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罗 君 龙又嘉 唐 唯 乡村振兴视阈下藏式传统村落规划设计方法探索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2-08-17 08:51:20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罗 君  龙又嘉  唐 唯
四川旅游学院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摘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这一地区极具特色的藏式建筑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形成了川西地区独有的建筑风格和聚落空间。藏式传统村落,拥有极佳的区位条件和自然风光,在新时代背景下,各乡村发展基础、资源状况、文化特色等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乡村振兴发展成果单一,缺乏创新发展途径。文章将臧式传统村落现状资源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整体规划设计不仅在村落硬件上得到体现,更结合乡村振兴在软件上进行规划,设计出藏式传统村落创新发展途径。本篇文章目的是探索出藏区传统村落共有的发展模式,具有示范性和推广性作用,能为藏区的传统村落发展起到借鉴作用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规划设计;藏式传统村落
中图分类号: D21 文献标识码:A


1 乡村振兴政策浅析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农村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挖掘自身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问题。使农民在发展中受益,确保当地居民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切实保障农业农村健康活力发展,巩固和发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定要牢牢抓住“创新”这一主线。五个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指明的五个具体路径,即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2]
1.1 产业振兴——强化科技产业创新赋能
新发展格局对乡村产业发展提出多元化、特色化、绿色化、共享化、信息化、品牌化等新要求。[3]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字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升级,为农业产业注入巨大动力。“给农业埋下科技的种子,让农民收获最好的粮食”,推动乡村振兴,将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新产业与当地资源融合,激发乡村创新活力。农业生产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农产品质量化、特色化、品质化;农业管理制度化、多元化、科学化,农业新兴产业在数字农业推动下,实现多领域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1.2 人才振兴——壮大农业创新人才后备力量
“全面推动人才振兴,关键靠人”,人才资源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重视并发展乡村教育,创新培训模式,优化人才结构,建立政策及资金保障机制,[4]坚持培养一批有技术、懂管理、爱农业的高素质新型的农业人才,构建乡村振兴农业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农民群众创新发展能力。在人才振兴中营造有利于农业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吸引大学生等新一批青年人回乡建设家乡。各大涉农高校以及农科院,可开设专业农业培训,健全培训机制,优化专业体系,打造创业平台,逐渐壮大人才规模,为乡村振兴输入新动力。
1.3 文化振兴——挖掘活化乡村传统文化资源
乡村文化振兴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同振兴,深入挖掘乡村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道德、人文精神,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发挥文化价值,带动形成乡村美好新风貌。将文化振兴贯穿乡村振兴各个领域,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1.4 生态振兴——打造宜业宜居美丽生态家园
生态振兴是贯彻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内在动力,乡村开发因地制宜,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坚持生态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对未开发资源进行保护,对已破坏的、环境问题突出的进行综合治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快农业生态循坏功能,减少和有效对农用化学产品的使用,实现农作物秸秆、家畜粪便的生态有效处理,确保农产品供应链为生态产品。实现生态振兴,必须坚持以生态可持续为支撑点,保障农业粮食用地,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将农业生产与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
1.5 组织振兴——建设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坚强领导组织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在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全局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6]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村民合作经济组织,带领全体村民发展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百姓生活更上一层楼,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等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 全国藏式村落以及阿坝州黑水县铁别村基本特征概括
