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何艳春 边疆民族地区扶贫易地搬迁案例研究——以个旧市幸福社区为例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2-11-21 08:59:37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何艳春
中共个旧市委党校,云南个旧  661000

摘要:个旧市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点幸福社区,是云南省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试点社区,2021年4月,荣获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1年8月,荣获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颁发的“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2021年10月,被国家健康委员会、全国老龄办命名为“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笔者分析幸福社区建构的背景、主要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旨在探讨易地搬迁城市安置对脱贫致富与三农现代化建设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易地搬迁;幸福社区;党建引领;基层自治
中图分类号:D21  文献标识码:A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党的百年诞辰之际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领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5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后指出,云南作为边疆民族地区,要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面向东南亚,走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道路。个旧市位于中国西南边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森林覆盖率达47%,空气优良率不低于97.5%,全市常住人口45.31万,城镇化率74.2%,少数民族占比43.2%,城乡发展梯度大,山区贫困现象严重。2019年脱贫资金投入4.28亿元,19个村脱贫出列。2016年至2019年率先在红河州启动并完成了首批扶贫易地搬迁城镇化安置工作,建构幸福社区。
1 个旧市扶贫易地搬迁幸福社区建构背景
1.1 精准脱贫
2012年党中央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脱贫攻坚“六个精准”,实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
1.2 扶贫易地搬迁
2015年11月29日,发改委、扶贫办、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明确易地扶贫搬迁九个方面的安排,即总体要求、搬迁对象与安置方式、建设内容与补助标准、资金筹措渠道、信贷资金来源、政策保障、职责分工、监督考核、下一步工作安排等,明确了政策界限、迁出区域条件等。
2016年9月22日,发改委印发《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进一步明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行动纲领,确定搬迁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资金来源、资金运作模式、保障措施等,制定群众自愿、应搬尽搬的原则,结合各地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搬迁。计划五年内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易地搬迁断穷根,脱贫致富兴中华。
1.3 城镇化安置
2017年8月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培训会上提出“调整安置方式,提高城镇化安置比例”工作要求,根据云南省四部门联合批复,个旧市委、市政府结合个旧市大屯新区开发建设,整合存量公租房,率先在全州启动并完成了首批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工作,建造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个旧市大屯街道城镇化安置区,配套建设水、电、网络及垃圾、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医疗、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等。
1.4 幸福社区建构
按照《个旧市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实施方案》要求,建设了个旧市易地扶贫搬迁大屯城镇化安置点,涉及大屯、卡房、老厂、鸡街、锡城、蔓耗、贾沙、保和8个乡(镇、街道)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49户、1019人,共有汉族、彝族、苗族、哈尼族、壮族、傣族、仡佬族7个民族。个旧市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点幸福社区,是云南省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试点社区。2021年4月,荣获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1年8月,荣获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颁发的“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2021年10月,被国家健康委员会、全国老龄办命名为“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2 个旧市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点幸福社区的主要做法
2.1 扶贫易地搬迁
2.1.1成立安置办公室
个旧市结合大屯新区开发建设的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承载、城镇化进程等因素,制定下发《个旧市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实施方案(试行)》。通过成立城镇化安置点办公室,快速地介入安置点的建设工作和搬迁群众基本信息摸排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同时有效对接各项工作,为后期群众有序搬入社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2 精准搬迁
幸福社区作为个旧市首个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点,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初期,根据群众自愿搬迁原则,精准确定、公示搬迁对象,抽签分配住房。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是指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本人愿意搬迁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谁主管、谁经办、谁负责”,并需签字背书上报的户数和人员名册。2016年分散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户46人,2017年9月开始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工作,2018年集中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5户970人,2019年分散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户3人。整个安置点搬迁工作于2019年2月完成,共搬迁入住249户1019人,分配住房335套。
2.1.3 建立一户一档资料
包括搬迁协议、旧房及生产配套性用房拆除协议、后扶产业扶持协议、农户申请表、户主身份证及全员户口簿(含首页)复印件、老宅及迁出地周边照片各2张、新房及迁入地周边照片各2张等。
2.1.4 建构幸福社区
来自大屯、卡房、老厂、鸡街、锡城、蔓耗、贾沙、保和8个乡(镇、街道)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49户、1019人,搬迁群众已全部入住幸福社区。幸福社区地处大屯新区中心地段,大屯新区处于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是蒙自、个旧、开远三市交界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周边企业众多,产业基础扎实,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善,具有较强的人口吸纳空间,在该片区安置即可有效地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就学、就医问题。
2.2 党建引领社区发展
2.2.1党建引领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搭建党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幸福社区位于个旧市新区大屯街道办事处,是市委、市政府,大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为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区后续管理职能,实现搬迁群众自治而组建的基层组织,是全市唯一单独获批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基层党组织的社区。2018年5月成立妇联,2019年9月成立社区党支部,2020年1月成立社区居委会,2020年5月成立共青团团支部,2020年6月成立工会委员会。
2.2.2 党建引领“聚民心”行动
