一、城市精神与大学精神的交融贯通与互鉴互助
克拉玛依市的城市精神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大学精神在定位和内容上呈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和互鉴互助的必然性,并且将在各自的成长道路上不断交融贯通,共同构建新时代发展蓝图。因此,创建校区校园文化离不开依托于其中的城市精神文化的滋补与烘托。
克拉玛依市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伴随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勘探开发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石油工业城市。城市因城区东北角的黑油山天然冒油而得名,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石油命名的城市。从最初1219青年钻井队发出“不出油、不死心”的豪迈誓言,到“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从年产仅33万吨的小油田,到充满生机的千万吨级现代化大油气田;从一个戈壁滩上的工矿区建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全国文明城市。60多年来,克拉玛依三代石油人以“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爱国情怀,凝聚成“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克拉玛依精神。2009年6月19日,习近平主席到克拉玛依考察调研。看到克拉玛依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他感慨地说:“一首《克拉玛依之歌》,实际上就是石油战线的奋斗史,在石油战线弘扬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实际上包括克拉玛依精神、玉门精神。这种精神的弘扬,至今仍然需要,而且永不过时。”
2015年教育部批复设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这不仅是首所疆外教育部直属高校落户新疆,也是克拉玛依市历史上第一所本科院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自成立以来,秉承石油文化传统,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扬“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优良传统,铸就了独特的石大精神。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石大精神是石大文化的精髓,是几代石大人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提炼并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克拉玛依校区的建立是学校在新形势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能源战略,服务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服务克拉玛依市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又一重大举措,校区绘就了“立足新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蓝图。其大学精神和北京本部一脉相承,又与克拉玛依城市精神交相呼应。2020年7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对广大高校毕业生提出殷切期望。并鼓励他们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习主席的时代号召更加坚定了校区为服务新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信心。立足服务西部,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学生爱国意识和爱疆情怀,树立学生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人生观、就业观,为新疆培养更多“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其所在城市的影响不容忽视。城市是大学生存发展的载体,大学则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文化中心之一,肩负着践行城市精神、代表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责任。大学文化应该以特有的多样性、开放性在城市精神和文化的塑造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城市管理者应该与大学共同探讨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共荣共生问题,让大学文化植根于城市文化中,让大学生在厚重的城市文化中成长、成才、成就。
二、再探新中国解放初期中苏石油勘探合作史
石油类高校在校园文化“第二课堂”以及学生社团建设的过程中,应大力弘扬石油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在校大学生了解中国石油发展史的基本脉络,不断拓展校园文化的内涵,把祖国的石油事业继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及“克拉玛依精神”等石油精神的优秀事迹、先进人物、伟大成就,以及各个时代石油精神以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引入石油高校,不断丰富和充实石油行业文化。克拉玛依油田作为新中国石油产业的长子,其鲜为人知的开发历程应作为广大石油学子尤其是校区师生共同学习的经典实例,纳入到校园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中。在此次校园文化创建实践中,我们选取1950年9月30日至1958年5月29日这段历史时期作为原创外语话剧《克拉·玛依》组剧第二幕《大漠英豪》剧本的时代背景,即新中国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之一的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迪化(乌鲁木齐)成立至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克拉玛依市的这段时期,选取这段历史时期,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通过对克拉玛依建市历史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学习,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城市认同感。该实践旨在探寻和发扬新中国第一所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石油产业老一辈无产阶级开拓者的拼搏和奋斗精神,通过文献搜集、剧本撰写及舞台表演的形式可以重温建国之初克拉玛依石油人的城市建设历程,对校区学生发掘和继承中国石油人精神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2.配合我校英语和俄语专业第二课堂专业实践活动的积极开展,以校风促学风。话剧主要舞台语言为英语,同时也有一部分需要通过俄语来进行呈现。这一时期历经了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关系逐步破裂的几个重大历史阶段,但剧本主要侧重表达的主题是中苏互助合作的国际精神,通过两国当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开展的亲密合作和交流,承认和感谢中苏合资企业总体上对当时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发挥的极大带动作用。[5]同时也寄美好愿景于“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当代国家关系典范之中。
3.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人物事迹为剧本编撰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意义建构的灵感。剧中每个真实或者虚构的角色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既有在专家团内部持迥异意见的苏联专家,也有不畏挑战权威追寻真理的我国年轻地质学者,既有受到毛主席接见的全国特等劳动模范,也有语言不通却毅然看护钻探机器设备的哈萨克牧民。体现民族团结,国际友情的事例比比皆是。总之,剧中的每位角色都折射在了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黑1井”喷出原油的光泽之中。整个故事的主题也能恰如其分的与《克拉·玛依》组剧的第一幕《戈壁美人》交相呼应。
总之,实践的主题必须将舞台艺术呈现和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深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核,而解放初期中苏石油勘探合作的历程和意义恰好为校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提供了理想的舞台。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外语话剧实践过程概述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继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之后学习理论的新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它的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获取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反对简单的知识传授,强调从学习者的自身经验和背景出发,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认识,重视学习的过程。[6]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实知识,而是寻求如何激活学生原有相关知识经验的一种途径,从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和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近年来,在国内各大高校英语教学中英语话剧作为提升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增强自学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表现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一线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选择话剧表演作为此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形式也有其考量原因:首先,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英语话剧的普及性不断增强,说明这种形式受到了大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其次,在话剧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须在指定语境施展范畴内完成,这可以有效保证实践过程不偏离实践主题;第三,英语话剧教学将师生间、学生间、主题与实践间构建出紧密的联系性,强化了校园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统一整合性。结合英语话剧实践的教学流程,我们需要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四要素入手更为清晰的把握和考察每一个实践环节。

