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汪寅玲 乡村振兴视域下文化墙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3-12-12 11:40:06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汪寅玲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而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题中之义。因此,从文化墙这一新式媒介出发,探索文化墙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契合性、价值意蕴及思考,以求巩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教育载体、提高受教育者主动性,最终落地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

关键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墙;价值

中图分类号:D21 文献标识码:A

 


“农民的思想政治状况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局”。新时代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具有坚定信念的人才支持。因此,必须将深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设为工作重点,主动解决限制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从而达到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最终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及智力的双重支持。关于如何深化农村思政工作,学术界主要从甄选教育内容、挖掘教育主体、丰富教育载体等角度展开论述研究,并基于个人见解提出各种形式方法。虽然不同学者的角度各异,但研究目的却殊途同归,都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最终目的。本文将关注点聚焦于文化墙这一载体,探索文化墙在农村思政工作过程中的应用及价值。

1 文化墙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新时代文化墙作为一种集文化内容、艺术表达为一体的产物,出现在人民生活的街头巷尾,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文化墙更是成为政策宣传、道德宣讲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此为载体探索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新方法、新途径,有助于拓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推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成效。将新时代文化墙这一事物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范畴,选择以其为深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主要是基于文化墙特点、文化墙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关联以及充分考虑到现实发展需求。

1.1 文化墙的特点

1.1.1 文化性

文化性是文化墙最内核的特色。文化性贯穿文化墙建设的全过程,具体表现在文化墙建设之初的任务动机,建设过程中的文化内容以及建成后对受众的文化影响三个方面。文化墙创建之初的任务动机就是提倡时代旋律、弘扬社会精神、宣传思想文化、构建文化氛围,意图借助文化墙这一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受众群体进行思想引导和文化教育,进而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养。在建设过程中,文化信息是文化墙的核心内容。文化墙不似涂鸦和艺术墙绘只单一地表达艺术,虽采用一定的艺术手法,但也是服务于文化主题内容。文化墙建成之后对受众产生深远影响的作用发挥,依赖于文化内容的内涵力量。文化性是文化墙独有的特点,是文化墙区别于其他涂鸦等其他墙绘的重要标志,更是文化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以开发的重要前提。

1.1.2 宣传性

宣传性是文化墙的重要特点之一。宣传是一种观念的传播方式,其基本职能是向人们传输理论观点、方针、政策、伦理道德以及立场态度等。而文化墙的宣传性特点主要源于两点。其一,文化墙所呈现内容具有宣传性质。文化墙不仅为装饰美化而建,其终极目的在于引导受众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主流价值的呈现和文化氛围是服务于目的的手段。所以,在部门机构组织建之初依据此目的对主题内容严加甄选,一般而言文化墙呈现主要内容以具有宣传性质的主流价值引导内容为主,类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是文化墙最常用内容。其二,文化墙建设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共场域。宣传是面向一定受众范围的公共性活动,而文化墙一般建设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以及学习的公共场所。与基层民众生活密切相连的文化墙借助其宣传性内容创造了文化墙的宣传性特点。

1.1.3 简约性

简约性是文化墙的显著特点。文化墙无论从其呈现信息亦或者表达形式都充分彰显其简约性的特征,文化墙的简约性不仅是其显著特点更是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的重要节点。文化墙的简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首先,文化墙的载体简单。文化墙的载体一般为建筑墙面,所有的信息都在墙面上绘制呈现,接受者不需要复杂的操作便可以了解其内容。其次,文化墙的文字信息凝练。文化墙由于篇幅限制,所以在表达主题时一般会对信息进行整合凝练,最终呈现出最精炼的言语。最后,文化墙的篇幅简短。与报纸、书籍等相比文化墙的篇幅更为精简,简短的篇幅与公共场域内的信息传达相适配。

1.2 文化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文化墙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方面看似毫无交集,但二者之间却存在重要联系,两者间在目的以及方法层面的联系成为后续功能得以开发和应用的重要基础。1.2.1 目的一致性

文化墙与思想政治教育,前者是物质实体,后者为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二者区别显著,但其本质目的趋同。第一,目的确定依据高度一致。无论是文化墙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而服务,追求的目的相同。并且目的确立的依据也高度一致,都受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其发展水平以及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潜在地其目的受现有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第二,二者的目的指向都是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墙通过墙体形式将一定具有文化性和教育意义的内容加以呈现,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弘扬社会公德,提倡文明进步以及培育良好社会风气的氛围环境,使处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受其熏陶,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文化信息内容的引导,最终达到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的效果。而思想政治教育将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的追求永恒不变。所以,文化墙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皆指向一致。

1.2.2 方法重合性

文化墙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目的方面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且二者间方法具有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体系成熟,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科学的方式手段。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和文化墙的分析,发现文化墙的作用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经常应用的渗透教育方法原理相一致。“渗透式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方法。”[1]对应到文化墙就是政府主导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应用专业知识分析一定区域范围内民众的思想实际和他们的精神需求,选择合适的内容加以设计呈现在他们生产、生活和学习接触的建筑前面上,使得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这些正向内容的影响,最终促使受众群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文化墙在使用该方法的过程中在教育主体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但其他要素及作用原理都相互吻合。因此,文化墙一定程度上是应用渗透式教育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活动的一种文化载体,文化墙的建设和应用有助于“形成文化氛围,实现‘氛围管理’,就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范人。”[1]