2.1 全国藏式传统村落特征
藏族少数民族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文明与精神家园的形成与发展,极具特色的藏式村落逐步形成。传统藏式村落因气候特征、地理条件、社会形态、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不同,形成了经济适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独特藏式风格。
2.1.1 藏式村落的选址特点
依山而建,阶梯式分布。部分藏族村落分布在山区,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耕地面积较少,为了更好地发展,其村落修建大多依山而建,特殊的地形条件导致村落重重叠叠,高低起伏,与自然融为一体。利用地形的高低,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其视觉冲击效果极为强烈,而且宏伟壮观,气势非凡。
绕塔而建,一村一塔分布。藏族村落地区大多有地方民俗,地方民俗元素体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建筑和塔等主体建筑一般按地方民俗习惯进行精心布置,非主体建筑则围绕主体建筑进行布局,每一个建筑物都具有其特殊意义。
风水而建,自由式分布。不同地区的藏式传统村落,因地理位置的不同,村落选址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并不相同,其中大部分村落选址尤其注重风水。风水是中国一门独有的文化,在我国悠久的文化长河中,风水文化经历数千年发展,逐步吸收融合了古代科学、哲学、民俗等多方面智慧,高度重视自然规律,巧用自然资源、尊重自然环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藏式居民在修建村落时,通常选择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
2.1.2 藏式村落建筑特色
藏式建筑也有区域划分,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区在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建筑色彩运用上均有不同的地域特点。[7]藏式建筑在经历历史积淀之下,不断发展成为人民的一份宝贵艺术,藏式人民逐步摸索和掌握了一套适应自身地理环境的建筑工艺,尤其在石砌工艺、泥土夯筑工艺、土胚砖砌工艺上具有丰富经验。藏式建筑在色彩上更是具有独到见解,他们对色彩的敏锐度和运用上独具匠心。藏式建筑基于自然环境、生活习惯,对于白色和红色这两种色彩运用较多。室内建筑在彩画上运用更是多种多样,大面积的彩画绘制在墙壁,内容设计更是丰富多彩,其中会绘制各种神像、佛像、著名人物事迹等。[8]
2.1.3 藏式村落民风民俗
藏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文明。其服饰、饮食、礼仪甚至器具都蕴含着藏族人民工艺技术、生活习惯、道德理论和审美观念等,因地理位置和气候差异的不同,藏区民风民俗也不尽相同。在服饰上藏式服装多用动物皮毛、呢料等缝制而成,藏袍是藏族主要服饰,其衣长袖大,用带束于腰间。头饰主要以玛瑙、玉石、金、银为主,此外腰间会佩戴藏包、钱包等用品。在饮食上,藏族主要以青稞、麦、米为主食,还包含酥油茶、清茶、鲜奶等。在饮食禁忌上,肉食禁忌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忌吃马、驴、狗肉。在器具上,酒杯、盘等餐具藏族人喜爱用纯银、纯金制作;壶、盆等生活用品则喜爱用铜,且做工细致精美,器具上多吉祥雕纹来装饰。[9]
2.2 特别村藏式传统村落基本情况概括
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芦花镇下的铁别村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同时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点。铁别村距黑水县城7公里,全村辖区面积12公顷,地形以山地为主,局部有低坝河谷,海拔2750米,使用加绒藏语和汉语。全村下辖2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寨。现有农户92户,人口311人。
黑水县铁别村传统藏式村落主要分布于山体脚下,2008年受“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影响,全村84户农房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铁别村按“插花式”进行原址重建。建筑顺应天然,格局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整体风格与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体现了自然与人文融合。铁别村居民房屋主要是用石块垒砌而建,大部分为二层建筑,屋顶为红色砖瓦构成,屋檐也保留了藏式建筑特色,每户居民窗户进行统一设计,打造手工雕刻窗沿。[10]
铁别村因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有着独特的民风民俗,积淀了独具特色、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卡斯达温、阿尔麦多声部民歌、黑水锅庄和圈德迪舞等,多种民俗文化内容质朴厚重,形式丰富多彩。在饮食上用青稞酿成的青稞咂酒是铁别村特色之一。在手工艺上主要包含有男女配饰、建筑装饰品、生活用品等,其中黑水手工艺银制品、黑水藏靴工艺精湛,使用广泛。
3 乡村振兴视阈下传统村落规划设计方法
铁别村的“铁别”四川方言谐音与“特别”相似,寓意为与众不同、格外、尤其之意。因此黑水县铁别村在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以“五大振兴”为主线,针对铁别村现有的景观资源、基础设施、产业条件以及传统文化等实际情况,通过“特别的林”、“特别的水”、“特别的巷”、“特别的居”、“特别的食”五个特别,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改变村民生产、生活、生存条件。
3.1 留住铁别村的“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生态振兴方面,注重将生态景观融入乡村建设,在现有自然布局的前提下,推进乡村垃圾、污水、厕所“农村三大革命”,提升整体人居环境,让生态成为乡村最大发展优势。着力推进村容村貌整改整洁,力争补足乡村环境治理短板,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铁别村自然风光优美,村落内部植被丰富,有百年核桃树、具有艺术观赏性的古树等,但沿黑水河堡坎植被杂乱,景观效果欠佳,村落内部河渠尚未进行统一规划,灌溉系统不完善。