 

建构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实际上是教师在课堂内或者课堂外创造、设置的较为真实的能促进学习者语言学习的语言交际活动场景及活动,在话剧教学中则表现为话剧剧目与其角色的设置,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在较为真实的模拟社会环境下和语言交流活动中促成意义的建构。而“协作”主要指的是学习者之间通过语言这个中介进行合作,其中包括分享学习资料、排练及最终的作品展示,这些都将积极促成评价学习成果以及建构最终意义。“会话”则是“协作”的补充和重要环节。学习者之间在会话协商,即排练过程中,完成规定的语言学习任务。此外,“协作”过程中也包含了“会话”和“讨论”过程。“意义建构”作为语言学的终极目标。指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明白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话剧表演作为社会性极强的一种模拟体验,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建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图中通过主线与辅线的话剧教学及表演流程来体现不同的教学任务内容,两组学习内容相辅相成,每一阶段都要求指导教师与社员之间以及社员与社员之间的通力配合。
为营造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浓厚的英语校园文化氛围,契合校区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校区文理学院外语系教师于2017年10月牵头开展和实践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组建了“傲卓”英语话剧社(“傲卓”为英语“Oil Drop”谐音,为“油滴”之意,同时字面含义也可理解为“骄傲与卓越”,寓意为“石油大学之莘莘学子”及其精神面貌)。剧社成立以来,为校区广大师生呈现了多场英语话剧演出,同时致力于打造外语“话剧之夜”校园文化品牌,并逐步将其纳入外语学习及优秀文化推广的区域示范力量之中。此次实践活动是剧社在专业教师团队指导下首次进行的原创作品演出尝试,从剧本撰写到舞台呈现的每个环节,都体现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践特色。

“克拉·玛依”原创爱国主义教育英语话剧实践大纲


实践社团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傲卓”英语话剧社

剧目名称 主题内容 活动阶段 实践内容 实践方式 社员属性
克拉篇 戈壁美人 传说中
“克拉玛依”的远古神话,五彩和黑龙以及玛依和酥露的爱情故事 立 意 确立主题 
教师定题
集体讨论
 校区
大一大二各专业学生
   创 作 剧本撰写
剧本翻译 社员进行剧本撰写(虚构情结),指导教师给予指导意见及剧本审阅与改编 
   排 练 台词背诵
舞台设计 中外籍教师
团队指导 
   展 示 舞台呈现  
玛依篇
 大漠英豪 现代
“克拉玛依”的创建和奋斗故事 立 意 确立主题 专家讲座
集体学习 校区
英语专业大一学生
俄语专业大二学生
   创 作 外文剧本写作
(英语、俄语) 文献查阅;社员进行剧本撰写(依据史实);指导教师给予指导意见及剧本审阅与改编 
   排 练 台词背诵
舞台设计 中外籍教师团队指导;专业合作话剧社表演指导 
   展 示 舞台呈现  
意义建构 通过远古与现代、虚拟与现实、小爱与大义、孤立与合作、情感与信念等关系的梳理和演绎,体会爱国主义精神内核和青年人追求爱和理想以及奋斗的勇气

四、结语
此次实践活动是将爱国主义思政教育与大学外语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校园文化推广尝试,结合石油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以笔者组建及指导的学生话剧社以及所负责班级为依托,通过专家讲座,文史资料的搜集和剧本编排以及舞台表演,系统的通过文献研读、集体研讨、剧本写作等学术手段,简要梳理建国初期中苏石油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贡献,通过以下几个指导思想,即“大背景故事化”、“国家大事身边化”、“述小情表大义”、“虚实相望”等来把握舞台呈现的表现形式和大致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示范作用。此外,本研究对于促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也起到了一定的实践意义,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运用与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实践模式也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水平,进一步优化当前的高校外语教学。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内核的重要前提保障。在新疆地区高校构建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进程中特殊的一环,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不断融合与积淀。新疆地区髙校要重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多渠道的作用,强化校园文化的实践功能,推动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和谐的发展,推动未来新疆经济社会建设人才的发荣增长。

注释:
[1]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2]《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8
[3]徐梁伯.爱国主义新论.长白学刊,1998.4
[4]曹延汹.中美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5]吴文珑.从引进到赎回:新中国初期的中苏合资企业.中共党史研究,2013.3
[6]张铭.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第56~57页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