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赵升菊 赵霞 脱贫攻坚后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5-13 08:43:47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赵升菊 赵霞

中共松滋市委党校  湖北松滋  434200)

作者简介:赵升菊中共松滋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赵霞中共松滋市委党校副校长

 

2015年,党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了脱贫攻坚的总战略。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就此,发表几点建议。

一、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精准扶贫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作了具体的部署。

经过广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在2020年底,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共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这是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为全世界人口脱贫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脱贫攻坚巩固了农村基础设施

一是交通设施得到改善。在帮扶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解决用电难题、饮水安全、危房改造等问题的同时,贫困地区93.5%的乡镇、70.8%的村都实现了公路畅通,新改建农村公路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

二是教育卫生条件逐步提升。在实现义务教育全部免费的同时,实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职业教育学生免学费,对贫困户学生实施雨露工程,让农村学生失学率降到最低。在医疗卫生方面实施了新农合,农村全部人口有了医疗保障,对贫困户医疗保险全部免费,2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近2000万贫困群众享受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24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拿到了生活和护理补贴。解决了农村人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是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改观。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整治了农村严重的水污染、白色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等问题,农村真正实现了山清水秀、绿水青山。

3.全面小康更加完善了农村治理体系

一是加强了村级班子建设。对村级班子按规定进行全额配备,并将村支书工资纳入财政全额预算,对其他班子成员工资也进行了相应保障,解决了村级班子后顾之忧。

二是精准扶贫工作队员与原单位脱钩,合力帮扶村级班子开展工作,对部分特殊村还配备了第一书记。精准扶贫期间,全国共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进一步加强了村级领导力量,提高了治理能力。

三是随着精准扶贫各项国家对“三农”优惠政策的落地落实,大大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群众对干部的信任不断增强,老百姓更加爱党爱国爱村,提高主人翁意识,自觉地参与到村镇的建设之中。

四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深入,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村成功人士返乡加入到建设家乡的行列之中,不仅带回了资金和技术,也带回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为农村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实施乡村振兴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

1.有的放矢做好乡村深度调研

一是做好人口结构及经济现状调研。人口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性别构成、老年化问题、大病及残障人员等等。经济状况主要查看家庭收入中打工经济和农业生产各自所占比重,特别要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状况和生活状况、子女就学问题。

二是关注土地现状。包括耕地、山林、水面等,耕地中尤其要关注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现状。农业经营性建设用地要摸清家底,有否政府收贮和招商引资情况。宅基地问题应该特别关注,有多少宅基地、进城务工人员宅基地闲置问题,农民对宅基地是否进入市场的关心。

三是对环境现状进行调研。包括村庄整治现状、水资源现状,特别关注对乡村自然景区的利用和保护。

2.因地制宜做好政策落地落实

一是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对贫困户的各项政策都落实十分到位,但对全局性、普惠性的政策要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诸如粮食补贴、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土地平整项目、田园绿化、生态环境修复等,并且要争取各方支持,将配套资金落实到位。

二是因地制宜建设好乡村旅游景区。自然景区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可遇不可求,我们既要建设,更要珍惜。湖北荆州江南三县市被作家碧野称赞为“金松滋、银公安、玉石首”,每个县市都有一个著名景点。松滋有亚洲第一大土坝、洈水国家湿地公园,公安有长江分洪区及黄山头风景区,石首有风景秀丽的桃花小镇,所配套的桃源别院民宿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各县市围绕其景点合理布局,为乡村振兴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是要对乡村振兴通盘考虑。既要做好发展的大文章,又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做好长远规划,不搞一刀切。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农业农村而言,要注意分区域分阶段,因时因地制定相关政策,谨慎思考,科学预测,绝不能大干快上。

3.全面完成乡村振兴之艰巨任务

首先要做好产业振兴布局,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现代经营理念和农业科技,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立足县域布局开展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建立各种新型农业合作社,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

其次是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并建立长效机制,大兴文明之风,让农村环境优美、乡风文明,不仅适合人们安居乐业,更要让乡村成为一种休闲快乐之所。

第三,要逐步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将农民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中解放出来,让更少的新型农民用科技的手段种更多的田,让大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甚至走向世界,让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城乡融合发展。

第四,有效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城乡并轨。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实用性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乡村延伸。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第五,要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整体素质,合理配备乡村一级干部,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让美丽乡村追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三、城市化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

1.我国当前城市化现状分析

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经历了缓慢发展期、加速发展期和快速发展期三个阶段。

201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0%,首次突破60%大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世界主要国家的城市化率水平,比如阿根廷、日本、荷兰已突破90%,美、英、法等国家突破80%。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也是新时代的历史性任务。但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市化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如宅基地改革、土地流转、集体用地入市、户籍等方面政策尚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二元经济问题突出;土地城镇化速度显著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在城乡规划布局、生态环境整治、金融资金的双向流动、城乡一体化综合治理方面均存在相当大的改善空间。

2.美丽乡村是城市建设的大后方

农为邦本。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协调共进,必须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大后方。

一是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将粮食安全放在重要政治战略位置。中国连续6年粮食产量达到1.3万亿斤,人均粮食产量478公斤,超过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但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诸多挑战。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城市发展导致的耕地减少、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种质资源“芯片”问题等。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及农产品质量。

二是做强乡村振兴“人才芯”。构建“城乡共享社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解决人才下乡的瓶颈问题。加强村集体领军人物的挖掘和培养。要选准人、留住人、用好人,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领军队伍。推动专业技术人才下沉。将县域城市作为承接城市服务农村的人才储备库,推动各类农业技术人才“县聘乡用”,持续强化人才服务向镇、村辐射延伸。大力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通过政策支持、改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式,释放更多的“人才红利”,增强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农民工能够返乡发展,安心发展。

三是打造城市建设“后花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建设美丽乡村必须留住田园风光,必须留住乡土文化的根。农村要以全域规划为统领,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制度,加强基层设施功能配套,利用独特的田园风光、文化记忆、风俗人情、非遗传承、红色研学、休闲康养、特色产业等资源禀赋,注重差异化打造“一村一品”的美丽乡镇,把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融入自然、山水与田园。美丽乡村独特的人文魅力、优良的生态环境,让人能回归自然的本性释放,将成为城市高品质综合性休闲的“后花园”。

3.城市化是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撑

全面小康之后的乡村振兴,必须以城市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撑,加强人才、土地、资金、技术、服务等要素的双向流动。

一是加强城市人才资源的“造血式”融入。城市对农村人才反哺不仅能带动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关键要素向农村流动,还有望发挥人才资源在各种要素组合中的“放大”效应。要强化行政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引导与相关制度的规范,鼓励专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新一代大学生和城市居民等到农村创业,以城市人才的良性循环带动,培养造就有现代农业思想意识和工作技能的新农民队伍。

二是破除城乡分割的有形无形“藩篱”。要把县域城镇建成服务支点。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完善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鼓励地方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和孵化实训基地。

三是加大农业农村专项资金投入。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财政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进一步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乡村路、水、电、气、通信四网建设加快提档升级,逐步缩小与城镇差异,提升乡村生活便利性和生活品质。

长期的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差距加大,乡村振兴是补齐农村之短板的重要举措,只有城乡融合发展、同步发展,才能实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