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打造出“特别的水”这一特色主题,主要思路为:“水域景观打造”+“农村三大革命”改造。铁别村目前水系呈“一河一渠”的分布特征,黑水河铁别村段全长4.4公里,最大水域宽度为240米,村内一条小沟渠贯穿整个铁别村上寨,并流向黑水河。具体规划设计路径为:一是保持铁别村原有自然风貌,借助水渠原有流动趋势,村内河渠通过打造,盘绕至村寨与核桃林中,既满足农业灌溉,同时也提升村民生活环境。二是对沿河堡坎进行美化和景观提升,在沿河堡坎进行绿化美化,种植多种水生植物、开花植物,以达到涵养水源,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的效果。三是设置滨水平台位于水域边,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观光休息平台,享受铁别村美好自然风光。四是对村落的入口桥进行提升改造,添加藏族文化元素以及核桃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并对桥头植被进行梳理,补植补种,改善铁别村整体生态环境。
除了对水域进行设计改造外,还对生态停车场、生态厕所、垃圾分类、垃圾转运站、排污工程、地质灾害治理等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提升铁别村整体人居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夯实绿水青山就是乡村振兴的生态基础,建设美丽乡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理念。
3.2 守住铁别村的“魂”——异域风情融入村落文化底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地区鲜明的名族文化特色和乡村本土文化是带动文化发展的源泉,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文化生产力。对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要利用其独特优势,打造文化氛围,提高村民文化自信,积极传承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通过文化输血再造的方式赋予传统文化新动力,以“文”带“业”,形成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全力推动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
铁别村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拥有自身独特的民俗文化,例如:多声部民歌、锅庄舞、卡斯达温舞等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体现着铁别村藏族人民“善良、勤劳、淳朴”的民风民俗。铁别村村落内除特色藏式建筑外,缺乏文化元素融入。村落仅存在部分观赏性古树,缺乏文化观赏和文化体验内容,同时文化传承力度不够,无文化氛围,文化活动参与性较差。
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打造出“特别的巷”和“特别的食”这一特色主题,主要思路为:将铁别村“农耕文化”与“传统藏式饮食文化”融入全村。具体发展路径为:对村落基础设施进行藏文化元素设计,建立乡村振兴馆和村民文化活动休闲广场,定时开展文化主题活动以及打造独一无二的“特别之味”。具体规划设计路径为:一是“特别的巷”,主要是依据铁别村农耕文化,提炼出铁别村特色农产品,打造以核桃元素为主、辣椒、玉米、洋葱、大蒜等元素为辅的小巷子,打造出核桃巷、苞谷巷、洋葱巷、大蒜巷、洋芋巷、辣椒巷,形成铁别村极具特色的农耕文化特色巷,了解农耕文明,传承铁别村悠久的农耕文化,营造出浓厚的农业文化氛围,并通过文化符号整理、整洁、规范村容村貌。二是“特别的食”,主要依托铁别村特色产业——“核桃”为主线,充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制作研发核桃主题的餐饮文化,例如:核桃酥、盐卤核桃、核桃零食、核桃粥、核桃糖、核桃酸奶等,同时搭配当地美食:乌戈(黑水包子)、麻哈(酸菜面块)、洋芋糍粑、如洛(荞面搅团)、烤全羊等,形成铁别村独有的藏式餐饮文化。打造铁别村文化品牌,提高其知名度,拓展村民收入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丰富铁别村村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乡村文化自信,换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以文化推动乡村振兴。
3.3 握住铁别村的“神”——藏式建筑引导村落规划设计
在文化振兴方面,乡村文化在长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积淀升华而成,是极具生命力和渗透力的原始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文化不断成为人们繁华喧嚣外的一种精神享受,公众逐步认识到对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独特价值,让农情乡愁长存,激发群众对于自身文化的信心和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铁别村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藏式建筑是其民族文化亮点所在。铁别村藏式建筑风格为独立的藏式楼房,藏式传统建筑以“石木”为基,有着十分独特和优美的建筑形式与风格。门框上都有精美的手工雕花,用藏族特有的色彩和图案装点着,在蓝天白云的映称下,透着木材和石头的肌理,任意一角度都形成了一幅幅壮丽的图画。铁别村保留着完好的藏式风格建筑,村落布局错落有致,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风格,给人以粗狂、古朴之感。
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打造出“特别的居”这一特色主题,在建筑设计上的规划思路:藏式风格建筑氛围改造。重点保留原汁原味的铁别村藏式传统民居风格,将藏文化贯穿整个村落。对村民居住房屋和闲置房屋进行改造,以及设计带有藏式元素的配套设施,增加民俗文化元素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在民宿改造上,室内设计强调主题化,可设计农耕文化体验、藏式文化体验、核桃文化体验等主题打造民宿,扎实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改造,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引导农户按标准建设卫生厕所,逐步扩大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覆盖面,提升村民房屋室内条件,改善村民居住生活环境。藏式风格元素可在全村进行体现,增加村落藏风民族氛围,设计点位主要包括有:民宿、入口桥、导视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融入的民俗文化元素主要是民歌和舞蹈。加强文化元素的融入,提升村民生活环境质量。