一是建设“党群服务中心”,于2020年1月22日建成,面积1677平方米,开展社区日常工作,提供优质服务,下设一站式便民大厅、党员活动室、幸福驿站、儿童之家、幸福书屋、青年之家、幸福就医、幸福就业、幸福食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老年活动室、业主委员会、安置办、警务室、村史馆15个功能室,以党建服务群众,以党建凝聚民心。二是聚焦民族文化和群众“乡愁”,坚持“富口袋、富脑袋”并重,建设村史馆,展示脱贫攻坚以来幸福社区作为个旧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整个建构历程,对比展示搬迁群众原有的居住环境和相应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搬迁到幸福社区后配备床、沙发、油烟机等的安置房图片,从中感受易地搬迁拔穷根,安居乐业新生活的巨变。三是社区党支部制定《幸福社区居民公约》,坚持定期召开居民大会,邀请相关行业部门开设法律知识讲堂、道德讲堂等,做好形势政策、法律法规、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易地扶贫搬迁的内容、目的和意义,引导搬迁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四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系列文艺演出。幸福社区共有7个少数民族,其中彝族居多,占比超50%,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和民族节日,社区举办相应的民俗活动,让大家分享快乐、淡忘乡愁、和睦相处、向幸福出发。
2.2.3 党建引领脱贫致富
一是社区党支部将“扶贫车间”建设作为就业扶贫的主要抓手,通过“党建+扶贫车间+农户+带头人”发展模式,投入100余万元建成285平米的巾帼刺绣脱贫车间,采取“合作社+公司+绣娘”的模式,拓宽了妇女群众的就业渠道,将她们的“指尖技艺变成了指尖经济”,采取培训签约、订单到户、按件计薪的合作模式,解决社区内60多名妇女的就业问题,家庭月收入稳定增加500至2000元,让她们真正能够搬得来、住得下去。二是按照“党组织+企业+农户”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整合150万项目资金和1200亩国有土地,采取土地及附属设施入股的方式,推动“社企联动”合作实施个旧市莲花山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该项目建成后,预计从2023年起,每年产生收益近40万元,进一步提升幸福社区集体经济收入。
2.3 现代化社区治理
自2016年实施搬迁以来,幸福社区先后成立妇联、党组织、居委会、共青团、工会等组织,强化党建引领搬迁群众自治,在安置区配套建设水电路、电信网络及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同步规划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等,制定各种扶持办法,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由于大部分建档立卡户原居住地在海拔较高、人口密度小和贫困发生率高的南部山区乡镇,如何彻底打消搬迁群众普遍存在的“融不入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等顾虑,幸福新社区围绕集中安置点50个工作标准,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着力将个旧市易地扶贫搬迁大屯城镇化安置点构建为就业充分、保障到位、管理有序、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幸福新社区。
3 幸福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扶贫易地搬迁时间短,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幸福社区周边超市、购物中心、菜市场等商业网点尚未完善,不能满足搬迁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社区住房维修、健康体检、子女就学、推荐就业、办理救助、水电、物业、城乡居民保障缴费等还存在许多堵点,医疗、保健、教育、权益保护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较低。
3.2 搬迁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一是搬迁群众文化程度较低,许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年纪较大者,虽有小学学历,但确是半文盲状态,学习能力低下。二是家庭劳动力弱。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各种各样的致贫原因,家庭劳动力不足。三是无技能特长,就业层次低,子女就学层次偏低,贫穷代际延续。
3.3 社区基层自治机制尚不健全
小区物业管理收费、绿化、安保等工作,搬迁户对社区管理成本认识不够,对小区日常物业管理维护不支持。易地搬迁群众对新环境、新生活有一个适应期,过渡期内需要更多亲情、温暖的人文关怀,但随着城市生活角色的转变,要学法、守法、护法。
4 加快幸福社区现代化建设的路径
4.1 加强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社区公共基础设施,解决搬迁群众吃什么、怎么出门、住的怎么样、办事不方便、就业难、就医难、就读难等生活难题。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提升易地搬迁建档立卡户健康扶贫水平,提供医疗、保健、教育、权益保护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定期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关心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患者享受国家公共卫生的健康体检,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人身安全,维护妇女、儿童、老人合法权益。发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下设15个功能室便民服务功能,以党建服务群众,以党建凝聚民心,增强社区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能力和水平,让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好,安居而后乐业。
4.2 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重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激发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扶持搬迁劳动力就业,通过举办招聘会和专场技能培训会等方式,采取推荐就业岗位、培训就业技能、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为搬迁户提供多重选择,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收入稳定。通过就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聘用搬迁户就业,对聘用搬迁人员签订劳务合同,就业半年以上的企业,市人社局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5万元的扶持补贴。建立稳定增收的就业平台,精心“量身定制”就业岗位,完善“一户一策”就业措施,有效提升搬迁群众自身造血功能。四是制定各种扶持办法,如“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就业培训+公益岗位”、“资产收益+物业经济”等,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增强扶贫易地搬迁群众对新环境、新生活、新理念的接受和认同,自觉投入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洪流,脱贫致富断穷根,强国有我兴中华。
4.3 加强社区现代化基层自治
加强社区管理制度智能化,构建网格管理模式。社区构建了“街道党工委挂钩领导+社区两委+党员+楼栋长”的网格管理模式,组建四级网格联络员,网格员43名(其中楼栋长34名),覆盖社区所有住户网络体系,管控全社区414户1483人(其中搬迁群众249户1019人)。利用网格微信群,及时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宣传法律法规、治安群防群治、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加强社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一是落实低保政策,对搬迁户整户到城镇定居转为城镇户口,并且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符合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二是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政策与商业保险有效衔接,提高幸福社区居民的社会保障力度。三是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在迁入地享有同等教育及相关补助政策的权利。四是稳定扩大公益性就业岗位,提高社区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22:06.06
[2]杨铭书主编.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云南行政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体班讲课题纲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9
[3]钟笑寒编著.中国农民故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
[4]中国“三农”形势跟踪调查课题组编.小康中国痛:来自底层中国的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
作者简介:何艳春(1967—),女,1990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系,1995年取得经济师资格,2011年取得高级讲师资格,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时政、党史。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