2 文化墙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倚靠一定的载体来展开,其载体是指承载特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实体或活动,与其他要素密切相关,在不同层面发挥着中介作用。因此,虽然文化墙只是探索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但却牵扯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文化墙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2.1 亲和力的有效增强

“亲和力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的内在性、普遍性以及基础性要求”。[2]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需要主抓教育“落地”,“落地”问题主要涉及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两个层面,而文化墙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控制上可以达成和解。首先,从形式上而言具有亲切感和灵活性的优势。乡村文化墙一般建设在主干道边的农家墙、村委会围墙以及活动广场,成功融为乡村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对其熟悉感打破了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隔膜,有助于降低村民的抵触性从而提高接受度。另外,与传统固定时间集体学习的方式相比,文化墙的形式则可以由村民自主导,时间和地点都更为灵活。其次,文化墙的系统设计可以针对性筛选把控内容。文化墙在设计之初就需要确定主题选择内容,在此环节可以实地考察搜集村落的人口结构以及文化水平等状况,结合村民的精神思想需求以及国家发展的人才需求确定呈现内容。正确的主题内容以及文化墙篇幅决定的精炼表达,有效规避了村民所不喜欢的长篇大论形式。

2.2 创新反复教育长效机制

教育具有渐进性特点,尤其是将一定的社会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而且,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引导教育对象从理论认知出发到情感认同最终体现为道德实践的复杂过程。因此,无论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复杂性还是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形成的复杂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循序渐进的规律,只有将教育持久的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与实践之中,才能逐渐养成提高个体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激发个体的精神动力反哺社会,最终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优秀的文化墙内容经过调查和设计,再以图画结合的生动形式加以呈现,内容的更换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在此周期内教育对象重复接触文化墙所呈现的内容便具有反复教育的效果。除此之外,文化墙呈现的内容表述相对稳定。不同的教育者对于相同的内容看法可能不尽相同,因此在重复教育时不同的表述有碍教育对象的判断和吸收。文化墙的表达在设计之初就已确定,在下个主题绘制前不会有突发性的变化,因此更有助于强调重复。

2.3 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性

相较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面临的困难更甚,尤其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首先,乡村地区因自身条件限制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相对缺乏,由其他工作人员或群体兼任的情况居多。其次,在农村教育对象以成年村民为主,情况更为复杂。成年人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及稳定的思维模式,对于他人说教甚为排斥。而且成年人承担着一定的生产责任,非脱产状态导致学习时间较为碎片化。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而以文化墙为载体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调查确定主题内容后教育者便暂退幕后,绘制建设环节主要交付专业人员完成,真正建成之后受教育者占据主导地位,知识的吸收、内化、外化全部交由教育对象完成。这种方式既突破了乡村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者相对匮乏的困境,又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一切以村民的现实需求为主,紧密贴合他们劳作生活的现实节奏,增强灵活性和自主性。

3 文化墙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思考

文化墙新鲜血液的注入激发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是推动其创新发展的重要尝试,但科学合理的应用是借助文化墙推动教育工作进一步落实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文化墙的应用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3.1 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根本在于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和各项功能的强化与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和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3]因此,基层党组织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力量,必须是农村思政工作的重要旗帜。基层党组织不仅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而且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了解村民的真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在开展教育工作之前必须了解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唯有此才能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因此,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度,有助于借助其独特优势将优质的政治资源、丰富的治理经验融入到文化墙的建设应用中,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促进农村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养,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3.2 优化教育主题内容

文化墙的主题内容质量是决定其教育能力大小的关键所在,所以在文化墙建设应用中必须积极优化呈现的教育主题内容,内容须具有政治性导向、本土文化结合以及贴近村民的实际生活。第一,文化墙内容必须具有政治性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其内容要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充分体现政治性特色。第二,应注重本土文化结合。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村民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在农村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村民熟悉的乡土文化相结合更容易动员、组织和教育活动的开展。第三,内容选择必须贴近生活。“要想农民主动的参与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将思想教育融入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他们日常的生活中,找准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样才会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4]只有真正观察农民切实需要什么,让理论无限贴近生活,才能有效开展教育工作。

3.3 配合其他教育方式

无论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复杂性,还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赖于一种方式都不可取。学界也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以社会综合发展为环境条件,以综合化发展的人为作用对象,惟有走综合化发展之路,才能保持对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高度适应性,即保证自身高度的社会适应性与个体适应性,确保其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的全面实现。”基于此,在以文化墙为载体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积极配合其他方式方法,多种教育方法同向同行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产生综合教育效果。在与其他教育方法相互配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目标层面的一致性,内容层面的协调性以及结构层面的有序性。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同的方法针对的重点内容有所不同,但彼此之间应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切忌内容间的矛盾,导致相互拆台。并依据村民不断变化发展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环境的变动有序安排方法,使其形成合理的结构模式,以期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0.

[2]杨小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遵循——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1(10):157-158.

[3]霍军亮,吴春梅.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与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69-77.

[4]王学俭,宫长瑞.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3):25-27.

作者简介:汪寅玲(1998—),女,甘肃陇西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联系方式


张素云 泰顺卢梨依托现场教学基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经 
周荣、王云静、甘贻乐、杨金梅、阮琦雅 昆明市巩固 
田连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逻辑 
韩世华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福平 乡村综合治理的“镇远模式”探索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