3.4 抓住铁别村的“形”——核桃产业助力村落产业振兴
在产业振兴方面,重点抓住乡村规模化产业,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升级,拓宽产业规模,提高产品生产效率,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保障农户支出和收入呈正比,增加居民收入。
铁别村现有耕地729亩,林地1076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727亩),草场15000亩,现状产业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养殖业:牦牛150头,黄牛160头,羊200只,藏香猪50头,凤尾鸡700只;铁别村种植业规模较大,种植面积为680亩,其中核桃产业占比20%,为主要种植作物。铁别村核桃产业主要集中在上寨,品种比较杂乱,且产量低。
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打造出“特别的林”这一特色主题,主要思路为“品种换优+扩大规模”。保留本地优势核桃,引进国内优质品种进行部分替换,将原有低产量核桃淘汰,并且扩大优质品种的种植规模,同时在核桃林下可配套种植其他作物和林下养殖[11],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使用效率,拓展农户的种植渠道。核桃产业高接换优区域面积约184亩,新增核桃种植区域约34亩,高接换优品种主要为:香玲核桃、清香核桃和辽核一号。核桃产业在销售方面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培养农户新型销售方法,售卖渠道包含:电商平台、微商团队、园区售卖点位销售以及周边超市进行销售。核桃品种换优、扩大种植规模以及核桃林下配套种植,大大增加铁别村农业产量、提高核桃质量,增加农户收入,带动村落发展,从而实现产业振兴。
4 总结
铁别村藏式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当地藏族居民积极参与配合,同样也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全面完整的资源整合。乡村振兴战略是藏式传统村落延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藏式传统村落的振兴与老百姓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紧密结合,研究铁别村资源的分布特征,分析其特点,如何做到利用资源开发,将老百姓带动起来,参与进来,做到“一方资源富裕一方百姓”,成为问题的关键。在进行资源开发过程中,不能盲目,要注重科学性,落地性,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充分论证,要分期分步骤实施,归纳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的开发路径模式。
建立藏区传统村落开发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原创性研究体系,全面利用好铁别村的优良级资源,研究出一套适合于藏区传统村落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藏区老百姓收益,由此形成“铁别村模式”,这种模式对于藏式传统村落振兴发展提供了新模式和新途径,也为打造美丽乡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EB/OL].(2020-12-29).https: // www.chinanews.com.cn/gn/2020/12-29/9374211.shtml
[2] 岑朝阳、肖香龙.乡村振兴战略中“五个振兴”实施路径研究综述[J].武汉:领导科学论坛,2021(10):49-56
[3] 严宇君、龚晓莺.新发展格局助推乡村振兴:内涵、依据与路径[J/OL].石家庄:当代经济管理,1-10[2022-07-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220520.1107.002.html
[4] 李文.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人才振兴思考[J].哈尔滨:智慧农业导刊,2022.2(12):138-140
[5] 习近平.习近平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6-10].http: //sthjt.fujian.gov.cn/zwgk/ztzl/xxxjpxsdzgtsshzysxgcddsjdjs/xxnr/xjpstwmsx/201906/t20190610_4895324.htm
[6] 岳奎、杨可心.再组织化——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振兴的实践路径[J].武汉: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22(01):83-89
[7] 牛建民.关于藏式建筑装饰设计中色彩运用的整体观察与表现的探究[J].成都:建材与装饰,2015(46):66-67
[8] 木雅·曲吉建才.藏式建筑的色彩[J].北京:建筑,2021(11):62-66
[9] 汪峻基、赛多.藏族习俗[J].西宁:中国土族,2010(S1):40-42
[10] 李放.阿坝地区藏族习俗与民居建筑分析[J].北京:商品与质量,2011(SA):166
[11] 王维东.发展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浅析庆城县核桃产业发展对策[J].宁波:现代农机,2022(02):19-20
作者简介:罗君(1982—),男,汉族,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景观设计,旅游规划;龙又嘉(1982—),男,汉族,四川遂宁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学;唐唯(1989—),男,汉族,四川德阳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设计与文化研究中心项目“乡村振兴视阈下藏式传统村落规划设计方法探索——以黑水县铁别村为例”,项目编号:MD21E012。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